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曙艷
蘇州市母子中心婦保科,江蘇蘇州 215000
產后尿失禁是指繼發于妊娠和分娩的尿失禁癥狀,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其中最常見類型[1]。妊娠和陰道分娩是中青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2]。該研究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蘇州市母子中心產后門診產后42 d 檢查陰道分娩的276 名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與初產婦妊娠及陰道分娩相關的危險因素對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影響。同時測定盆底肌力,了解陰道分娩初產婦產后早期盆底肌肉強度對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為產后尿失禁的防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整群選取蘇州市母子中心產后門診產后42 d 檢查陰道分娩的276 名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其平均年齡(27.3±2.93)歲,平均孕周39.5 周。
1.2.1 調查內容 包括母子保健卡號、孕期體重增重、孕期及產后尿失禁的發生情況及程度、產后是否母乳喂養。通過母子卡號查找計算機信息系統了解分娩情況、是否采用引產措施、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間、新生兒體重、新生兒頭圍等信息。
1.2.2 壓力性尿失禁的判定標準 與妊娠和分娩有關的,因患者腹部壓力增加導致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癥狀。一般指咳嗽或打噴嚏、彎腰、提重物,或者體育運動時漏尿。
1.2.3 盆底肌力測定方法 采用陰道指診聯合陰道壓力計讀數,指導產婦放松腹壁及臀部,檢查者將食指和中指放在產婦陰道內,收縮陰道,手指受到側方壓力說明肌肉收縮,然后再使用簡便陰道壓力計置入陰道內測定讀數。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尿失禁發生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兩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尿失禁54 人,非尿失禁222 人,初產婦尿失禁發生率19.5%。SUI 組與非SUI 組在年齡、分娩孕周、孕期增重、新生兒體重、新生兒頭圍、第二產程時長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單因素比較(±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單因素比較(±s)
組別年齡(歲)SUI 組非SUI 組分娩孕周(周)孕期增重(kg)新生兒體重(kg)新生兒頭圍(cm)第二產程(min)t P 26.5±3.8 27.2±3.2 0.177 0.133 39.2±0.6 39.5±0.5 0.186 0.126 15.2±2.3 14.7±3.2 0.162 0.142 3.2±0.5 3.3±0.6 0.226 0.095 34.0±0.3 33.9±0.4 0.358 0.056 42.5±13.6 43.3±13.8 0.194 0.106
產后尿失禁發生率在孕期SUI 組與孕期非SUI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孕期SUI 組產后尿失禁發生率高。盆底肌力測試尿失禁組與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尿失禁組盆底肌力小于正常組。年齡、是否孕期增重>15 kg,是否會陰完整,是否會陰側切,是否使用人工及藥物引產,是否第二產程>1 h,是否產后母乳分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相關因素進行多元Logistic 分析。孕期SUI(OR=3.174,P<0.01)與產后盆底肌力(OR=0.206,P<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余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陰道分娩早期尿失禁是分娩常見的后遺癥,直接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對致病相關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相關研究證實,孕期及分娩后SUI 多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屬于下尿道功能性改變,一般產后能夠自行恢復[3]。也有研究認為孕期出現SUI 可以看做是SUI 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妊娠期SUI對產后不同時期SUI 均存在預測價值[4]。現階段對引發產后尿失禁的原因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5]。在會陰側切,新生兒體重和第二產程時間與產后尿失禁的關系上,仍存在分歧[6]。因此該研究對疾病的預防及進一步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該研究中采用陰道指診和陰道壓力計聯合使用,有效避免腹壓和陰道壁張力干擾,讀數更準確客觀。因此研究較相關研究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科學性也有顯著提升。研究結果顯示,孕期尿失禁組產后尿失禁發生率明顯高于孕期非尿失禁組(P<0.01),孕期尿失禁較孕期非SUI 產后SUI 發生風險增加3 倍,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7]。因此對產后SUI 的預防,應從孕晚期開始。尿失禁組盆底肌力較正常組明顯減弱(P<0.01),回歸分析顯示盆底肌肉收縮力是產后尿失禁發生的保護性因素。提高盆底肌力對于預防和治療治療產后尿失禁仍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論與Barry[7]等國外學者和周輝[8]等國內學者對妊娠及其相關因素與尿失禁關系等研究結論一致,因此該研究結果真實有效。但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導致數據差異的因素進行分析,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數據的統計及分析方法,疾病的診斷標準等因素有關。但這些不影響研究數據的組間比較,因此研究結論科學有效。

表2 產后尿失禁危險因素分析[n(%)]

表3 相關因素與尿失禁發生的相關分析
綜上所述,陰道分娩早期尿失禁相關因素較多,其中孕期尿失禁是風險因素,盆底肌力則具有保護作用。
[1]張桂欣,杜明珍,易建平.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對盆底結構功能和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1):189-190.
[2]時培景,劉培淑,毛洪鸞,等.妊娠及其相關因素與初孕婦壓力性尿失禁的關系[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8(3):102-105.
[3]尹幫仙.剖宮產與陰道分娩對孕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4(10):76-77.
[4]Torrisi G,Minini G,Bernasconi F,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s related to delivery [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2,160(1):110-115.
[5]張蕊,曹霞,王蓮蓮.分娩方式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婦女ICI-Q-SF 問卷得分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8):860.
[6]Diez Itza I,Arrue M,Ibanez L,et al.Factors involved in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1 year after first delivery[J].Int Urogynecol,2010,21(4):439-445.
[7]Barry S,Schifrin,Wayne R,Cohen.The effect of malpractice claims on the use of caesarean section[J].Best Practice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Gynaecology,2013,27(2):269-283.
[8]周輝.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影響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對比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17):2847-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