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凡渝 劉國信

不久前,浙江舟山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突然在網絡上走紅。由于島上的村落荒蕪已久,許多廢棄的房屋逐漸被大自然侵蝕,布滿了爬墻虎,宛如綠色童話世界一般美麗而夢幻,被稱為“最美荒島”。一時間,游客紛至沓來,爭相領略“綠野仙蹤”奇觀,荒島竟意外地成為一個熱門旅游景點。相比之下,很多投入重金開發的所謂生態旅游景區卻門可羅雀、游客寥寥,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荒島之美,美就美在其原始、自然、野性、神秘,美在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令久居城市鋼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心生向往。事實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是人力所難以企及的;而許多原生態自然景觀(包括瀕危動植物),更是以現代手段難以復加造化的。荒島成為景點的事例啟示我們,發展生態旅游,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堅守生態保護紅線,著力解決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協調關系,這樣方能形成一種修復保護帶動發展、開發發展反哺保護的良性循環。否則,只能是短期既得利益,長遠得不償失。
近年來,從北極冰川到熱帶雨林,以自然環境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日益成為人們觀光的熱點。然而,生態旅游在推動眼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原生態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與威脅。如有的游客在原始古建筑上任意攀爬劃刻、違規照相;有的人隨意采摘植物果實莖葉、損毀園林樹木;有的人故意追逐打斗、肆虐傷害野生動物,有的人則對野生動物亂捕濫食,殘忍獵殺,享受所謂野味美餐……所到之處真所謂“劣跡斑斑”,令人反感,遭人唾棄。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撰文稱,在世界各國生態旅游蒸蒸日上的同時,作為其保護對象的動植物種群卻面臨威脅。生物學家們不無擔憂地發出警告:如今,在一些旅游景區里,當野生動物與人相遇時,它們會呈現出極度緊張的狀態,大量旅游者的到來,使動物日常生活紊亂、壓力增加,進而微妙地影響到健康與繁衍生息。研究發現,北極熊、企鵝、海豚、野狗,甚至雨林中的鳥類都會緊張,它們有的體重減輕,有的在死亡線上掙扎。在偏僻的、生物多樣的地區,當受到一批又一批的假日探險者們頻頻干擾時,動物們普遍心率加快,荷爾蒙分泌下降,繁殖能力衰退。
海豚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后發現,新西蘭海岸的寬吻海豚圍在游船周圍狂躁不安,當它們看見有3 艘以上船只靠近時,它們安靜的時間還不到0.5%,但如果只看到一艘考察船經過時,寬吻海豚有68%的時間是在靜靜地休息。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即使寒冷的冬天本應處于休眠狀態的北極熊,由于受到人類的侵擾,也會焦慮不安,并提前進入捕獵海豹期。研究發現,當旅游者走近時,公熊的警覺比平時提高7 倍,由于體能消耗,其體內脂肪減少,嚴重影響其繁殖能力。在新西蘭的奧特哥半島長著黃眼睛的小企鵝中,研究人員多次發現,由于頻繁地受到進入該地區的旅游者們的驚擾,10%以上的小企鵝體重下降。如果旅游者靠近海灘,企鵝們將逃入海中,一直等到驚擾者離開。由于觀賞者眾多,使企鵝的聚集地越變越小,直至消失……在旅游者肆意取樂、享受感觀刺激帶來快感的同時,動物的苦樂和生存需要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浙江舟山嵊泗嵊山島后陀灣
一個國家的國民對待動植物態度如何,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人類只有與動物、植物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體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千百萬年來,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通過千絲萬縷的食物鏈和營養金字塔的關系,才得以共生存,自然界的秩序才逐漸和諧、合理。而這種生物多樣性的生命之舟失去平衡,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要遭到破壞。過去500年來,人類已經使陸地上野生動植物總量減少了10%,使物種總量減少了14%,且絕大多數發生在近百年之內。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顯示,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過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 倍。而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將會是災難性的,幾乎無法逆轉。

1.迷霧縹緲的廢棄村落,宛如綠野仙蹤的童話世界

2.爬山虎將廢棄房屋“染”成了綠色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脊椎動物就有近6500 種,占全球總數10%以上;高等植物達3 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已記錄昆蟲達5.1 萬種。雖然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但特有物種多、受威脅物種所占比例高,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大量土地開發、城鎮擴張、交通道路建設,人造景區開發,已經給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造成較大的影響。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短期內可能不會導致人類走向滅絕,但人類的生存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最簡單的例子是,看不到品種繁多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旅游將變得索然無味。因此,沒有它們,就沒有生態旅游!
然而,這一點卻容易被忽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近年來,有些地方的決策者,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制造人態自然,通過種樹、鋪草、造水、建景觀大道等方式人工打造所謂“自然生態景觀”,其實這是“偽生態”;一些地方打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旗號,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園,后天栽大樹,這種生態折騰不但沒有產生多大價值,而且成本巨大,顯然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背道而馳。有的地方為了打造所謂的旅游景點,要么大建樓堂館所,過度開發,把好好的山水搞得不倫不類,充斥大量粗制濫造、品位低劣的人造景觀;要么以旅游開發的名義在景區盲目復古,把原本有著厚重歷史滄桑感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文物推倒重建,使之變成了廉價的現代仿品,完全喪失了歷史風貌和獨特韻味……諸如此類做法,是用一種人工文化生態破壞原有的文化生態,有悖于生態文明理念。
守望青山綠水,構筑生態屏障。發展生態旅游,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其重點在“生態保護”,功夫在“文明和諧”。我國許多地方生物資源豐富,有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資源優勢,但在開發前,必須進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在旅游景區建設和管理中必須始終堅守生態保護紅線。
當下,旅游業正從過去“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逐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回歸大自然,到大自然懷抱中感受清風明月的美好,體驗和諧相處的樂趣。世上萬物皆相連,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然界各種生物的種群和數量只有保持在一定水平和規模上,才能使自然環境生機盎然;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才能處于良性循環之中,自然界才能生動有趣,生態旅游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