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江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
一個獲獎項目的故事
孫一江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


在2014年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上,我負責的“災后兒童康復的心理環境建設”項目,獲得“災難救援”年度特別獎,獎金10萬元。
好高興啊——在專業評委獨立選出的10個獲獎項目中,我們的項目總分排名第二;我和我服務的機構,甚至不知道評委有幾位,都是誰!
投身公益不到3年;第一次參與“災難救援”;項目設計則差不多是“處女作”;如何的陰差陽錯,就讓我這個新人撞上了大獎?這個公益項目,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

蘆山初中工作坊的神奇能量圈環節,教師感動地潸然淚下。
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損失慘重。
周一例會,討論災區心理援助;我報名,可隨時開赴一線。
6月中旬,中科院心理所和有豐富救災經驗的德國華德福教育機構合作,在雅安舉辦7天的災后心理援助培訓班,和幾位同事一起去學習。
第一天的課程結束時,德國老師留了十幾分鐘的提問時間。一位男老師的發言瞬時就把我驚著了:“我現在兩腿一岔開,還會有地動山搖的感覺!”他希望后面的課程能夠改善他的狀況。回頭看著那位黑黑壯壯的男老師——地震已經過去8個星期了,該是多難受才能讓他此刻站起來說這番話!他的另一段發言后來也被我寫到了項目書里:“我們是一群焦慮的老師,帶著一群焦慮的學生;學生回到家,又遇到一群焦慮的家長”。另一位女老師的情況也寫進了項目書:地震發生時,她的一位鄰居被山上滾落的石塊砸死;尸體從她身邊抬過的情形,兩個月來經常在她眼前出現!
這些老師顯然非常需要心理疏導。
很快聯想到1個月前我們舉辦的教師減壓工作坊。我參加了那個活動,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老師們的變化記憶猶新。這個工作坊的導師剛好也來參加培訓。“可以把我們的工作坊帶到災區嗎?”我的這個問題,讓我倆一直聊到半夜。
第二天起,利用培訓的間隙,開始了需求調查。
調查重點:兩位老師的情況在災區教師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地震發生近兩個月來,教師得到了哪些心理援助,效果如何。
真要感謝這次培訓,極重災區蘆山來了30多位教師,重災區寶興也有5位;兩縣教育局負責心理工作的股長也都來了,為調查提供了方便。那位男老師告訴我,那種“地動山搖”的感覺“每星期至少一兩次,都是在特別勞累時”。多位老師表示,得到的心理援助很少,而且效果不好,“很多人在課上打瞌睡”。給家長的心理支持,則基本是空白。教育局的干部也認為,作為特殊的災民群體,教師普遍需要減壓;并詳細介紹了教師的幾大壓力源。
當時災區的心理援助,主要都面向兒童;我會對教師壓力比較敏感,是因為我所服務的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一個成立26年的公益機構,特別關注家長與教師這兩個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紅楓開展流動兒童“3個10分鐘”項目已8年,一直致力于服務這兩個群體,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與教師減壓團體培訓經驗。
項目的思路在需求調查的過程中漸漸清晰:如果單純幫助災區孩子,教師、家長缺少心理援助,孩子得到的心理支持可能回到班上、回到家中就被抵消,甚至可能受到二次傷害;如果能夠有效地緩解教師、家長的壓力,提高他們情緒的穩定性,孩子會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當外部的援助撤離后,孩子依然可以得到身邊家長、老師較好的支持。而且,同樣的經費,服務一位教師,可以幫助更多的孩子;服務一位家長,可以更久地幫助孩子(后來才知道,雅安開放二胎,很多家庭不止一個孩子)。關鍵是服務的有效性。這一點恰恰是我比較自信的:紅楓兩天的教師減壓工作坊,以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體驗活動構成,不講什么知識點,教師們卻普遍感到很有收獲。何況,還可以根據雅安培訓的收獲進一步完善課程。
服務地最終選擇了較偏僻、資源較少的寶興縣。
回到北京就開始準備申請項目。很快傳來紅楓通過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當時還叫另外一個名字)雅安災區援助首輪篩選的消息。項目申請自然鎖定聯勸。
這是我第一次設計項目。好在有聯勸的項目書模板,一項項填就是了。
比較忐忑的,是聯勸的項目都要到上海去參加評審會,陡然間冒出了“成敗在此一舉”的壓力——也是第一次,沒經驗啊!做完PPT,專門邀請同事預演了一次,根據大家的意見對PPT做了修改。
2013年7月,上海氣溫首次超過40度那天,到達上海。聯勸的服務真心不錯,當天下午,安排了試講。所有員工,模擬評委,大家都很投入,情緒異常飽滿,真刀真槍,刀刀見血;聽得我汗流浹背,差點兒忘了這是試講。意見主要是活動效果評估的科學性、預算的合理性等等。晚上回到房間,趕緊對PPT進一步補充、完善。
第二天的項目評審會,分為捐贈人代表、公益機構代表兩組評委,對3個項目各自投票。1個項目兩輪投票通過,1個項目沒通過,我們的項目則第一輪就高票通過(僅1人反對)。我回答提問的時間比預定的15分鐘多了至少1倍,但我依然樂此不疲;不僅是享受“舌戰群儒”的酣暢淋漓,更是到了上海才知道,聯勸的善款都是捐贈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50公里呢——當然要問個清楚!評審結束時,很多評委來和我握手,一位男士對我說,你們這個項目太有必要了,我是唐山的,地震的心理創傷到今天都還在!
