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鄭 婷

21 世紀是屬于互聯網和網絡大咖們的年代。人們沉醉于刷微信朋友圈,搶紅包、分享新聞或雞湯;發微博,看娛樂圈嬉笑怒罵;出門打車有各種打車軟件;購物有網店……信息和事物快速、便捷、量產的今天,心靈的感動似乎來得廉價又迅速。但是,總有一些人堅持醞釀著自己對某件事的執著。云南那町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關明強覺得,說夢想太矯情,但是只有讓城市人長久地獲得安全的生態農產品,中國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只有讓更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愿意留在家鄉,中國的農村才有希望。

關明強,人稱“老關”,在養豬前是一個圈內有名氣的金牌電影制片人。15 歲時,關明強考上了一所中專學校,開學前的一天,父親說:“你在農村生活一回,也沒干過啥農活,家里還有幾畝地沒鏟,你去鏟了吧。這輩子你沒啥機會干農活了。”5 條壟的谷子地,關明強揮著鋤頭鏟了3 天。記憶中,手掌上磨出的繭子一直到二十幾歲才消失。
16 歲開始,關明強的文學功力逐增,許多文章紛紛被《散文選刊》、《詩歌報》等重量級刊物刊登,名字跟自己景仰的大作家、大詩人出現在一起;19 歲畢業,修了四年高速公路,之后在23 歲晉升科級團干部,跟幾個小伙伴創辦了《青年之友》月刊;26 歲,意氣風發地辭掉公職,到北京做了自由撰稿人,寫的書出現在席殊書屋的暢銷書排行榜上;30 歲,追趕網絡大潮,進入外企,同時擔任兩家網站的副總編輯;33 歲創辦了自己的影視公司,轉行做制片人,跟寧浩、王小帥等大咖級導演,葉童、孫紅雷、秦海璐、王珞丹這樣的大明星合作……對于鄉村和土地,鄉村的發展或沒落,闊別家鄉近三十年的關明強好像也沒多大感覺。
做電影之余,關明強還自己在北京平谷金海湖的大溪水山莊開了一家農家餐廳。2011年,關明強在云南拍完電影《邊境風云》回到北京,由于農家餐廳環境好,菜也做得好吃,關明強很多圈里的朋友都愛來。寧浩跟團隊在那住兩個月,寫了《無人區》的初稿;王小帥寫《日照重慶》的劇本時也跟團隊住在那里;張猛帶團隊在那里修改電影《鋼的琴》;周潤發拍攝《孔子》的間隙也去那里請身邊工作人員吃飯;姜文在創作《讓子彈飛》期間,也來嘗美食、找靈感。之后,關明強又在北京城區開了大溪水私家菜,陶虹、梅婷、文章、關錦鵬、黃曉明、王志文等圈內大腕明星都是常客。
之后的一年里,關明強先后從當地農民鄰居家買了兩頭自家養的土豬,搞了兩次殺豬宴。聽到消息的朋友和食客從北京的東西南北城、從天津駕車百公里而來。“他們大口地吃著平常因為拍戲因為要上鏡保持身材而根本不敢吃的肥肉,開心地把肉夾到嘴邊自拍。走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提出要買些生肉帶回家。甚至有幾個朋友跟我說,不如在山莊的果園里養幾頭豬,每年給大家分一分。”關明強說,這句話給了他一個刺激。
做餐飲,逛農貿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關明強說,農貿市場這種地方,去得越多會越害怕。商品豬,價格低的時候毛豬賣不上6 元一斤,一頭180 斤出欄的毛豬以6 元的單價計算,銷售價是1080 元。按75%的出肉率計算,135 斤肉,批發價8 元,銷售價格是1080 元。這個產業鏈上維系著育種、飼料、豬場、屠宰、銷售一些列企業。“并不是誰都能拿到政府的養殖補貼的。我問過一些養豬戶,沒有規模和關系的,只能靠自我造血生存。一頭商品豬賺百把塊錢,一旦有個天災人禍市場波動,一批豬可能就白養了,甚至還賠錢。一個微利甚至賠錢的行業,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關明強如是說。

離開農村已經三十年,那一家煮肉左鄰右舍聞著味道跟著流口水的傳統的肉香哪去了?那田里摘下來拿衣服袖子蹭一蹭就可以吃的黃瓜、西紅柿和胡蘿卜哪去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加上如今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即便解決了安全問題,菜沒有菜味,肉沒有肉味,也是不夠的。有沒有可能做出安全又好吃的豬肉呢?作為一名商人,關明強首先看到的是養肉豬有潛在需求的商機。
關明強花了兩年時間為養豬做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然而對這一領域了解的越多,他越發現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簡單。
因為逐快、逐利,經過30 多年與洋豬雜交,我們國家傳統的土豬資源正在消失,很多珍貴品種已經瀕臨滅絕。關明強介紹說,過去農家每年養個三兩頭土豬自給自足,豬的來源基本上是自繁自養,使得種群的血統能夠傳遞下去,但現在農戶的這個習慣已經逐漸改變了,豬的種源來歷不明,究竟自己的豬能有多少土豬血統,農民自己也不清楚;而一些所謂的土豬養殖企業,雖然宣稱養土豬,但多為跟洋豬多代雜交,品種的本土血統率也就在12.5%~25%。
“我們國家2006年頒布的《國家禽畜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中收錄了34 個土豬品種,試圖通過政策性保護能夠保住這些品種。但事實上還是每況愈下,其中很多品種已經名存實亡。按這個速度,恐怕再過10年,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土豬肉可以吃了。”關明強說,關于最初打算飼養土豬的想法,本來是要當成個生意,培育出安全好吃的豬肉。現在,焦點卻轉移到了土豬種群的存亡上。
關明強通過查閱相關論文獲知,“地中海土種豬采食高淀粉含量的橡子,肌內脂肪含量可達11%,生產出的干腌肉具有較好的香味和風味,并降低酸敗”。而同樣用橡子喂食雜交的大白豬,肌內脂肪不會超過2.5%。說明品種因素是影響豬肉品質與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拋開豬肉品質不說,物種多樣性本身也是寶貴的資源,而這種資源應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不是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關明強堅定地說。

