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宇郭婉婕
(1. 北京師范大學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師范大學 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 100875)
例說新課標地理高考的應考對策
黃 宇1郭婉婕2
(1. 北京師范大學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師范大學 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 100875)
主干知識處于知識體系的中心地位。本文以2007年實施新課標高考以來的全國卷以及各省市共17套試題作為研究文本,利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針對相關主干知識,根據真實的考題案例,提出了相應的應考對策,以資廣大地理教師和考生參考。
新課標;地理高考;應考對策
高考主要考查主干知識。地理高考每年都會圍繞主干知識,對其相關知識進行考核,考查的角度和范圍不會超過主干知識體系。高考命題具有知識抽樣的特點,因此如果能以主干知識為核心,建立知識體系,對一個問題進行縱向深化或橫向聯系,那么通過對這一主干知識的考點分析,就可了解到重點知識的分布,可以預測到出題角度的可能。主干知識是支撐學科的骨架,是地理思維和方法的基礎,因此對整個主干知識體系的熟知,可以讓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有明確的思考方向。
目前在文綜考試中,為了防止知識點過于集中,盡量擴大考點知識面,考題的綜合性越來越強。除了課標明確要求的一些知識,一些隱性的、拓展延伸的知識成為新課標高考命題的又一個切入點,因此拓展和延伸考點,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知識間的綜合和應用,從而提高應考能力。
案例分析:氣候的主干知識體系
以氣候這一主干知識為例,可以依次衍生為世界氣候的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因子的分析、中國氣候問題的分析、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隱性知識等內容(見圖1)。其中中國氣候問題的分析是氣候因子分析的一個案例,分析方法和思路一樣。因此,建立的主干知識框架如下,其中氣候與自然環境、氣候與人類活動多為隱性知識。[1]氣候與自然環境包括氣候與地貌、水文、植被、自然帶等,氣候與人類活動包括氣候與工業、農業、城市、交通、民居、旅游、工程建設、生態建設等。這些知識都為延伸知識,對于這部分知識平時訓練和復習的不多,要加強這部分知識整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在對主干知識進行縱向深化的同時,還應該加強主干知識間的橫向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
地理思想和方法是學生地理素養的重要內容,在高考以地理素養立意的現在,地理思想和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學生對地理核心概念充分理解時,就會對地理概念、規律和原理等學科主干知識有透徹清晰的認識,從而形成學科思想和觀念。這樣當學生面對各種試題情境時,才可以調動相關知識,從這些思想觀念的角度入手,尋找分析解題的基本思路。如果不從這些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出發統攝地理問題,學生就只會從具體知識角度來考慮問題,限于知識的表象。
地理核心概念,即位置和分布、地方、地理因果關系、地理過程、空間的相互作用、人與環境的關系,主要包括空間觀念、整體性和差異性觀念、地理因果關系思想、地理過程思想、人地關系思想、可持續發展觀念等??臻g觀念是人們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位置、空間形態、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演變、空間聯系、空間差異等屬性的基本認識。[2]因此對空間的認識不僅只是停留在“它在哪里?”,還包括空間位置、分布規律及成因等,空間觀念不僅在位置和分布中體現,在地方、地理因果關系、地理過程、空間相互作用等都滲透著這一思想。這些概念和問題也都滲透著整體性與差異性觀念,其中與整體性原則相關的觀念包括空間聯系、空間相互作用與空間格局觀念,人地關系、區位條件與可持續發展觀念;與差異性原則相關的觀念包括空
間定位、空間差異與多元性觀念,區域劃分與因地制宜觀念,時空尺度轉換觀念。因果關系和地理過程思想充分體現了高中地理課標理念,運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地理因果關系和地理過程思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題中充分體現。人地關系思想一直貫穿著整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包括地對人和人對地兩種,體現了資源觀、環境觀、災害觀、全球觀等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也一直貫穿在試題中,重點體現在地理3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就方法來說,系統的思想是自然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區位論的思想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方法,綜合分析法與比較法是區域地理的重要方法。[3]

圖1 氣候的主干知識體系
在解答地理高考試題中,有關思想觀念和方法尤其在綜合題中得到充分體現,清晰的思想觀念可以讓學生在答綜合題的過程中擴展思路,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和突破口,大大提高答題效率。
案例分析:2013年重慶卷第13題
以廣東省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為背景材料,來考查以下內容:

圖2
(1)問圖2的地表組成物質及地形特點(6分),并分析其特點對地下水的影響(6分)。
(2)圖3中,與甲地相比,乙地設立飲用水生產廠有什么優勢(6分)。
(3)分析乙地發展種植業對地下水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8分),及提出防治措施(4分)。

圖3
本題具有地理綜合題的一般特征,以區域為載體,歸納地理特征(地形特征)、探析地理原因(地形對地下水的影響)、明晰地理原理(工業區位)、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種植業對地下水的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從具體考題知識點來看,主要考查地下水的形成條件、工業區位因素以及農業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措施。第一小題要求歸納地形特征,這屬于“地方”,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其包含的地理思想包括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觀念以及空間觀念。而地形對地下水的影響屬于地理因果關系探析,還包含著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想,即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的。