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鄭亞西
1.貴州水礦控股集團總醫院,貴州六盤水 553000;2.貴州省人民醫院心內科(貴州省心血管病醫院),貴州貴陽 550001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1]有關數據,我國目前的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約有2.9 億,其中高血壓就有2.7 億人,心血管病患病率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高血壓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綜合征。在高血壓血壓管理過程中,對血壓變異性的研究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如高血壓的診斷、治療策略的決定及評價、危險因素的預測、安全的藥物及檢查手段的研發等[2]。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在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事件的觸發中,血壓變異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獨立于平均血壓水平,血壓變異性高者心血管風險也高[3]。ASCOT-BPLA 研究[4]亦表明動態血壓變異性是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動態血壓的平均白晝收縮壓與長期隨訪的血壓變異性相關,收縮壓的變異性升高可能是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率和死亡率的一個主要的原因。該研究整群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2月住院治療的高血壓患者139 例,通過對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實施24 h 動態血壓監測,分析了血壓變異性在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發病特點,現報道如下。
1.1.1 資料來源 該研究整群選取了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心內科進行治療的高血壓患者139 例,年齡36~90 歲,平均(66.05±10.84)歲,其中男性77 例,女性62 例。對所有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根據造影檢查結果進行分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組(觀察組)74例,年齡45~89 歲,平均(68.73±8.45 歲),其中男性47 例,女性27 例;單純高血壓病組(對照組)65 例,年齡36~90 歲,平均(66.77±11.24歲),其中男性37 例,女性28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大于18 歲;②高血壓的診斷標準[5]:收縮壓≥140 mmHg(1 mmHg= 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③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標準:以右、左冠狀動脈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中多體位投照造影發現冠狀動脈直徑狹窄≥50%診斷為冠心病。
1.1.3 排除標準 患有繼發性高血壓、腦卒中、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肺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起搏器安置術后、糖尿病、心肌病、動脈導管未閉、甲狀腺功能亢進、束支傳導阻滯、動靜脈瘺、血脂異常、重度貧血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疾患者。
1.2.1 動態血壓監測 由專業的醫護人員采用DMS-APB 型動態血壓監護儀對患者實行24 h 動態監測。
①測量方法:根據中國血壓測量指南[4]的要求進行血壓測量,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從08:00~09:00 開始測量至次日08:00~09:00 結束,于06:00~22:00 的時間段內每30 min 測量1 次血壓,晚上的22:00~06:00 時間段內每1 h 測量1 次。依據下述標準對數據進行選擇性分析:收縮壓>260 mmHg 或<70 mmHg;舒張壓>150 mmHg 或<40 mmHg;脈壓>150 mmHg 或<20 mmHg。動態血壓的高血壓診斷標準:24 h 血壓平均值≥130/80 mmHg,白晝血壓平均值≥135/85 mmHg,夜間血壓平均值≥120/70 mmHg。②記錄數據。由計算機系統自動生成監測數據,然后計算24 h、白天時間段內和晚上時間段內收縮壓及舒張壓標準差。
1.2.2 一般資料收集 入院后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史等基本資料。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甘油三酯、脂蛋白a、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
1.2.3 考慮因素 考慮到倫理方面的因素,所有患者在接受動態血壓監測期間仍然正常使用抗高血壓藥物以及治療冠心病的藥物。
采用SPSS 19.O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 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吸煙史、年齡、血糖和血脂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年齡、血糖、血脂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年齡、血糖、血脂比較(±s)
指標觀察組(n =74)對照組(n =65)tP年齡(歲)血糖(mmol/L)甘油三酯(mmol/L)總膽固醇(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脂蛋白a(mg/L)68.73±8.45 4.64±0.80 2.31±1.65 4.25±0.95 1.13±0.24 2.62±0.68 194.28±220.24 66.75±11.24 4.59±0.83 1.91±1.34 3.93±0.99 1.24±1.42 2.43±0.67 168.01±178.4-0.898 0.482 1.512 1.866-0.615 1.649-0.744 0.371 0.713 0.133 0.064 0.541 0.102 0.459
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組的24 h 和白晝的收縮壓標準差以及舒張壓標準差高于單純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壓標準差值比較(±s,mmHg)

表3 兩組血壓標準差值比較(±s,mmHg)
指標觀察組(n =74)對照組(n =65)tP 24 h 收縮壓標準差白晝收縮壓標準差夜間收縮壓標準差24 h 舒張壓標準差白晝舒張壓標準差夜間舒張壓標準差40.61±11.60 40.34±13.65 25.05±24.64 23.89±7.06 23.84±8.08 14.64±12.42 32.97±12.83 31.65±15.48 19.77±16.06 21.09±7.14 20.92±8.94 13.25±8.43-3.662-3.49-1.514-2.319-1.969-0.606<0.001<0.001 0.132 0.022 0.047 0.437
血壓變異性也就通常所說的是血壓波的動性,指人體的血壓通過維持一定的血壓水平來保證組織器官的有效血液灌注,從而使機體能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和內穩態的變化。一般用一段時間內血壓均數的標準差對血壓波動性進行量化,血壓的波動程度可以由血壓變異性的高低來反映,臨床上通常用動態血壓監測的24 h 內每30 min 血壓平均值的標準差作為血壓變異指標[6]。
該研究顯示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組的24 h 收縮壓標準差、白晝收縮壓標準差、24 h 舒張壓標準差以及白晝舒張壓標準差分別為40.73、40.39、23.89、23.84 mmHg 高于單純高血壓組(分別為32.97、31.65、21.09、20.92 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病人的24 h 收縮壓和舒張壓變異性、白晝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變異性較大。與國內吳琳等[7]發現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病人的血壓變異性較大,冠脈狹窄與24 h 收縮壓標準差和舒張壓標準差、白晝收縮壓標準差和舒張壓標準差存在正相關性,認為與24 h 收縮壓標準差的相關性最強,白晝的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相關性比夜間的血壓變異性更強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孫淑華[8]研究結果也發現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24 h血壓變異性高于單純高血壓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血壓變異性存在獨立相關。血壓變異性高,血壓的波動程度大,波動的血壓在血管壁形成異常的縱向切應力和環形張力,致使血管內皮功能發生紊亂、結構受到損傷,加速了血管平滑肌細胞從中膜游離到內膜并增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的沉積,管壁增生反應進一步加強,動脈發生硬化和/或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最終導致嚴重的心腦血管并發癥[9]。目前的研究認為,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壓及其血壓變異性。同時,選擇能平穩降低血壓水平的藥物如長效降壓藥,將有助于減少血壓變異對患者的影響。
因此,醫生在臨床上應該了解并關注血壓變異性問題,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變異評估,針對血壓變異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于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治療降壓的同時選擇降低血壓變異性尤其是降低24 h 和白晝的收縮壓變異性與舒張壓變異性的治療措施將有助于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1]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 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2]翟玫,李一石.血壓變異性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2,52(4):112-113.
[3]Hansen TW,Th ijs L,Lj Y,et al.On behalf of the In temational Data-bas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eu lar Outcomes(IDACO)Investigators.Prognostic value of shor-term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ver 24 hours in 8937 subjects from ll populations[J].Hypertension,2010(55):1049-1057.
[4]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9718):895-905.
[5]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國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35.
[6]郭藝芳,白曉誼.血壓變異性的基本概念[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7):601-602.
[7]吳琳,余顯冠,徐龍昌,等.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分析[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41(5):474-475.
[8]孫淑華.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22-923.
[9]袁良俊,彭碧文.冠心病與血壓變異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