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光左 偉,2張桂蘭
(1.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測繪出版社, 北京 100045)
普通地理地圖上居民點的設計與表達
——以《中國自然地理圖集》為例
劉明光1左 偉1,2張桂蘭1
(1.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測繪出版社, 北京 100045)
以地理信息傳輸概念框架為指導,通過反復的試驗總結,得出一套關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圖居民點的設計與表達的優化方案:即圖例設計時以符號系統承載居民點人口規模分級信息,以注記系統承載居民點行政等級信息;圖面上采取去通名減少負荷、符號漏白加以強化表達,并對點位符號定位作了規范化處理,達到普通地理地圖居民點信息豐富完整、表達簡潔強化的設計目標。此方案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普通地理地圖編制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理信息傳輸;居民點;圖例設計;普通地理地圖;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居民點(地)承載著地理定位、行政等級、人口經濟規模、歷史文化傳承等多方面重要功能屬性的信息,但在小比例尺的普通地理地圖中,其不同方面的功能屬性在圖例語言的設計與表達時往往相互矛盾、難以周全,成為困擾普通地理地圖制圖業界的專業技術難題。
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編制設計的實踐中,筆者及本圖集編制團隊以地理信息傳輸概念框架為指導,通過反復的試驗總結,得出一套關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圖居民點的設計與表達的優化方案,在實踐應用中效果良好。
根據相關文獻和專業著作,我們總結歸納出,地理信息通過地圖傳輸的基本過程是地圖設計編制者通過地圖圖例系統,將地理信息傳輸給廣大讀者。即發訊者(地圖設計編制者)根據地圖圖例系統,將所需傳達的內容“符號化”,使之成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通過連接發訊者與收訊者(讀者)的“線路”(即人腦中認識思路的活動過程)傳達到收訊者,收訊者再根據地圖圖例系統“解譯”接收到的“地理信息”,重構原傳達的內容,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1-3]。

圖1 地圖上地理信息傳輸的概念框架
居民聚集居住的地方,在地圖上被稱為居民點,而在地理學上亦稱為聚落。居民點是地圖上主要的人文地理要素,還是很好的定位、定向標志。居民點按類型分為城市、集鎮和鄉村;按人口規模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鎮和鄉村。城鎮和集鎮通常是某一行政區域的行政中心。
以上述地理信息傳輸概念框架為指導,筆者和本圖集編制團隊通過反復的試驗總結,得出一套關于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圖居民點的設計與表達的優化方案:即圖例設計時以符號系統承載居民點人口規模分級信息,以注記系統承載居民點行政等級信息;圖面表達時則采取去通名減少負荷、符號漏白加以強化,達到普通地理地圖居民點信息豐富完整、表達簡潔強化的設計目標。
1.居民點圖例系統優化設計
(1)居民點的人口等級設計
地圖上根據藍色居民點圈形符號的大小及其內部結構,區分城鎮人口等級,這些城鎮人口等級是按照該圖集出版時間年末各個行政中心駐地所在中心城區、鎮范圍內的常住人口劃分。依據相關行業標準,本圖集采用的居民點人口等級分級方案見表1所示。

表1 居民點的人口等級設計方案示例
(2)居民點的行政級別設計
為了分解居民點圖例符號的信息承載量,克服信息表達困難,避免信息表達沖突,經過綜合考慮和分析權衡,本文設計出基于地名注記表達居民點行政級別的方案,即采用不同字號大小、不同字體形態,并配合在居民點名稱注記的下邊增加不同形狀線狀符號,以表示該居民點的行政級別(見表2所示)。

表2 居民點的行政級別設計方案示例
2.居民點地名的結構及其地圖表達處理
(1)居民點地名的結構
一個完整的地名,由地理專名和地理通名兩部分構成,且一般不會重復。如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地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市”“地區”“自治州”“盟”,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區”“市”“縣”“旗”“自治區”“特區”“林區”,鄉級行政區劃單位的“鎮”“鄉”“民族鄉”“街道”等均是通名,這些地理通名表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的面積和形狀。地理通名前面的名稱才是地理專名,如縣級地名“星子縣(江西省北部)”中,“星子”是地理專名,“縣”是地理通名。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地名因其自身結構特殊以及歷史文化傳承演化,其地理專名中含有似乎是地理通名的文字,如“津市市(湖南省西北)”,第一個“市”字屬于地理專名部分,第二個“市”字才是地理通名。這種情況還比較多見,需要特別注意。
(2)居民點地名的地圖優化表達處理
在本圖集的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地圖中,地名是主體,其中居民點地名又是主體中的主體。為了加強本圖集的實用性,我們較大程度加大了居民點地名的信息容量。為了減少過多注記的壓蓋,讓圖面清晰易讀,經過反復實驗,采用以下措施,較好解決了居民點地名在小比例尺地圖中優化表達處理的難題:一是地級以下地名以點代面,即只標點位注記,不再標注面域注記,并在面、點地名不一致時采取標注面域注記并括注點位地名的處理方法,如前述舉例“星子(南康)”中,“星子”是面域注記(縣的名稱)點狀化,“南康”是該縣縣城所在地“南康鎮”的點位地名;二是所有居民點只標注地理專名,不再標注地理通名,如上例中“星子縣”的“縣”字、“南康鎮”的“鎮”字不再注出。另外,為增強地圖圖面層次和便于居民點信息的讀取,還采取點位符號漏白以強化表達。詳見圖2所示。
(3)居民點符號的地圖定位原則
居民點符號在地圖上以符號的中心點定位,當有多級政府機構位于同一居民點時則以最高一級的駐地為準。例如,武漢市駐有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等13區的不同級別政府機構,由于湖北省政府駐地駐武漢市武昌區,武昌區位于長江干流東南側,故湖北省省級行政中心符號的中心點也應在長江干流的東南側,所以,武漢的點位符號置于長江干流的東南側。此外,還應注意居民點符號的中心點與經緯線、等高線、交通運輸線、河流等地物相對關系的正確性(見圖2所示)。

圖2 居民點地名優化表達及符號定位示例(華中地區東部,局部)
本案例中地圖圖例的設計過程是筆者和本圖集編制團隊根據地理信息傳輸的概念框架,在深入分析、理解地圖語言基礎上,通過圖例設計來實現地圖語言在地圖中的應用,實現了制圖者的地理環境到用圖者認識地理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本文以高等學校教學參考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普通地理地圖的居民點設計為例,探討普通地理地圖圖例設計的創新思路,以期為地理信息時代地圖編制從業者的圖例設計工作提供借鑒。
[1] 廖克.現代地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池上嘉彥著,張曉云譯.符號入門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3] A.M.別爾良特著,李建新,侯存治譯.地圖——地理學的第二語言[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4] 褚亞平,尹鈞科,孫冬虎.地名學基礎教程[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4.
[5] 戴均良.中國市制[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0.
[6] 本書編委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7]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地理學名詞(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手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9.
[9] 納古單夫.內蒙古各盟名稱述略[J].地名知識,1981(1-5):8-10.
[10] 左偉,田忠,劉明光,等.新版《中國自然地理圖集》的編制設計創新[J].測繪通報,2009(7):14-17,9.
(責任編校:周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