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王樹林
江蘇泰州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泰州 225500
腦疝為顱內壓增高的常見并發癥,也是最為嚴重的并發癥。若未及時針對腦疝形成原因進行處理,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功能損傷,形成生命威脅。開顱手術為腦疝首選治療方案,目前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及常規去骨瓣開顱術為腦疝治療的主要手術方案,但是目前尚無統一手術方案[1]。選擇一種安全性高,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的手術方案,對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積極意義。為探討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對腦疝的臨床治療效果,該研究整群選擇該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腦疝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對標準腦疝患者分別使用常規大骨瓣減壓術及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整群選擇腦疝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及MRI 等檢查,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腦血管疾病分會中腦疝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對照組43 例及觀察組43 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 例,年齡21~65 歲,平均年齡(42.6±5.6)歲;發病至手術時間2~9h,平均時間(5.1±2.3)h;一側瞳孔發散36 例,雙側瞳孔發散7 例;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1.9±5.8)歲;發病至手術時間3~11 h,平均時間(5.8±2.5)h;一側瞳孔發散32 例,雙側瞳孔發散11 例;納入標準:符合腦疝診斷標準者;18~70 歲;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患者;嚴重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心、腎、肝功能障礙者。
觀察組實施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后頭偏向健側45°。顴弓與耳屏交界處取切口,沿耳廓上至發際線,經乳突到頂骨正中線,取弧形切口。經頂骨正中起,沿正中線向前額發際線取縱形切口,逐層作皮膚、皮下組織分離,在皮瓣下額顳部翻轉,直至完全暴露顱骨,經在蝶骨嵴、顳骨外側將顱骨咬除,取12 cm×15 cm 骨窗,咬除骨瓣后,顯露腦組織,清除顱內血腫及壞死腦組織,置入引流管。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及神經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及神經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CSS治療前治療后GCS治療前治療后MMSE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P 27.25±3.26 27.14±3.24 0.3625 0.1479 17.21±2.03 21.35±2.16 6.9537 0.0000 5.21±1.03 5.42±1.32 1.0215 0.2138 13.06±4.85 8.21±3.04 7.5134 0.0000 16.02±3.47 16.21±3.39 1.2156 0.2135 29.21±4.35 21.03±4.03 5.8452 0.000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激狀態及顱內壓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激狀態及顱內壓水平比較(±s)
組別血糖水平(mmol/L)治療前治療后血胰島素水平(IU/L)治療前治療后顱內壓(mmHg)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P 11.56±1.56 11.25±1.48 1.0214 0.2153 5.75±1.63 7.69±1.89 5.6235 0.0000 7.21±2.03 7.25±2.63 1.2136 0.2168 12.68±3.51 10.14±3.11 4.0213 0.0005 38.21±5.68 37.69±5.42 1.2031 0.3255 12.35±2.69 20.56±7.68 7.2135 0.0000
對照組采取常規去骨瓣減壓術,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后將頭偏向健側45°,額定與顳側取馬蹄形切口,作顱骨咬除后,取6 cm×5 cm 骨窗,顯露腦組織后,清除顱內血腫及壞死組織,置入引流管。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引流量及術后意識恢復時間。在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 進行血胰島素水平及血糖水平檢測,測量治療前后的顱內壓變化。采取CSS 評分進行神經功能評分及GCS 量表作昏迷狀態評分,精神狀態實施MMSE 量表[3]。
數據錄入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 檢驗。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后恢復意識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及引流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引流量(mL)術后意識恢復時間(d)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P 71.02±5.61 97.85±6.14 6.9532 0.0000 102.35±7.56 147.52±9.58 7.8625 0.0000 62.14±5.35 105.85±8.62 9.2014 0.0000 2.03±1.35 4.02±2.01 10.0257 0.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GCS 及CSS、MMSE 評分無差異,經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有改善,但是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激狀態及顱內壓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顱內壓、血胰島素水平及血糖水平無差異,經干預后,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但是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腦疝是顱內壓增高形成的疾病,顱內壓上升,機體調節機制紊亂,致使腦組織向壓力較低位置移動,經生理孔道疝出,對腦干及神經、血管造成壓迫,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瞳孔不對稱及呼吸障礙、感覺障礙等,對生命造成威脅[4]。患者出現顱內血腫或水腫等占位性病變,會導致顱內壓上升至一定程度[5]。顱內出現占位性病變,都可能會引發顱內壓上升,形成腦疝。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腦疝,改善患者預后[6]。
經該組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及術后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對腦疝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操作較簡單,術野開闊,能減少手術創傷,從而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雖然常規去骨瓣減壓術的損傷較小,但是術野不開闊,極易造成腦組織損傷,血腫清除不徹底等,不利于患者恢復。標準大骨瓣減壓術的視野靠闊,可在直視下進行血腫清除,發現遲發性腦出血,利于快速解除腦干壓迫,保護腦干功能[7]。
有學者認為[8],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對降低顱內壓具有積極意義。經該組研究顯示,觀察組經治療后,血糖水平(5.75±1.63)mmol/L,血胰島素水平(12.68±3.51)IU/L,顱內壓(12.35±2.69)mmHg,均優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研究報道結果一致。可見,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能快速降低顱內壓,減少神經功能損傷,恢復生命體征,利于患者遠期預后。
綜合上述,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對腦疝治療的安全性高,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改善顱內壓水平及神經功能及精神狀態,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黃漢文,魏建功,宋同均,等.改良大骨瓣減壓術在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伴腦疝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5,26(2):182-184.
[2]劉龍生,黃昌堯.額顳大骨瓣減壓術在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合并腦疝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8):156-157,160.
[3]黃毅.大骨瓣減壓術在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腦疝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四川醫學,2013,34(7):947-949.
[4]吳軍,林秋.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疝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7):40-41.
[5]李鳳強.大骨瓣減壓及腦池引流治療外傷性顱內血腫并發腦疝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2):13-15.
[6]黃清.改良去大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52 例臨床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12):124-126.
[7]張云波,徐兆輝,王云臻,等.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并腦疝形成123 例[J].健康必讀,2012,89(3 下旬刊):27.
[8]杜建龍,毛青.超低位大骨瓣開顱顳肌下減壓術對重型顱腦創傷腦疝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