第二小題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區位是地方的核心要素之一,本題通過對比要求分析某地的區位優勢,其也蘊含著空間觀念,不同的區位條件下,空間分布格局不一樣。這一題可運用區位論的思想分析考題。第三小題屬于人與環境的關系,包含的思想有人地關系思想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其中人地關系思想主要涉及人對地的影響,而防治措施的提出是為了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一小題第2問如果學生用“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觀點來思考問題,就會很快想到地下水跟地形的關系,地表形態的物質、地形的起伏狀況等都會影響水的下滲,從而影響地下水豐欠。顯然,水文和地貌這兩個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綜合思想觀念正是解題的關鍵。第二小題主要運用區位論的思想分析考題,在分析工業區位因素時,要掌握工業區位的分析方法。在進行工業區位選擇時,學生要有持續發展的思想觀,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從經濟效益角度要考慮原料、動力、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因此本題一般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對比可以快速讓學生想到一般城市要比省會城市的勞動力和土地更加低廉。社會效益要考慮就業、國家政策等,本題沒有涉及。而環境效益是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如影響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布局到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者與常年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污染水源的工業應該布局在遠離水源及河流的下游,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的要遠離居民和農田。學生如果具有這樣清晰的工業區位分析思路,只要出現工業區位因素的考題,快速的朝著這幾個方面思考,會大大提高答題效率和準確程度。因此本題學生可以快速想到飲用水廠要保護水源。第三小問考查農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屬于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因果關系,以及人與
環境的關系。在分析農業的負面影響時,要有整體性觀念,知道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學生就可以快速考慮農業活動對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響,很快就能想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污染土壤、污染水體、破壞植被等方面,再根據本題的具體條件找出合適的答案??沙掷m發展措施也是根據問題一一找出解決措施。
高考中綜合題的綜合性較強,重點考查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特點,側重考查地理思維能力。無論是在復習還是答題過程中沿著區域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考慮。[4]讓學生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能沿著以下的思路分析問題:
①了解地理位置和分布,即明確它在哪里。②認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地方,也就是它是什么樣的。③理解地理因果關系,即探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回答為什么在那里。④理解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即從時間角度了解地理過程,回答什么時候發生的。⑤理解空間的相互作用,即分析區域內地理要素間產生了什么作用。⑥理解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探究怎樣使它有利于人類和自然環境。
地理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原理性知識和觀念性知識。高考不是僅僅考查事實性、原理性知識,而是綜合考查學生的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以及地理思想和認識,新課標高考以來,還加大了對學生地理素養的考查。因而在這樣的高考背景下,教師如果還是僅僅傳授給學生事實性知識,那么遠遠不能達到高考的目標,更談不上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
目前,高考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理解能力的考查,這種“理解”表明學生應該具有駕馭知識的技能,從知識中發現新的啟示和意義,在新的情境中能夠運用已知的知識做出判斷和推論,進而總結提煉知識,把知識升華為觀念性知識。
因此,教師在教學備課時,要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梳理教學內容,即用觀念性知識統領教學內容,依次梳理原理性知識和事實性知識。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按照自下而上的學生認知接受的過程來傳授知識。先講具體的事實性知識,然后總結歸納為原理性知識,最后在事實和材料的基礎上提煉觀念性知識,上升到學科思想方法的高度上來,構建地理學科思想方法。
只有這樣,學生在面臨試題中的各種情景材料和問題角度時,才不會出現思維的盲目性,從而具有清晰的答題思路,對整體地理知識體系及各知識內部聯系有明確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夠對龐大的知識體系“瘦身”,從而觸類旁通,促進知識遷移。
案例分析:人教版地理教科書“產業轉移——東亞”一節
課標要求: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教學思路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同的效果:
水平一:講清產業轉移的概念,產業轉移的種類,東亞地區我國與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市場產業轉移的基本概況。這個層次的教學把案例當做知識,僅僅在學習案例本身,沒有看到案例背后的知識,只能讓學生產生厭倦。
水平二:分析影響東亞地區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以及對轉移地帶來的影響,辯證的分析問題。這個層次的學習已經上升到人地關系觀念的學習中來。
水平三:把東亞產業轉移當成是一個案例,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出地和轉入地帶來的影響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思路方法。這一教學已經實現了案例教學的目的,從案例個體延伸到一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識遷移性。
