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紅利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光伏產業發展所處的國內外貿易環境,指出光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重解決如下問題:光伏企業如何應對美國的“雙反”政策和歐盟的調查;我國應出臺怎樣的政策來扶持太陽能產業的良性發展。同時,本文將為光伏企業良性出口提供對策。
關鍵詞:光伏產業; “雙反”;困境;原因;對策
第一章 光伏產業概況
一、光伏產業
(一)簡介。太陽能光伏技術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的技
術,其核心是可釋放電子的半導體物質。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是硅。地殼硅儲量豐富,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太陽能光伏電池有兩層半導體,一層為正極,一層為負極。陽光照射在半導體上時,兩極交界處產生電流。陽光強度越大,電池就越強。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包括高純多晶硅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關生產設備的制造等。
(二)產業優勢。太陽能光伏系統不僅只在強烈陽光下運
作,在陰天也能發電而且永不枯竭;采集太陽能的地點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相對而言,水電站或風電站對地理位置要求則比較高;建立太陽能發電站所需的時間和成本都比水電站要低;使用太陽能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理想的綠色能源。
第二章 光伏產業的困境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最大的十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記高達175億美元,包括江西賽維LDK、無錫尚德等大型光伏企業。幾大巨頭都接近資不抵債。另有數據表明,2012年1至6月,多晶硅價格已從30.55美元/kg下降至23.6美元/kg,而且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為33美元至40美元/kg,銷售價已經遠低于成本價,多晶硅企業80%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在中國光伏產業原本不容樂觀的形式下,美國的“雙反”政策更是雪上加霜。11月7日,歷時一年多的中美光伏貿易糾紛終于塵埃落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商務部未來五年對中國產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據了解,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路透社稱,兩稅合計,美國商務部對尚德電力征收約36%的關稅,天合光能面臨約23.75%的關稅。另外,逾100家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面臨約31%的關稅,其他中國企業則會面臨逾250%的關稅。
第三章 光伏產業發展形成的原因
一、應主動采取反制措施
如今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引發競爭對手之間頻發貿易戰。專家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企業一定要主動采取反制措施。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可以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對法院判決不服還可以提起上訴。找出調查中粗在的問題,力爭在美國的法律訴訟中取得突破。而中國政府可以向WTO提出解決爭端問題。
二、發展國內市場
既要著眼國際市場,也要發展國內市場,而且應當可能市場多元化。可以再國內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帶動當地光伏產業走出困境。據了解,德國峰值發電量超過22GW,相當于及時該國用電量的一半。有著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裝機數量——26WG。反觀我國,截至2011年,光伏的累積裝機3.3GW,只有德國的一成半左右,而這些累積裝機中,75%是西部荒漠電站,基本上也都沒有并網。如果說光伏發電的國內市場已經開始啟動,那么城市中的分布式利用還是個尚未被深入開發的領域。
要走出困境,必須依靠行業整合升級,要進一步加強行業協會建議,發揮其企業與政府間的紐帶作用,以及時準確科學地向政府反映產業的發展狀況,以便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遏制行業投資過熱或無序競爭狀況。還應當設立準入門檻,制定相關行業標準。
三、自身發展
培養光伏龍頭骨干企業,對于提高產業整體競爭能力與層次非常重要。鼓勵新能源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之間組成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品牌的領軍企業,擴大光伏市場的話語權。優先支持光伏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和獎勵等杠桿,引導各類擔保機構提供投資貸款擔保服務;創造條件鼓勵私募及風險投資等各種基金參與產業項目研發和建設,鼓勵寧夏民營企業進行各類股權投資。鼓勵實行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約規模化,盡快形成能與國內知名企業相抗衡的“產業航母”。
參考文獻:
[1]殷志強等.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叢書(太陽能卷)[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8,(11):38~59.
[2] 李俊峰等. 風光無限 中國風電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1,(6):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