聯勸是一個專門服務兒童的基金會。一個直接受益人沒有兒童的項目通過評審,不能不佩服評委們創新的勇氣,以及我的好運氣。
聯勸的信任帶來更多的資源。在出發前的準備過程中,同事在我的項目書基礎上向其他機構申請的資助,也接踵而至(包括聯勸后來又增加了近3萬元的定向資助)。其中一家,就是美慈。
對美慈的印象起初并不太好。它沒有評審環節,但項目批下來后跑到成都開的第一個會,卻是修改項目書,砍預算。
心里老大的不愿意,隨著項目書的修改,漸漸煙消云散。美慈共資助了8家機構,從不同的角度支持雅安災后重建;同時為這8家機構開展能力建設。修改項目書的過程,實際是進行項目開發的培訓,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終于弄明白了“邏輯框架”是怎么回事。以前曾在另一個大咖機構學過“邏輯框架”,但是光說不練,還是一頭霧水。記得美慈項目書提交前,同事曾晚上10點打電話來,請我幫忙寫“邏輯框架”;只能抱歉“實在沒學好,一點幫不上忙”!當美慈項目書的“邏輯框架”終于被我整得眉清目秀、條理清晰時,才發現這真是一個好工具:每一項活動的目標和指標,活動目標與項目愿景的關系,都前所未有地了然于胸。
項目的成效基本超出預期。我們相繼為雅安災區寶興、蘆山、天全、石棉4縣20所學校舉辦了12個教師減壓工作坊、27個家長工作坊、4個兒童工作坊,提供心理咨詢160多人次;還為教師、家長分別編寫了地震災后心理康復的自助畫冊。項目直接受益將近1700人;8700多個孩子間接受益,其中包括寶興縣80%的小學生。90%以上的教師感到有效緩解了地震帶來的多重壓力;90%以上的家長表示和孩子相處時會使用課上學到的方法。
我去一所小學回訪時,請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找幾個班上的學生來聊聊,她擔心“二年級的孩子,不會說什么”。結果,9個學生8個告訴我,曾被她打過;但是,工作坊之后,老師“變得溫柔了”,幾乎再沒動過手。孩子們還惟妙惟肖地表演了老師過去和現在走進教室的不同:過去,面無表情,“作業本”(一塊抹布)被重重摔到講臺上,“上課”兩個字冰冷又嚴厲;現在,微笑著走進教室,“作業本”被輕輕放下,“上課”兩個字變得輕松歡快……
共有3家機構為我們的項目提供資助。申請“災難救援”年度特別獎時,我決定報送美慈資助的項目。收到獲獎消息時,也第一時間通知了美慈——也有他們的功勞在其中啊。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沒去雅安,無緣聽到老師們那番話,聯勸項目會設計成什么樣?如果我沒參加過紅楓的教師減壓工作坊,會為雅安災區設計什么項目?如果聯勸沒有批準我的項目,我們還會信心滿滿地繼續向其他機構申請嗎?……
偶然拿到的這個獎讓我看到,充分了解受益方需求,需求與機構能力高度契合,項目的成功幾乎是必然。
“災難救援”年度特別獎的10萬元獎金,將用于雅安災區后續的活動。活動也是在雅安時重新設計的,根據當地的需求,根據紅楓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