匡春鳳
垃圾焚燒廠排放數據何時掀蓋頭?
匡春鳳
環保組織調查發現,全國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污染物信息公開狀況較差,僅13座提供二噁英檢測數據,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嚴重超出新國標。
生活垃圾焚燒廠,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且各界爭議不斷的議題。
5月21日,民間環保組織蕪湖生態中心、自然之友在北京聯合發布了《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污染信息申請公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生活垃圾焚燒廠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新國標現象較為嚴重;整體污染物信息公開狀況較差,尤其是二噁英、飛灰等污染物。
報告顯示,在對全國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申請信息公開過程中,僅獲得65座垃圾焚燒廠的十項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二噁英和飛灰的數據極少;北上廣三城市回復很差,在二噁英數據依申請公開方面更是全部缺席。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遭遇垃圾圍城的危機,在城市土地日趨緊張的現實下,相對于填埋的處理方式,焚燒處置更受青睞。
201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有專家預測,預計到“十二五”末,中國生活垃圾焚燒廠將超過300座。

4月9日,北京,朝陽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垃圾焚燒中心正在緊張建設。CFP/供圖
在國家大力推進垃圾焚燒發電的要求下,“十二五”期間,各地也在加快垃圾焚燒廠的規劃、建設。然而,由于信息不公開等原因,不但引發人們對垃圾焚燒是否影響人體健康的擔憂和爭議,甚至引起過群體性事件。
蕪湖生態中心的項目官員岳彩絢表示,蕪湖生態中心自2011年起,即運用申請信息公開的方法推動垃圾焚燒廠清潔運行。此次《報告》是他們2014年申請全國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污染物排放數據的結果。岳彩絢介紹,她們分別向24個環保廳和103個環保部門進行了兩輪申請,僅有14個環保廳和51個環保部門提供了監測數據信息。僅獲得65座垃圾焚燒廠的十項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其中二噁英和飛灰的數據極少;北上廣三城市在二噁英數據依申請公開方面更是全部缺席。
“此次申請中,我們對24家環保部門開展了行政復議,通過行政復議的手段,才獲得有效的回復。”岳彩絢表示,蕪湖生態中心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分別申請垃圾焚燒廠的信息公開數據,幾年下來,發現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信息申請公開情況幾未見明顯好轉。《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中對信息申請人的資格并未做清晰說明,各地環保部門多以要求提供申請信息與自身生產生活相關性材料為由,拒絕公民申請環境信息。
為加強環境保護,提高垃圾焚燒廠排放標準,2014年4月,環保部會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規定,新建垃圾焚燒爐于2014年7月1日,現有垃圾焚燒爐于明年1月1日起執行該標準。
《報告》對比《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發現,現運行垃圾焚燒廠十項大氣污染物排放超標問題較為嚴重,亟需整改。超標集中在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化氫以及汞廢氣污染物。其中,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均有超舊標準記錄。綜觀各污染物超新標準比率,煙塵為30.8%;氮氧化物為21.53%;二氧化硫為25.94%;一氧化碳為11.28%。在僅獲得的13座垃圾焚燒廠的二噁英監測數據中,6座出現超出0.1ng TEQ/m3新標準限值。
《報告》還指出,國內垃圾焚燒廠飛灰處理問題頗多。160座在運行垃圾焚燒廠中,僅獲知39座垃圾焚燒廠的飛灰處理去向信息。其中26座送至垃圾填埋場處理,5座直接作為建筑材料,僅8座按規定送往有資質的危廢處理公司。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飛灰屬于危險廢物。《危險廢物管理辦法》也規定“嚴禁將危險廢物提供或者委托給無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或個體經營戶收集、貯存和處置。嚴禁將危險廢物倒入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填埋場地”等。
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表示,關注垃圾焚燒廠的問題,實際上是關注垃圾管理的問題。“目前政府多頭管理,九龍治水,如何形成一個有效的協作機制,是未來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為此,結合上述分析結果及其他環保組織、焚燒廠周邊居民信息申請實踐,蕪湖生態中心、自然之友、自然大學、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等多家國內環保組織以“中國零廢棄聯盟”的名義,聯合發出倡議,呼吁多措并舉,如敦促生活垃圾焚燒廠加快污染控制技術整改、垃圾焚燒廠在線公布監測數據、加強環保部門對信息公開的執行力度等措施,推動垃圾焚燒廠的清潔運行。
中國零廢棄聯盟認為,從垃圾焚燒廠排放源頭控制污染物的濃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緩解大氣污染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而信息披露尤其是在線監測信息的實時公開,是提高政府執法力度,推進企業整改的最重要動力。
■相關閱讀
“垃圾圍城”已迫在眉睫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狀況評估》報告。“垃圾圍城”已迫在眉睫,全社會必須盡快予以應對。”報告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坦言。
在評估報告中,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目標被概括為“四化”,即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前提下的低成本化,評估對象為有數據的地級及以上城市2006年—2012年的生活垃圾管理狀況。相應的評估結論表明,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目標正在遭遇很多現實的短板。
無害化處理率被高估,是評估得出的首個結論。
減量化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是評估得出的第二個結論。
報告顯示,2012年,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平均水平為1.12千克,而臺北市已減少到0.37千克/人·日。
垃圾處置的全社會成本被低估,是評估得出的又一個結論。
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置的社會成本為1530.7元/噸,涵蓋垃圾從收集到衛生填埋處置的全部成本,遠高于由公開統計資料估算的處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