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艷
充分發揮教材資源,有效銜接五年級英語教學
胡政艷
新學期,順義區小學英語教材全面改版,作為英語教師,研讀教材,把握重難點,找到北師大版和北京版兩套教材的契合點,做到無縫對接是必要的工作。以小學五年級英語教材為切入點,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從理解新教材特點、對兩套教材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思考突破新知的方法等方面對做好兩套教材的銜接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力求做到充分發揮兩套教材資源,實現五年級英語教學的有效銜接。
教材資源;有效銜接;英語教學
2014年9月,順義區1~6年級全部更換新教材,接到此訊息,教師們不僅自己感覺有點兒無從下手,也不禁為學生而擔心:五年級的學生,學了四年的北師大版教材,能夠適應新教材嗎?能進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順利銜接嗎?這批五年級的學生,前四年學的是北師大版教材,對教材的體系、板塊、任務和人物等都比較了解和適應,而新教材是另一種知識體系,板塊呈現的方式不一樣,教學要求不一樣,教學內容也不是在這批學生的已知基礎上的有序構建,這些勢必引起學生的心理不適應。因此,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研讀教材,把握重難點,找到北師大版和北京版兩套教材的契合點,做到無縫對接是必要的工作。
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理解新教材特點,對兩套教材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思考突破新知識的方法,才能做好兩套教材的銜接工作。
(一)站在教師的角度理解新教材
通讀教材后不難發現北京版教材無論是故事人物的設定,還是教學內容的編排,都突出體現了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教材除了一些練習板塊,每課時都包括兩個重要的板塊:Listen and say和Listen,look and learn,這兩個板塊均是針對主要功能句型和詞匯的學習,功能結構非常明顯,重點比較突出,同時每課僅有兩幅背景圖的設計,這就要求教師要自主收集或創編一些補充性的教學資源,為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發散、創新的空間,體現了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
2.教材融入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內容,這是師大版教材相對少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教育部2011)。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素材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對話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新教材
1.新教材為多輪對話形式,整體篇幅較短,相對于師大版教材來講,呈現的內容量減少,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
2.學生的原有認知并不是空白的,經過四年北師大版教材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法,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形成了一定的能力,這些基本知識經驗和方法,為學生適應和學習本冊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儲備。
3.同為板塊的編排模式,但是兩套教材學習內容不同,各版塊的學習要求也不同。師大版第一課時的故事對話,要求學生理解、朗讀、表演和嘗試復述,但這是在整個單元學習完了之后的要求,而京版教材每個單元分為4課時,每個課時有自己的教學任務,所以學習目標的課時性體現得更為明顯些。如果在教學中,有些課時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有難度,教師在力求課時達標的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每個單元的課時之間內容的遞進關系和復現率較高的特點,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量,幫助學生在達成課時目標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單元目標。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待開學的第一節課,出示學習板塊的目標,讓學生帶著目標前行,學習就有了方向。
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教師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還要把北師大版教材1~4年級(程曉堂、王薔2005)和京版教材(胡壯麟2013)五年級上冊的所有內容進行系統地梳理,圍繞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五年級的教學任務按照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分成兩大類,并把未知分為學生的易知和難知。現將學習單元見(見表1)按照話題、功能句型和詞匯進行了梳理。

表1:學習單元梳理

表1:學習單元梳理
梳理后,教師會發現,每個單元都有新知,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傳授新知的方法,Unit 3、Unit 5兩個單元的話題學生在之前師大版教材中從來沒有接觸過,同時每個單元又容納了很多新詞匯,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障礙點,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設計好這兩個單元的教學策略。
Unit 3的話題為festivals,主要談論了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和Halloween三個節日,談論了各個節日相應的When,activities和special food.同時還涉及到了Spring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Thanksgiving Day,Easter,Christmas等6個節日,這6個節日編者安排在這里是為了復現,是在京版的低中年級教材中出現過,但對于學了四年北師大教材的五年級學生來說,這9個節日全是新知。另外,談論這些節日所涉及到的月份詞、序數詞和季節詞,是新教材作為已知內容呈現的,而對于這些學生是未知的。教師如何能在有限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填補這一部分的information gap成為了急需思考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Unit 5中涉及了大量關于國籍和很多地理、人文性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且生詞很多。這些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花心思、巧突破的難點:
(一)針對語言知識的學習難點
對于學生未知的序數詞,月份和季節三類詞的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語言學習循序性和漸進性的原則,教師可以采取提前滲透,集中學習,課后歸納的幾個步驟突破難點。
1.提前滲透,分散難點。從學期初開始,采取歌曲呈現的形式,每天的英語課堂導入環節,可以播放有關此類知識的歌曲或歌謠,讓學生反復聽唱來突破難點。還可以采取課上口語交際的形式。如:What’s the date?It’s...在9月1日開學時,每節課的口語交際中逐步滲透序數詞和月份詞,并每天把日期寫在黑板上,讓這些難點反復和學生見面,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這樣不斷地復現就能把陌生的變成熟悉的,熟悉的就是簡單的,等到學生學到這個單元時,就不會感到吃力了。
2.集中講解,突破難點。教師還可以借鑒北京版三年級第五冊的有關節日、月份、序數詞的學習板塊來集中學習,再次突破難點。集中學習這些詞匯,能夠很好地與本冊教材實現對接。
在課堂中巧設活動,如可以模仿北京臺狀元榜節目,組織開展“單詞聯想“活動,例如給出幾個相關的單詞,讓學生根據單詞之間的聯系,猜是哪個月份、季節、節日等。
(1)rain,hot_________Which season is it?
