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升,魏 娜,翟曉翔
(徐州市中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3)
痤瘡是一種常見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多因素致病,其發病機制與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有關。痰濕瘀滯型痤瘡相當于西醫中重度痤瘡,皮疹好發顏面、胸背,色暗紅,以結節、膿皰、囊腫、疤痕為主。我們于2013年3月—2014年4月采用紅藍光聯合桑白皮面膜、火針治療痰濕瘀滯型中重度痤瘡57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痰濕瘀滯型中重度痤瘡患者120例,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5.4±4.3)歲;病程0.6~10a,平均(3.8±2.6)a。對照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齡20~33歲,平均年齡(25.6±3.3)歲,病程1~12a,平均(4.8±3.2)a。2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痰濕瘀滯證:皮疹顏色暗紅,以結節、膿腫、囊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經久難愈,伴納呆腹脹,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它嚴重基礎疾病,如心血管、肝、腎、腦等原發性疾病,病情不穩定者;患有精神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藥物治療的其它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嬰兒期痤瘡。
2.1 治療組 清潔面部皮膚后,先施以火針,將盤龍火針針頭放在酒精燈上燒紅,快速刺入炎性丘疹、膿皰處,深度1~3mm。酒精消毒后予紅藍光聯合照射,照射方法同對照組,照射完畢即刻外敷本院自制的桑白皮面膜,主要成分為桑白皮、牡丹皮、金銀花、黃芩、山楂。使用時將中藥粉末混于水中攪成糊狀,20min后洗去即可。每周1次,連續4周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 清潔面部皮膚后,患者佩戴護目鏡,將ML-1201型紅藍光儀調至聯合照射模式,放在距患者面部20c m處,每次照射時間為20min。每周1次,連續4周為1個療程。
2組均口服我院自制的清膚Ⅱ號,由生牡蠣、夏枯草、蒲公英、皂角刺、浙貝母等中藥水煎而成,每次50m L,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2周復診1次,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2個月后判定療效。
2.3 護理方法 囑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少熬夜,清淡飲食,多飲水,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忌食高脂肪、辛辣、酒等刺激性食品,保持面部清潔衛生,建議用溫水洗臉,勿用手或機械擠壓皮損,盡量少用化妝品,調暢情志,保持大便通暢。
2.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Ridi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7年10月中華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皮膚美容組制定的《尋常痤瘡嚴重程度分級和療效判定標準》[3],分為3度9級,每一級評為1分,治療后每降低1級減去1分。治愈:療效指數≥95%;顯效:95%>療效指數≥60%;好轉:59%>療效指數≥20%;無效:療效指數<20%。
療效指數=[(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
3.2 結果 見表1。

表12組療效比較
痰濕瘀滯型痤瘡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病久成瘀成痰,或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瘀痰凝滯肌膚而發。治療當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消痤。運用火針的局部刺激和灸的溫熱刺激作用,通經活絡、驅邪外出,調和氣血,軟堅散結,達到促進氣血運行,鼓舞正氣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火針直接作用于局部,使毛囊口開放,促進炎性物質排出,高溫環境直接殺滅痤瘡桿菌等微生物,還可破壞增生的結締組織,預防或減輕瘢痕形成,促進皮膚修復。自制桑白皮面膜,清熱除濕,活血散結。我們認為二者相合,既散結、斂瘡、排膿,又清熱、除濕、通絡,加之紅藍光照射一方面迅速殺死痤瘡丙酸桿菌,起到殺菌作用;另一方面刺激纖維細胞增生,起到對組織修復作用,從而減少瘢痕的形成。
[1]張學軍 .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
[2]李曰慶,何清湖 .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97.
[3]中華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皮膚美容組 .尋常痤瘡嚴重程度分級和療效判定標準[S].臨床皮膚科雜志,1997,2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