兩年的準備,關明強明確了一個大的方向:從恢復、選育一個古老品種開始打造一款好豬肉。確定了四個堅持的原則:純種土豬、生態放養、粗糧喂養——不使用商品飼料、養殖期要足夠長。
在昆明所轄的國家級貧困縣祿勸苗族自治縣有一種傳統土豬——撒壩黑豬,是2006年頒布的《國家禽畜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中的品種,而這種豬也只有當地的一些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和彝族農戶還每年養個三兩頭,過年殺了吃。從朋友那得知這一消息后,2013年春夏之交,關明強來到了祿勸苗族自治縣。但是在深入實地考察后,關明強沮喪地發現,由于土豬生長慢,養殖周期長,要養一年多到兩年才能達到出欄屠宰的體重,而同樣的時間周期,白豬已經出欄3批了。不經濟,農民養的積極性就越來越低。能找到的純種撒壩豬種豬已經鳳毛麟角。要恢復撒壩豬種群,恐怕只能先從找到種豬入手了。
通過一連串和苗族人交心的相處,關明強終于買到了為數不多的純正撒壩豬種豬,和當地一些有同樣想法的農民一邊從源頭自己繁育,一邊從苗寨收儲半大仔豬過來進入牧場。關明強說,按制定的標準飼喂,養足年后宰殺,通過朋友圈小范圍銷售。“反響還挺好,過去圈里的一些編劇、導演、藝人還有身邊的朋友成為了我的種子用戶,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銷售情況還不錯。”
同時,關明強建立了那町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那町。公司致力于通過整合傳統農牧業資源,遵循古法生態養殖,建立一個城市用戶——企業——農戶互信互助的健康生態系統;以現代理念和傳播手段建立品牌、渠道,向高端用戶輸送健康、安全、本味的肉類食材,帶動合作農戶致富;同時保護本土土豬物種的延續及可持續發展。公司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向家庭用戶提供粗飼、散養15 個月~24 個月的那町年豬精品分割肉類產品及香腸、土豬油、豬油渣等加工品。
關明強說:“我們飼養的豬叫那町年豬,叫年豬也是要突出我們的豬養的時間長。‘那町’這個名字,最早我們是用英文的Native(原住民的、天生的、原產地的、土生動物、土生植物)音譯過來的。‘町’源自《說文解字》(卷十三),田踐者曰町,即田間小路。田間小路的盡頭是什么?是田野,是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自然孕育著希望。”
飼養的豬在臨出欄前突然食物中毒、養豬成本比別人家的成本高許多、購買種豬的價格也比別人高……在養豬的兩年時間里,關明強走過的彎路、撞過的南墻數都數不過來。但是作為一個新農民,關明強慶幸自己還有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關明強發現,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農民沒能打造出有廣泛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農產品品牌,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從來就沒有塑造品牌的意識和能力,而另一方面是缺少科學知識。他說:“比如,我在養豬后,通過讀書才知道,這世界有個學科,叫肉類科學。好的豬肉不僅在品種、喂養方式和周期,屠宰、排酸方式,分割、存儲、運輸,都會對肉質構成影響。”
一個赫赫有名的電影人去當豬倌養豬,是多少人都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些業內朋友勸關明強:“老關,你跟豬較什么勁啊?好漢不賺有數的錢,15 個月養一批豬出來,有生之年你能養多少豬?”也有些真正的朋友私下問他:“老關,你真不做電影了?”關明強堅定地說:不做了,你們好好拍吧。你們拍好電影,我給你們提供好肉。”
然而對于關明強自己來說,他并不是跟豬較真,他要較真的是職人精神。沒有職人精神,就沒有好產品。“為什么每到大小長假,國外的免稅店都是中國人搶購的場景?因為我們對國內的產品不放心、不滿意。做農業,現在成了新的潮流,是個時髦的事。但事實是,做出好的農產品,需要投入最大的成本是時間。”
兩年時間,有的創業企業已經開始準備IPO了,而關明強在重啟自己的人生后才走了一小步。在這個“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都會成為熱門話題的今天,關明強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丟掉了很多東西,而他和他的伙伴都愿意做那個選擇把那些珍貴的東西慢慢找尋回來的人。
2014年一整年,關明強都在思考:現在像他一樣在從事農業的這一批新農人,在賣完了情懷之后,還能賣什么?他覺得,農副產品品牌的根本要植根于差異化的、有明顯口感識別度的產品。所以,要走得遠,只有情懷是靠不住的,一定把情懷讓位于專業精神。“享用到真正綠色有機的純天然農副產品,絕不是找個農家樂吃幾口野菜或是隨便從農民家里牽一頭豬出來宰了吃就可以的。我愿意死磕土豬飼養這件事,一方面是希望可以拯救并延續我們珍貴的物種資源,留給后代;一方面希望藉此培育出一款好肉。”
關明強以自己特有的堅持和韌勁梳理著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土地的關系,農村和城市的關系,生產者和用戶的關系……“我們解決不了中國的農村問題,但我們可以先幫一個村一個鄉的農民獲得收入的公平;我們解決不了全中國的吃肉問題,但我們可以先從服務一百個家庭開始。”
肉,僅僅安全是不夠的,如果肉不香,還不如吃白菜。這份堅持,關明強始終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