(2)knock on the door,trick or treat_________
Which festival is it?
3.后期學習,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把有意義的歸納詞匯。像月份、季節、節日詞匯類。如:常用的There be句型。
(1)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re...(2)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They’re...節日詞匯的歸納還可以借助用思維導圖的學習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腦圖,教師上課時的板書就可以用思維導圖形式呈現每個節日。這樣便于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特點,腦子中既有了如何描述一個節日的概念,又為12課的讀寫課做了充足的準備。另外,思維導圖的學習更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好方法。
(二)針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難點
Unit 3、Unit 5兩個單元除了要處理未知詞匯的學習,還要適當補充和滲透節日文化和地理文化背景知識。
1.滲透節日文化背景知識
(1)在Unit 3,Lesson 11的Listen and say板塊中,Mike和Maomao談論萬圣節的情景。萬圣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很顯然這幅背景圖片不能為學生提供可以理解對話的信息,針對處理文本信息與圖片信息差,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氛圍,提供視頻和圖片來支撐本節課的文字信息,幫助學生理解對話。
(2)關于節日單元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課堂變得靈活和開放。首先,全班按照中秋節、元宵節、重陽節、端午節、春節、萬圣節、感恩節、復活節、圣誕節分成9個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匯報介紹這些節日。(做PPT、手抄報、表演等)然后全班一起匯報,交流。另外,還要注重活動的后續安排,讓學生的思考留下痕跡,讓學生把關于節日的信息整理好或是制作節日年卡,翻開節日年卡,一年的所有節日及節日介紹一目了然;或是做成節日賀卡,在對應的節日送給家人老師和同學,學生也會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
2.滲透地理文化背景知識
在多年使用北師大版教材過程中,教師都積累了不少教學資源,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適當整合這些教學資源,把所熟悉的北師版教材中學生喜歡的,有效的活動遷移到現在的課堂中,以舊帶新,用學生熟悉的話題去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如:歌曲、故事、課件。
(1)本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功能句型并不難,Lesson 15課中的Where are you from?的功能用語是學生在北師版教材二年學習過的。教師可以直接導入呈現學生已有的知識,自然進入到本課的學習,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例如全世界矚目的足球世界杯,2014年剛剛結束的南京青奧會,在這些體育賽事中國旗就是國家的象征,情境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收到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2)利用班級文化墻,建立地理知識的積累庫。五單元的學習中涉及了國名、國旗和大洲,學生對于這些內容都是比較陌生的,對于地理和文化知識缺乏的學生,課上自然難以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為此,教師可以收集拓展相關的教學資源,相信會對本單元的教學有所幫助;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這些為教學注入了新的能量。
另外,在走廊或班級里建立這樣的地理知識庫,一張中國地圖和一張世界地圖,看下面的小袋子里是“太平洋地理知識庫”“大洋洲地理知識庫”等,內容可以是這個國家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也可以是這個國家的特殊節日、礦產資源等,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就可以看看,這樣學生們就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拓寬學習渠道的同時,提高了其學習效率,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總之,教師可以進一步開發教材,將原有教材的內容或呈現形式更生動、更充分地用起來。所謂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種性格,同樣的教材內容,因為每位教師解讀的角度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可能千差萬別。但最終目標是用好教材,做好學段的英語教學銜接工作,為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服務。
引用文獻
程曉堂,王薔.2005.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英語(供一年級起始用)二年級上下冊[T]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程曉堂,王薔.2005.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英語(供一年級起始用)三年級上下冊[T].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程曉堂,王薔.2005.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英語(供一年級起始用)四年級上下冊[T].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胡壯麟.2013.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T].北京:北京出版社.
教育部.2011.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101300,北京,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