水平四:幫助學生從地理學視角把產業轉移這一類知識進行觀念性知識的提升。即把它提升到空間的相互作用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由于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造成區域差異;為了優化資源配置,進行的空間相互作用;而其必然會對區域環境產生影響,表現為對轉出地和轉入地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人類進而克服不利影響來促進區域發展。這些觀念性認識是一些上位性知識,具有很好的遷移性,它可以把知識遷移到例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人口遷移”等其他資源調配或產業轉移等相關內容,進而形成科學思想方法。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用基本的觀念和學科思想貫穿整個知識內容,統領教學全局。用核心概念背后的思想方法組織教學內容,體現教育的最高價值,教給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生如果理解和認識到了這些核心知識所蘊含的內在思想,就會提高學習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并且在高考答題中形成明確的思維習慣。教師的教學層次決定了學生地理素養的高低,所以教師要注重提煉這些核心的、上位性知識,構建地理知識的整體思維框架。
從試題命題的價值取向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新課標地理高考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標理念,出題角度多從與生活聯系密切的角度出發,重視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例如,自然地理中與我們人類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聯系緊密的天氣與氣候知識是出題重點,地殼物質運動這個模塊多以地貌景觀圖的判讀、與地質災害相聯系等這些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角度考查。通過統計結果知道,自然地理考題有減少趨勢、而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考題有增加趨勢,這跟人文地理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高考中更加貼近熱點時事、角度新穎,考查內容變化發展更快有很大的關系。例如人文地理的工農業生產、交通等都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考查切入點都是高考熱點。
因此,學生在平時學習和復習過程中要注意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尤其是以熱點材料為背景,貼近生活實際,考查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和規律等主干知識和思維方法。農業、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自然災害、能源、資源和生態問題、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等都是近幾年的熱點問題,例如2013年重慶卷考查了糧食生產的變化趨勢,廣東卷考查了高鐵站和新城的建設規律,福建卷、山東卷、四川卷分別考查了冷凍災害、泥石流災害和旱災,可以看出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一直都是高考的熱點。又例如浙江卷考查了比較熱點的霧霾,全國課標卷Ⅱ考了地膜覆蓋等。總之,與當前生活密切聯系,并且具有當前時代特色的社會熱點問題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出題背景和角度。因為其命題目的是讓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世界,以地理思想方法分析生活熱點和現實問題,通過題目內涵來體現學科價值。
所以,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過濾知識的能力,對于那些貼近生活的以及從生活熱點中衍生出來的知識予以充分的重視和留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貫徹新課標的理念,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盡量引進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地理概念原理。
案例分析:2013年浙江卷37題
以國務院在2013年初批復的舟山群島發展規劃為背景材料,來考查以下問題,該題分別給了兩段材料。
材料一:以2013年環保部發布的第一季度全國各城市空氣檢測結果顯示,舟山空氣質量較好以及給出其旅游元素為背景材料。
材料二: 給出下面兩圖為材料,分別是舟山物流和旅游規劃圖以及產業就業構成圖。 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1)舟山空氣質量好的原因及其適合開發的特色旅游項目(10 分)
(2)舟山成為鐵礦砂等商品中轉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分析舟山市2007年到2010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構成的變化,并指出其對推動城市化的不同作用。(8分)
本題引導學生關注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體現地理學的實用性。以國務院最新批復的舟山群島的發展規劃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環境、舟山群島區位以及就業構成的變化對城市化的影響。本題材料不僅結合了當前社會時事熱點,又與現實生活中的旅游、環境、就業、城市化問題等有緊密的聯系,而且地理味道十足,其核心還是考查區位分析等主干知識。像這類題不再是對單純的地理知識的考查,而是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因此,學生要多關注生活熱點,運用相關的知識和原理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1] 吳金財.新課程背景下高效復習策略與方法探討——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化復習策略與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06):43-50.
[2] 龐艷輝.《地理1》的地理思想與方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3] 龐艷輝,徐寶芳.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與方法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 (08):117-120.
[4] 湯國榮.高考地理綜合題的價值取向、命題特點與復習策略——以近三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浙江卷)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3(03):66-73.
(責任編校:左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