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亞梅 王春艷
(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審計延遲的影響因素很多,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企業的內部控制與審計延遲的影響關系。內部控制的水平影響著該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就要求公司年報必須披露內部控制的評價信息和有關內部控制缺陷等內容。從微觀上看,減少內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進一步降低經營風險與審計風險,從而縮短審計延遲。從整體上看,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相關問題,較弱的內部控制將會導致會計錯誤、舞弊發生以及發現這些問題的難度加大。在對企業實施審計時候,一旦發現了內部控制缺陷,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審計風險,可能會擴大收集審計證據的范圍,并實施額外的實質性測試與重要性檢查,由此會耗費更多的時間,進而增加審計延遲。所以本文希望從內部控制缺陷的視角出發,研究其對審計延遲的具體影響,并進一步提出對內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建議,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的意義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檢驗我國對內部控制進行強制性審計的經濟后果及必要性,另一方面能使公司管理層提高對內部控制缺陷的警覺性,正確識別并整改內部控制缺陷,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及時披露信息,有助于投資者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很多學者認為,在諸多影響內部控制質量的因素中,除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披露的缺陷,還有很多不利因素同樣會降低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這些因素影響著內部控制質量,這就是內部控制缺陷。為了探究這些因素的具體影響結果,本文提出了對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歸集與認定的若干見解。
1.內控評價報告方面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規定,上市公司應該特別關注重大缺陷與重要缺陷問題。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也概況表明了內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跡象,主要包括高級管理人員舞弊、注冊會計師發現當期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但內部控制未能發現、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對內部控制的監督無效等幾種情況。本文沒有將一般缺陷認定為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而是著重考慮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造成的影響。
2.違規處罰方面
當上市公司因公司違規或者高管違規受到了證監會、滬深兩所和其他行政監管機構的公開批評、公開處罰時,表明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可以被視作具有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特征的表現。
3.財務報告重述與會計差錯方面
財務報告重述是指上市公司針對年度報告中所披露的信息有所遺漏或差錯而發布的臨時公告。會計差錯(特別是重大會計差錯)如果不能及時正確更改,不僅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對年報的各項會計指數也可能產生嚴重影響,而且還可能提高一定的投資風險與經營風險。所以本文認為,當上市公司出現了重大會計差錯而進行財務報告重述的時候,表明很可能會出現內部控制缺陷。
出于謹慎考慮,注冊會計師會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效率進行測試并出具鑒證報告。一般情況下,最終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且被出具了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其內部控制可以被認為是有效的。而正是因為或多或少的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企業會被出具非標準內控審計意見或者不愿意公布內控審計報告。由此得出本文第1個假設:
H1:相比較最終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并獲得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那些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或者雖然披露了但是得到的卻是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會經歷更長的審計延遲。
在假設1的基礎上,我們單獨剖析內部控制缺陷的具體影響。在具體影響審計延遲的因素中,不能僅僅考慮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應該擴大其范疇。因此,本文將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概念范疇認定擴大為以下情況:第一,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披露存在的重大缺陷與重要缺陷。第二,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及其他行政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及高管的違規行為作出處罰或處分。第三,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年報進行審計,出具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第四,出現了財務報告重述且披露了本年度發生的重大會計差錯的情況。根據對上述認定的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存在會導致企業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加大,使得注冊會計師會擴大證據搜集量,增加審計的測試范圍并實施額外的實質性程序來檢驗,會耗費更多的審計時間,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第2個假設:
H2:存在本文認定的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上市公司會比沒有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公司經歷更長的審計延遲。
本文主要研究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因此,將審計延遲定位因變量,將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和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定位自變量。同時,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審計質量(Big4)、資產收益率(ROA)、審計復雜程度(IRA)、公司規模(Size)、行業監管壓力(RP)、虧損狀況(Loss)、兩職合一(PT)、獨立董事比率(IP)、年報審計意見(Opinion)等。表1給出了本文所要用到的主要變量名稱及其定義。

表1 變量的界定
當企業獲得了標準的無保留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時,那么表明企業可能不存在內部控制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問題,審計的錯報風險會降低,審計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會減少,能夠減少審計證據的獲取數量,從而縮短審計延遲。基于此,建立了如下的模型1來檢驗假設1:

根據假設2可知,當出現了本文認定的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時,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審計風險,會增加審計證據獲取的數量以及測試范圍,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而增加審計延遲。因此,建立了如下模型2來檢驗假設2:

