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蓉,吳寬裕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炎癥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是慢性炎性關節病變,并伴有全身多個系統受累,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滑膜血管翳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的侵蝕。未經系統治療的RA可反復遷延多年,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本病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古今醫家均認為此病為難治之證。近年來我科運用臨床經驗方通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4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入選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9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美國風濕病協會(EULAR/ACR)的 RA分類標準[1],直接采用RA分類評分系統,四部分的總積分>6分可確診為RA。
1.1.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RA寒濕痹阻證的辨證標準制定。
1.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男女均可,年齡18~65歲。
1.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年齡<18歲或>65歲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不能耐受治療藥物者;RA晚期嚴重畸形、殘廢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者;重疊其它風濕病者;近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
1.2 一般資料 入選的68例患者均來自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確診為RA的門診及住院患者。采用非盲法隨機對照,將全部入選患者按就診順序編號,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均無剔除病例。經統計學處理,2組年齡分布、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男 女34341072427年齡/歲46.35±1.8344.06±2.01病程/月42.18±5.7340.71±5.65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組 中藥以通痹湯為主方,處方:羌活9 g,獨活 9 g,桑寄生 15 g,防風 9 g,當歸 9 g,白芍15 g,桂枝 12 g,茯苓 15 g,蜈蚣 10 g,絡石藤 15 g,葛根15 g,穿山龍40 g,炙甘草 6 g。煎服法:水煎服,日 1劑,文火煎30 min,1 d 2次,早晚飯后溫服。隨癥(證)加減:關節疼痛劇烈,痛不能觸者,酌情加蜂房(研末沖服)6 g,全蝎 6 g,穿山甲 15 g,僵蠶6 g;寒勝者加干姜6 g,淫羊藿15 g,肉桂6 g;濕勝者加薏苡仁30 g,茯苓10 g,木瓜 15 g,蠶砂 9 g。口服來氟米特(妥抒,福建匯天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廠)20 mg/次,每天1次。
2.1.2 對照組 口服來氟米特(妥抒,福建匯天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廠)20 mg/次,每天1次。2組療程均為12周。
2.2 觀察指標 ① 實驗室指標: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檢測。 ② 癥狀及體征:關節壓痛數(TJC)、關節腫脹數(SJC)、晨僵時間(T)、平均握力(W)。
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2],① 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血沉及C反應蛋白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② 進步: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③ 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或無改善。④ 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血沉及C反應蛋白無改善。
主要癥狀、體征是指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晨僵時間、雙手平均握力等4項,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2 中醫證候積分(S)計分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證候分級量化標準制定,分別為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關節屈伸不利、關節作冷、晨僵、口渴、畏惡風寒、肢體沉重、肢冷不溫等計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
3.3 結果
3.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2組療效比較(n,%)
3.3.2 2組主要癥狀與體征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2組主要癥狀與體征變化比較(±s)

表32組主要癥狀與體征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組別治療組n 34對照組S/分33.38±10.5511.17±6.171)2)34.15±11.3014.29±6.331)3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JC/個9.68±4.082.44±1.331)9.97±3.643.32±1.301)2)SJC/個6.21±2.801.85±1.131)6.56±3.172.70±1.561)2)T/min 100.62±32.8520.23±10.411)101.29±33.3134.58±15.951)2)W/kpa 33.44±9.2074.32±14.861)2)34.56±8.6956.88±10.541)
3.3.3 2組治療前后ESR、CRP、RF變化比較 見 表4。
表 42 組治療前后 ESR、CRP、RF 變化比較(±s)

表 42 組治療前后 ESR、CRP、RF 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43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SR/(mm/h)52.38±12.2022.94±12.231)2)53.18±13.1731.50±11.091)CRP/(mg/L)27.91±8.7112.94±7.851)2)28.32±9.6118.26±7.891)RF /(IU /mL)141.76±42.7165.71±23.711)2)148.50±39.2677.94±22.421)
本病的病因離不開寒濕之邪,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收引,痹阻經脈氣血,不通則痛,故關節疼痛;濕性重濁粘滯,阻礙氣機,故肢體重著,痛處不移;寒濕內盛,滯留關節,故關節腫脹。治濕之法有兩種:一是祛風勝濕以散邪于外,如羌活、獨活、防風之屬;二是健脾利濕以滲泄于下,如茯苓等。治寒又以溫陽為大法,如桂枝、葛根等。此外,痹證治療,祛邪雖然重要,兼顧護正氣,如當歸等可以增強祛邪效果。
通痹湯是基于獨活寄生湯基礎上化裁而成,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祛風止痛,散寒除濕,使風寒濕邪從表而散,給邪以出路;茯苓健脾勝濕,使脾得健運,濕邪得去,作用較緩和,用量宜大,可用至30~50 g;桂枝、葛根、穿山龍既能顧護一身之陽氣,又能溫經通絡;當歸養血活血;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本草綱目》言:“桑寄生助筋骨、利腰膝、下乳安胎、活血除痹,為強壯劑”;絡石藤通利關節止痛;白芍養血榮經,甘草緩急止痛;蜈蚣善于搜風通絡止痛,張錫純曰:“蜈蚣最善搜風,貫穿經絡臟腑,無所不至,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故全方共奏祛風止痛、散寒除濕、活血通絡之功效,既能治療寒濕痹阻證型的一般病癥,又可祛除深伏肌肉筋骨之頑邪,對于病情反復者可減少發作頻率,延緩病情進展,臨床療效頗佳。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其提取物具有明顯的鎮痛及免疫調節作用[4]。羌活水提物抑制遲發型變態反應及炎癥反應的作用[5]。羅敬華等[6]用神經病理性痛模型小鼠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適當劑量的葛根素對神經病理性痛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穿山龍治療風濕病療效顯著,其作用機制可能為調節免疫、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7]。白芍有效成分主要是白芍總苷,白芍總苷具有止痛、抗炎、保肝的功效以及多途徑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等多種藥理作用[8]。本研究采用通痹湯聯合來氟米特治療RA,能夠有效控制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小,且在ESR、CRP、RF改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本治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體內免疫功能,中西醫結合治療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取長補短,發揮中西醫各自特長,產生協同優勢。
[1]黃嘉,黃慈波.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治療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1):1.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6-117.
[3]FRANSEN J,STUEKI G,RIELVAN PLCM.Rheumatoid arthritis measures[J].Arthritis Rheum(Arthritis Care Res),2003(49):214-224.
[4]張革,劉新,范曉東,等.獨活膠囊鎮痛和免疫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9(1):30-31.
[5]孫業平,徐強.羌活水提物對遲發型變態反應及炎癥反應的影響及其機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3,34(l):51-54.
[6]羅敬華,曾曉艷,范桂香,等.葛根素對神經病理性痛模型小鼠的鎮痛作用[J].西北藥學雜志,2013,28(1):48-50.
[7]仇華泉,蘇酩,田景振.中藥穿山龍治療風濕病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1,51(11):116.
[8]張利.白芍的藥理作用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