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晶,郭建昇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西太原 030001
在我國,應用腹腔鏡胃旁路術(LaparoscopicRoux-en-Y gastric bypass)對2 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癥進行治療的技術以及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其發展應用給臨床和患者均帶來了福音[1]。目前,國內臨床范圍對手術操作譬如結腸前、后胃空腸吻合操作的研究少之又少,該院為了對腹腔鏡胃旁路術結腸前與結腸后胃空腸吻合術的前瞻性進行研究,特對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8 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對比試驗,現報道如下。
整群選取該院接收的肥胖癥患者88 例,并均符合國際定義肥胖癥標準,按照隨機分配法則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的44 例患者包括男性21 例、女性23 例,年齡均在年齡均在38~61歲,平均年齡為(46.8±5.41)歲,病程平均為(13.7±1.55)年,體質量指數平均為(38.6±7.11)kg/m2,均患有糖尿病,28 例合并高血壓、26 例合并高血脂;對照組的44 例患者包括男性25 例、女性19 例,年齡41~64 歲,平均年齡(48.5±3.92)歲,病程平均(15.0±0.67)年,體質量指數平均(39.3±6.38)kg/m2,均患有糖尿病,30 例合并高血壓、24 例合并高血脂。所有患者不存在其他疾病以及相關既往病史干擾,不存在手術禁忌癥以及藥物過敏史,即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以及相關臨床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對患者詳細說明試驗目的以及過程,以征得患者同意,并在術前簽署手術通知單。術前對患者的血糖加以控制,可服用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7.8 mmol/L 之下,囑患者采取平臥位施以麻醉,開腹后應往腹腔通入二氧化碳以維持腹腔壓。找到胃底后,在離賁門4 cm 左右處實施切割分離胃小彎系膜,并使胃后壁分離,對胃進行切割并預留出20 mL 左右的小囊;找到空腸的系膜并分割,使腸袢處于游離狀態[2]。觀察組患者接受結腸前技術,在結腸前段連接空腸橫斷端,并與之前的胃小囊連接并縫合,隨后將吻合器放入到空腸系膜邊緣與小囊壁之間。對照組接受結腸后吻合技術,切割點選擇在結腸系膜的中間部位,切口控制在2~4 cm 大小,并從此處至胃大彎全部實施分離后,在結腸后段連接空腸橫斷端,與胃小囊連接縫合后將吻合器放入二者的切口處,以實現胃和空腸的吻合。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時時監控,并對住院期間的飲食加以控制,加強Ca2+的補充等[3]。
統計兩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長、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出院后80 d 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統計惡心、嘔吐、腹瀉、反酸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比較分析。
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發現兩組患者排氣時間差異不大,其余3 組數據差異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治療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min)手術出血量(mL)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P 127.2±36.3 172.0±32.6 6.09<0.05 61.2±2.33 70.8±4.57 12.41<0.05 2.6±0.44 2.7±0.61 0.88 0.19 13.2±2.01 16.5±1.30 9.14<0.05
在術后恢復階段向患者統計并發癥,發現觀察組患者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并發癥比較[n(%)]
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飽受糖尿病以及肥胖的困擾,常規治療不僅需要控制飲食,各種藥物還給機體造成某些不可修復的傷害,令患者苦不堪言[4]。手術治療是臨床發展的必行之路,該院為了研究腹腔鏡胃旁路術結腸前與結腸后胃空腸吻合術的前瞻性,特做了試驗分析,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天數分別(127.2±36.3)min、(61.2±2.33)mL、(13.2±2.01)d,對照組分別為(172.0±32.6)min、(70.8±4.57)mL、(16.5±1.30)d,提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癥發生上,觀察組為40.90%,對照組36.36%,對照組情況略好于觀察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比結腸前與結腸后胃空腸吻合來說,前者只需要小囊連接縫合,操作簡單,難度系數小,所以手術耗時較短,而后者更貼合正常生理規律,不違背正常的消化系統構造,游離腸袢發生打結、扭轉的可能性低,也降低了腹腔疝氣的發生[5]。另外有研究表明,結腸后吻合能實現更好、更大程度的吻合,但在操作上具有一定難度。對于結腸前吻合,并發癥的發生與其對消化系統構造改變有一定聯系卻不密切,其他原因有可能造成嚴重并發癥的發生[6-8]。
綜上所述,對于腹腔鏡胃旁路術結腸前與結腸后胃空腸吻合術,前者具有難度系數小,手術耗時短等優點,后者更符合機體的生理構造,但在并發癥發生上,二者差異不大,對于剛接觸此技術的機構,該研究者推薦前者。
[1]劉賢明,王存川,胡友主,等.腹腔鏡胃旁路術結腸前與結腸后胃空腸吻合術的前瞻性比較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6):422-424.
[2]梁輝,管蔚,劉歡,等.腹腔鏡胃袖狀切除術聯合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與腹腔鏡Roux-en-Y 胃旁路術治療非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12):909-913.
[3]任寧,王存川,胡友主,等.腹腔鏡胃后、結腸后路胃空腸Roux-en-Y 吻合術治療單純性肥胖癥22 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2):123-126.
[4]廉東波,朱斌,宮軻,等.不同吻合方式對腹腔鏡胃腸旁路術治療2 型糖尿病的療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9):713-716.
[5]黃致錕.單切口經臍腹腔鏡胃旁路術與腹腔鏡5 孔胃旁路術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11):969-972.
[6]王存川,趙蕾.減重外科新概念——精準腹腔鏡胃旁路術[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7):631-634.
[7]王凱,王凱宇,張富喜,等.胃空腸吻合術后輸出袢逆向胃內套疊1 例報告[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5(2):233-235.
[8]于俊秀,米月堂,鄭萬磊,等.胃部分隔斷及Roux-en-Y 胃空腸吻合術治療胃出口梗阻一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