本文的初始研究樣本為滬深兩市所有的A股主板、創業板及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因為收集資料的條件限制,定義的研究期為2014年。筆者搜集查閱了樣本公司2014年發布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內容,以國泰安數據庫、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上市公司官網公示的信息為主要數據來源,進行統計分析。數據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19.0。
1.模型1的樣本選取與初步統計
模型1的樣本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本文的研究需要,在滬深兩市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了ST公司和部分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得到了一個總體樣本,定義為“總體1號樣本”,樣本數為2 352個。

表2 模型1樣本統計
2.模型2的樣本選取與初步統計
我們對模型1樣本中存在有本文認定的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問題的公司進行標注,具體包括對其年度財報和內部控制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出現了財務報告重述且披露重大會計差錯和收到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行政主管機構對上市公司及其高管違規的處分處罰以及在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披露了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問題的樣本公司。在模型1樣本的基礎上,剔除獲得了內部控制標準無保留意見,而在當年年度財務報告卻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剔除獲得了內部控制標準無保留意見,卻在當年收到了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其他行政監管機構對公司及高管違規行為處罰或處分的公司。剔除獲得了內部控制標準無保留意見,卻在當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披露有著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公司。剔除獲得了內部控制標準無保留意見,卻在當年進行了財務報告重述并披露出現重大會計差錯的公司。共剔除了234個樣本,最終得到模型2樣本,數量為2 118個,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2樣本統計
1.模型1的描述性統計
我們對模型一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后發現,審計延遲AD最小值為17天,最大值為116天,可見兩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審計延遲平均天數為90.88天,其中獲得無保留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公司審計延遲平均數為90.08天,而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和雖然披露了但是得到的卻是非標準內控審計意見的公司審計延遲平均天數為92.06天。如表4所示。
2.模型2的描述性統計
如表5,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ICW的均值為0.090,標準差為0.293。在樣本中,審計延遲平均天數為90.62天,其中存在著有被本文認定的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上市公司占據樣本總數的比例達到了9.49%,平均審計延遲為93.81天;不存在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公司占據樣本總數的90.51%,占據了上市公司的主流,平均審計延遲為90.28天。
1.模型1的相關性分析

表4 模型1描述性統計

表5 模型2描述性統計
(1)模型1的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
表6反映的是模型一的各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可以得知,審計延遲與披露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pearson系數為0.052,且在0.05的水平上有顯著性,表明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并獲得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其內部控制質量較高,對審計延遲的影響較為顯著。

表6 模型1 pearson系數相關性檢驗
從表6看到,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系數絕對值均低于0.8。由此可知,虧損狀況與資產收益率的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達到了0.451。
(2)模型1的偏相關分析
有關模型1的偏相關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模型1偏相關分析雙尾檢驗
根據分析的結果,在控制了Big4等其它變量后,AD與ICA之間的偏相關系數下降為0.048,比pearson系數檢驗中略小。這說明了Big4、loss等其它變量的加入對AD與ICA之間的相關性存在影響,但是影響不大,依然可以保持前文結論。
2.模型2的相關性分析
(1)模型2的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
如表8,模型2中審計延遲與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相關系數為0.055,且在0.05的水平上具有顯著性。
可以看到,虧損狀況與資產收益率之間的相關性依然是最強的,達到了0.449,其他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系數絕對值低于0.8。
(2)模型2的偏相關分析
對模型2進行偏相關分析,見表9。
根據分析結果,在控制了Big4等其它變量后,AD與ICW之間的偏相關系數下降為0.046,比pearson系數檢驗中略小。這說明了Big4等其他變量的加入對AD與ICW之間相關性存在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可以保持前文的結論。

表8 模型2pearson系數相關性檢驗
1.模型1的回歸分析
模型1回歸結果見表10。從回歸結果來看,沒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和雖然披露但結果是非標準內控審計意見的公司與審計延遲的系數為正數,具有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反向得出,相比前者,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并且獲得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會經歷較短的審計延遲。有效的內部控制代表較高水平的內部控制質量,可以使得企業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現差錯的可能性減小,所以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也會合理的縮小審計測試的范圍,從而降低審計的整體難度,進而縮短審計延遲。由此表明獨立的外部機構對公司內部控制程序及其質量進行有效鑒證并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可以縮減審計延遲。
還可以進一步看出,審計質量與審計延遲呈現出負的顯著。審計質量高,所耗用的時間會縮短,進而會影響到審計時效,降低審計延遲。資產收益率符合預期,因為較高的資產收益率代表著較好的經營效率,可以降低審計延遲。審計復雜程度與審計延遲系數呈正相關顯著。審計越復雜,越需要擴大審計測試范圍,增加審計的時長,進而就會增加審計延遲。公司規模與審計延遲也呈現正相關,也在1%水平上顯著。即公司規模越大會增加審計延遲,從而更使得年報披露時間延長。虧損狀況與審計延遲呈正相關,且在1%水平上顯著。因為公司的凈利潤為負數,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是很大的,會導致更長的審計延遲。年報審計意見與審計延遲呈現正的顯著,當年報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會擴大審計范圍,導致審計延遲增長。兩職合一與審計延遲也是呈正相關,且顯著的。
2.模型2的回歸分析

