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霞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自1994稅制改革后,形成了增值稅和營業稅并行的流轉稅課稅格局。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營業稅和增值稅并行的格局逐漸顯現出一定的不合理性,原有的營業稅呈現出稅負過高、重復征稅等諸多問題。福建省于2012年11月1日進入“營改增”試點范圍,本文依據2000~2013年福建統計年鑒數據,借助Eview軟件,分析“營改增”對福建省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
研究“營改增”對福建省企業整體的稅負影響可以直接從個別行業企業的角度分析稅負的變化,匯總后得出“營改增”對福建省企業的整體影響。也可以換個角度,通過分析福建省營業稅和增值稅稅收收入合計額在改革前后增減變化情況,得出“營改增”對福建省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營業稅和增值稅是流轉稅,隨著產品流轉而征收,只要有產品流轉,就一定要征收二者中其中一種稅,具體征收哪一種,得看流轉產品的具體類型。換句話說,只要企業有成果流轉,就一定要征收兩稅中其中一種。所以,增值稅和營業稅的來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成果流轉。根據福建統計局對統計指標的解釋,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根據目前增值稅條例的規定,第一產業的企業屬于免征增值稅的企業,這類企業的生產總值對增值稅影響不大。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營改增”改革以前,工業主征收增值稅,建筑業主征營業稅。除了第一、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業,都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除了批發和零售業征收了增值稅外,其他大多數產業在“營改增”前征收營業稅。因而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第三產業的生產額,都會影響增值稅和營業稅收入。此外,根據目前政策,出口商品可以申請退增值稅,進口商品海關要代征增值稅,因而出口額和進口額也會影響增值稅收入。把增值稅營業稅的合計設成變量Y的話,則工業生產總值、建筑業生產總值、批發和零售業生產總值、其他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出口額和進口額都是變量Y的影響因素,分別設為x1、x2、x3、x4、x5、x6。

表1 福建省2000~2013年增值稅、營業稅合計、各產業生產總值和進出口額表 單位:億元
根據福建省各年統計年鑒,匯總整理得到福建省2000~2013年增值稅、營業稅稅收收入合計、各產業生產總值和進出口額表(表1)。

圖1 數據散點圖
在Eviews軟件中,新建工作簿,分別定義變量“增值稅營業稅合計”y、“工業生產總值”x1、“建筑業生產總值”x2、“批發和零售生產總值”x3、“其他第三產業生產總值”x4、“出口額”x5和“進口額”x6,輸入相關數據,得出散點圖如圖1所示。
可見:變量x1、x2、x3、x4、x5、x6都與Y成線性關系,且當各產業生產值都為零時,沒有增值稅和
營業稅收入,因而,設定無常數項線性回歸方程,Yi=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μ。
利用最小二乘法,通過Eviews軟件計算,得到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如表2。
Y=-0.054819x1+0.185871x2
-0.184040x3+0.154876x4
-0.009914x5+0.072469x6
從表2回歸結果可知:擬合優度R-sqared=0.997169,Adjusted R- squared 0.995146說明模型對變量擬合的很好,變量 x1、x2、x3、x4、x5、x6對變量Y的編譯解釋能力高達99.51%?;貧w后,新增一個系列u=resid,對y、u、x1、x2、x3、x4、x5、x6分別進行單根檢驗,得到結果如表3。

表2 模型回歸結果
可見,變量y、x1、x2、x3、x4、x5、x6都在1%水平下二階差分檢驗平穩,殘差系列u水平平穩,如圖2所示。
因此,設定的線性方程
Y=-0.054819x1+0.185871x2-0.184040x3
+0.154876x4-0.009914x5+0.072469x6結果可靠。
根據模型回歸結果,代入 2013 年 x1、x2、x3、x4、x5、x6的實際數字,得到預測結果如圖3所示,打開YF預測系列,找到YF系列中2013年的值為:755.1503億元,比2013年實際的增值稅和營業稅稅收收入合計數785.8258億元少了近30億元。根據圖2的殘差圖可知,即便消除殘差的影響,2013年營業稅和增值稅稅收收入合計還是比預測值要大,因為在樣本期間,殘差值最大值在20以內,而2013年兩稅合計的實際值比預測值大了近30,說明“營改增”后的2013年,從整體角度,福建企業稅負沒有降低,反而上升了。

圖2 模型殘差列表
假設“營改增”的增值稅稅率為t增,改革之前的營業稅稅率為t營,“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率的影響為Δt,企業收入為R,外購成本和為C和,包括外購材料、固定資產和勞動力的支出,可抵扣的外購成本為C抵,則,Δt=,其中是當期外購成本中可抵扣的比重是外購成本占總收入的比重,這其實就是企業的投入比重。如果“營改增”的增稅效應t增-t營大于可抵扣的減稅效應,則企業的稅負會加重。減稅效應取決于企業外購成本可抵扣的比重和企業的投入比重。如果企業沒有進行固定資產的更新不會非正常上升。因而“營改增”是否給企業帶來減稅優惠取決于稅率變動副度、外購成本可抵扣比率和固定資產更新周期。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圖3 預測結果

表3
“營改增”前,交通運輸業實行3%的營業稅稅率,其他服務企業主要實行5%的營業稅率,“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稅率變為11%,有形動產租賃變成17%,稅率差高達8%和12%,如果當年此兩類企業沒有進行固定資產更新,則稅負很可能上升。潘文軒等人(2013)在對上海市“營改增”部分企業的調查問卷中得出,47.4%的交通運輸業稅負增加,42.9%的有形動產租賃業稅負增加。交通運輸業和有形動產租賃業的高增值稅率是導致福建省“營改增”企業稅負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知識密集型的創新設計服務和鑒證服務企業中,外購成本中可抵扣的比重都比較低,僅有經營耗材等材料支出可以抵扣進項稅,而占支出大多數的人力成本不能抵扣進項稅,導致這類營改增企業稅負增加。外購成本可抵扣比重低是導致福建省營改增企業稅負增加的原因之二。
出于數據收集的難度性高,筆者無法取得福建省營改增企業2013年確切的固定資產更新比例數據,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營改增前,多數企業都已經進入正常經營時期,已經購置了生產經營設備,這些設備更新周期較長,在2013年不需要更新,企業沒有大量的進項可以抵扣,導致企業的稅負增加。交通運輸業購置一次固定資產,至少可以使用4年,而很多鑒證服務企業,多年都不用增加固定資產,因而較長的固定資產更新周期導致”營改增“企業稅負增加。
福建省的部分服務型企業,在”營改增“前是按核定綜合稅率的形式征稅的,俗稱“包稅制”。”營改增“后,要求查賬征收,把增值稅和其他稅種分開征收。許多鑒證服務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反映查賬征收后,企業的稅負增加。這也可能是2013年福建省”營改增“企業稅負增加的原因之一。
[1]潘文軒.“營改增”試點中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釋疑[J].廣州商學院學報,2013.1.
[2]雷剛躍,張友生,李雄.基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軟件工作量估算模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9.
[3]胡怡建.上海服務業“營改增”改革試點效應分析[J].科技發展,2013.01.
[4]李博.企業發展視野中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核心價值研究[J].稅收與稅務,2013.09.
[5]何春艷,陳欣欣.“營改增”對企業經濟的影響調研——基于江蘇宿遷地區企業數據[J].財會月刊,2013.10.
[6]樊其國.“營改增”稅負增加解決之道[J].國際商務財會,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