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興+李利朋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貧富差距也就拉大了。一般說來,城市、城鎮多數家庭的孩子好像是“大小姐”“小少爺”,甚至“小王子”“小公主”,從小到大泡在蜜罐里,受父母和祖父母的溺愛;很少嘗過生活的苦辛,幾乎是想要什么、喜歡什么就買什么。而農村許多家庭生活不易;困難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在校普遍勤奮努力,但也感受壓抑。造成這些心理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毋庸諱言,來自于可支配費用差異……
關鍵詞:河南省各高校;在校大學生;教育成本;情況; 調查
一、河南省各高校在校大學生教育成本方面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教育成本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穩定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逐漸出現并被深入研究的一個教育經濟學問題。所謂教育成本,就是教育活動所耗費的資源總和,即指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所支付的直接與間接的教育費用。本調查主要研究的是受教育者個人直接付出的成本,即學生的家庭為教育而直接付出的成本,包括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學習資源費用、其他雜費等。調查發現,教育成本過大,超出了部分農村家庭的支付能力,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第一,農村大學生子女在校教育花費約占其家庭收入的60% ,比重過大。以欠發達地區非藝術類男大學生和發達地區藝術類女大學生為例; 將近一半的發達地區藝術類男大學生年均花費在13000 元至 15000 元之間,但65% 的家庭收入在 3萬元到 6萬元之間。第二,從支出結構看,大學生在校的主要開銷集中在飲食、衣著、聚會、游玩等方面,學習資源缺乏。第三,教育花費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家庭造成的負擔明顯高于發達地區。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清楚地反映出來: 一是農村家庭學齡子女人口數量方面,欠發達地區家庭子女數量高于發達地區,因而造成家庭教育的成本過高。發達地區農村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這占調查樣本的78% ,有 2 個孩子的只有22 % 。欠發達地區農村家庭子女明顯比發達地區多,有 1 個孩子的家庭僅占 33% ,有 2 個孩子的占 50% ,2 個以上的占 18% 。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落后,農民認識不足,家庭收入單一,很多人還是抱著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生育的子女較多,因此家庭中學生的數量也多。二是從學生對學業的擔憂狀況方面,學習基礎和能力及經濟困難是學生最擔憂的問題。
(二)原因。第一,教育成本的分擔機制不合理。目前,我國財政教育投入不足,而社會援助則占有較小的比例,不到 2% ,學校的獎助學金發放不甚科學,教育成本負擔大都落在了個人和家庭身上。據調查,家庭分擔的教育成本至少占 70.6% ,甚至占 100% 。可見,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不合理的情況在我國比較突出。第二,教育花費支出結構不合理。農村家庭收入水平較低,很少有足夠的教育投入。除去定量的學費支出,大多數農村大學生把在學校的生活水平壓至較低標準,其生活費首先用于伙食,除此之外盈余的少之又少,對于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如書籍、電腦等無能力購買。第三,家庭收入偏低。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也采取了相關措施,用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目前看來,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不平衡問題。
二、建議
第一,尋找社會力量對口助學,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社會資助已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或高校可發出倡議,以捐資助學或獎學金等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第二,完善和強化現有的助學貸款機制。助學貸款實施幾年來,已順利幫助許多貧困學生圓滿完成了學業,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和良好贊譽。但是,學生的不按時還款,影響了銀行繼續貸款的信心。第三,完善和強化高校現有的“綠色”通道,使更多的學生接受幫助。高校要通過減免、補助、獎勵、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資助貧困大學生,讓更多的貧困學生接受學校的關愛與幫助,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去。第四,加大和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這些貧困大學生的家長有工作崗位,有相對穩定的工資收入。第五,建立和健全貧困大學生的檔案管理,使各種資助真正給予那些急需得到幫助的學生,緩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第六,落實三農政策,不斷提高農村收入。貧困家庭主要集中在農村,如果通過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把農民的收入提高了,那么高校貧困家庭現象就減少了。
總之,學習就是一種投資,大學生的求學之路不僅包含了國家、家庭、學校物質上的投入,也包含了國家、家庭、學校精神上的投入。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矚目,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都在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積極創造有利的條件。雖然時代不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要繼續保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公民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時代對大學生的具體要求。言行上要一致,要養成誠實守信、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做誠信、求實的典范,營造誠信、求實的氛圍,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