表9 模型2偏相關分析雙尾檢驗

表10 模型1回歸分析

表11 模型2回歸分析
模型2回歸結果見表11。
從表11看出,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與審計延遲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具有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特征的公司會有著更長的審計延遲。在本文所述的實質性缺陷范圍內,注冊會計師為了降低審計風險,會擴大審計范圍,來獲取更多的審計證據,驗證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存在,從而會經歷更長的審計延遲。
標準的內控審計意見的披露代表了獨立的外部審計機構對企業較高的內部控制質量的承認,可以使得企業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現差錯的可能性減小,能夠有效的抑制內部控制缺陷(特別是重大的內控缺陷)的發生,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可以合理的縮小審計測試的范圍,從而降低審計的整體難度,進而縮短審計延遲。而未披露內控審計意見或者披露了非標準的內控審計意見可能會表明企業存在著若干內部控制缺陷,注冊會計師為了減小審計風險,會擴大審計的范圍,從而會增加審計延遲。同時,如果上市公司存在了較為嚴重的內部控制缺陷,以及本文所定義的其他重大、實質性缺陷等,表明企業內部控制出現了重大問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難以保證,內控質量降低,導致了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加劇,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外部審計時,為了減少審計風險,得出正確的審計結論,會擴大審計范圍和測試程序,必然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導致審計延遲的增加。
內部控制缺陷的發生確實會影響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造成更長久的審計延遲,而且重大的、實質性的內部控制缺陷造成的影響程度更大。所以改善內部控制缺陷,特別是對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改善,對于提升內部控制質量與審計效率以及對公司財報的信息披露和可持續發展都將是至關重要的。
1.完善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
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中,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是內部控制質量評價、鑒定和披露的最基本問題,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雖然按照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將內部控制缺陷劃分為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予以對外披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因為對缺陷認定的理論模糊且可操作性不完備,上市公司也很難準確把握。所以本文認為應該以規則為導向來制定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的基本標準,各上市公司按照基本標準,制定適用于本企業的認定細則。同時,需要分行業的建立統一的內部控制綜合指數來反映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和風險管理水平,能夠為進一步整改缺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并為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提供輔助依據。
2.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內部控制機制
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會受到來自內外部的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很有可能導致內部控制缺陷的發生。作為內部控制的一部分,企業首先要能足夠認識到風險管理控制的重要性,積極開展風險評估,準確識別、控制潛在的內外部風險的發生,提升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其次,應制定風險量化的具體程序與方法,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了解其為企業帶來的影響。
3.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內部監督機制
有效的溝通需要企業進行全局化管理,積極獲取各種信息,鼓勵員工認真履行職責,及時了解發現的缺陷,在企業內部上下間能傳遞迅速且準確無誤。與外部實體(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機構及社會大眾)也要保持良好的溝通,保證信息往來的透明性與及時性。同時,良好的內部監督可以有效確保內部控制的正常運行,所以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相對獨立的內部控制與審計監督機構,賦予其專職專查權,通過持續式或突然式的監察活動,來認定企業內部控制缺陷。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內部控制缺陷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4.提升外部審計力度
外部審計機構的鑒證對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測試與評價,發現其內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進而提出整改建議,幫助企業改善內部控制缺陷,特別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但是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往往過于模糊、形式化,無法提供準確的有效信息,這與我國國情有很大關系。所以需要政府監管機構和行業自律機構共同負責,完善建立對外部審計機構的考核、監督、獎懲與退出機制,可以不定期對審計機構的內部控制鑒證業務進行抽查,對出具虛假鑒證意見和與上市公司內外勾結的行為從重處罰。

[1]張國清.自愿性內部控制審計的經濟后果:基于審計延遲的經驗研究[J].經濟管理,2010,6:105-106.
[2]杜興強,雷宇.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及時性:公司業績與審計意見的影響[J].財貿研究,2009,1:133-139.
[3]陳高才.會計師事務所特征影響審計報告時滯嗎?[J].財經論叢,2012,1:91-96.
[4]程小可,王化成,劉學輝.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時性與市場反應一來自滬市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4,2:48-53.
[5]李萬福,林斌,宋璐.內部控制在公司投資中的角色:效率促進還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98.
[6]王慧芳.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構建[J].審計研究,2011,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