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昭蓮 ,洪江從 ,張 兵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尿潴留是脊髓損傷后早期的常見病癥,是阻礙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通常需長時間留置導尿,即使擺脫留置導尿,在自主排尿功能恢復的過程中也會有反復的殘余尿量超標的現象存在,由此導致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復急性發作、反射性頭痛、情緒異常等繼發癥,生活質量差,康復治療受阻。脊髓損傷后引發的膀胱功能障礙所致尿潴留、泌尿系感染、甚至腎功能衰竭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而且是導致脊髓損傷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本文通過研究觀察針刺結合中藥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的療效,以期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4年12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診斷為脊髓損傷且內固定術后伴有尿潴留的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按1∶1比例要求,根據患者就診先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完成26例,脫落4例;對照組完成27例,脫落3例。2組性別、年齡、治療開始時間(內固定術后天數)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男26272018女69年齡/歲44.23±12.4043.81±10.40治療開始時間/d 12.88±5.9613.62±5.68
1.2 診斷標準 脊髓損傷診斷標準參照《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 年修訂)》[1],殘損分級參照該標準中的ASIA殘損分級。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考《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2]中關于氣虛證的判斷,癥狀包括神疲乏力、少氣或懶言、自汗、舌胖或有齒印、脈虛無力(弱或軟或濡),以上癥狀中具備3項以上(含3項)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① 脊髓損傷后伴有尿潴留者,行內固定術后7~28 d;② 中醫辨證分型屬氣虛證;③ 年齡18~75歲;④ASIA殘損分級為不完全損傷者;⑤病情穩定,無嚴重并發癥。
1.4 排除標準 ① 脊髓損傷前已有排尿功能障礙者;② 合并嚴重的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③ASIA殘損分級為完全損傷者;④ 不能按要求配合完成試驗者。
1.5 脫落標準 ① 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者;② 已納入的受試者在試驗過程中提出不愿再繼續臨床試驗者;③未按方案規定進行或完成相關治療及檢查者。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組 采用針刺加補中益氣湯內服。針刺選穴參考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針灸治療學》[3],選取中極、關元、陰陵泉(雙)、三陰交(雙)、膀胱俞(雙)、次髎(雙)。針刺方法:側臥位,采用1.5寸不銹鋼毫針行針刺補法,中極、關元平刺0.8~1.2寸,陰陵泉、三陰交、膀胱俞、次髎直刺0.8~1.2寸,每次留針30 min,每間隔5 min捻轉行針1 min。每日針刺1次,針刺到拔除導尿管為止。中藥內服方法:采用李東垣《脾胃論》中補氣升陽之代表方“補中益氣湯”,組成:黃芪20 g,炙甘草5 g,人參 10 g,當歸 10 g,陳皮 6 g,升麻 3 g,柴胡 3 g,白術10 g。中藥由院內制劑室統一煎制,每袋50 mL,每天早晚飯前各服1袋,口服到拔除導尿管為止。
2.1.2 對照組 采用單純針刺治療,選穴及刺法同治療組。
2.2 觀察指標 治療過程中觀察:① 療程:從治療開始到擺脫留置導尿并徹底拔除導尿管所需的治療時間。擺脫留置導尿的時機和指征為,由護理人員在會陰護理時首次發現從患者尿道口與導尿管之間流出大量尿液,經過24 h觀察確定是否可以徹底拔除導尿管,并記錄時間;② 急性感染次數:從治療開始到徹底拔除導尿管期間的泌尿系感染急性發作次數;③ 殘余尿量:在研究者掌握受試者的飲水和反射性排尿時間規律的條件下,在徹底拔除導尿管1周后測定,采用臨床常用的普通B超檢測法。此法患者易接受、痛苦少且準確度接近于導管法測定[4]。
2.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
2組療程、急性感染次數及殘余尿量比較,見表2。
表2 2組觀察指標比較(±s)

表2 2組觀察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5。
殘余尿量/mL 73.84±25.1570.37±21.92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2627療程/d 34.46±16.171)45.29±21.73急性感染次數/次1.07±0.931)1.59±0.63
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其病機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異常有關,脾腎虧虛、氣化不利較多見。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針刺治療對其有效[5-6]。在歷代針灸醫籍中,治療本病常用腧穴有“中極、關元、膀胱俞”等[7]。中極穴為膀胱之募穴,為膀胱之氣結聚于腹部的部位,中極與膀胱俞相配為俞募配穴法,可疏調膀胱氣化功能而通小便[3];關元有溫陽益氣之功;陰陵泉、三陰交可健脾利水、助膀胱氣化;次髎穴為膀胱經的經驗效穴。以上諸穴,臨床常配穴應用。針刺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膀胱逼尿肌的興奮性,從而促進膀胱排空[8-9]。 臨床上,在拔除導尿管后,患者進入反射性排尿階段,仍應繼續進行針刺治療,但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殘余尿量超標,操作時應特別注意中極、關元的針刺角度,避免刺中膀胱。
脊髓損傷多因重大外傷或手術損傷引起,致督脈受損、氣機不利,加之傷后臥床不動、憂慮抑郁、飲食不進、反復發熱,使后天氣血生化不足,進一步削弱了氣的推動、統攝、氣化等作用,故脊髓損傷后有明顯的正氣損耗、中氣不足之證。其病機可總結為督脈受損,正氣虧虛,氣機不利。而補中益氣湯擅于補脾胃、生氣血,扶益后天受損之正氣。比較有說服力的例證是,脊髓損傷后的患者常常反復低熱,低熱的原因極其復雜,可涉及組織損傷、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慢性感染等多種因素,常規西藥治療難以奏效,臨床上按中醫“氣虛發熱”之證采用甘溫除熱法,針刺時配合應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往往得到理想效果。
本研究針藥并用,使補氣、行氣、通督、活絡融為一體,結果顯示:本療法進一步縮短了尿潴留者擺脫留置導尿狀態所需的時間,減少了治療期間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急性發作,有利于脊髓損傷者整體病情的康復。本試驗結果中2組在殘余尿量減少上無明顯差異,可能由于觀察病例數或是觀察時間不足所導致。由于脊髓損傷病情復雜、病程長,病例較難收集,本試驗結果僅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更多循證醫學證據,有待于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提供。
[1]李建軍,王方永.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年修訂)[S].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0):963-972.
[2]沈自尹,王文健.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10):598.
[3]石學敏.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4.
[4]孫福振,龐國勛,王振顯.不同方法測定殘余尿量的比較[J].河北醫藥,2010,32(3):345-346.
[5]HEO I,SHIN B C,KIM Y D,et al.Acupunctur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ts compl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1):221-229.
[6]SHIN B C,LEE M S,KONG J C,et al.Acupunctur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survivors in chinese literature:a systematic review[J].Complement Ther Med,2009,17(5-6):316-327.
[7]何竟,李齊寅,丁明甫,等.針灸治療脊髓損傷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1):1093-1094.
[8]王俊華,陳邦國,尹晶,等.電針關元穴對脊髓損傷后尿潴留模型大鼠逼尿肌興奮性的影響[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11(4):6-8.
[9]李凝,吳艷,朱毅,等.SCI后神經源性膀胱針灸康復治療現狀及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10,8(4):490-49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