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攝 農夫

金秋十月,因工作需要在浙江常山縣住了大約10 天,好客的主人將常山美食輪番請我們品嘗,席間不管大菜如何調換,最后總會上一碗貢面。主人說,貢面是常山傳統特色小吃,明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給皇家食用,現在我們天天吃,可以說天天享受著皇家的美味。
常山貢面,一般是當天制作,當天晾干,所以都在晴天加工,雨天就不能做了。
貢面都是純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團經過揉粉、開條、打條、上筷、上架、拉面、盤面等10 多道工序。由于手工貢面的加工需要十來個小時,師傅們往往凌晨兩點就投入緊張的制作中,才能趕得上晾曬和出售,所以被稱為“起早貪黑”。當金色的陽光透過薄云,絲絲縷縷地灑落下來時,農戶們便扛出插滿面筷子的面條架,將連夜趕制出來的貢面掛上去,然后依次用暗勁拉扯,數百雙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面條頃刻間形成精細均勻的絲面,數米長的“萬千銀絲”迎微風飄拂而不斷,猶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藝品。
據史料記載,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時期就開始生產,北宋時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場坊就已經遍及城鄉,因其形似絲索,俗稱索面。相傳宋朝皇帝喜食此面,球川手藝人將加工精細上乘的索面連同球川鎮產的“球川官紙”年年進貢,故稱作“貢面”。常山索面在明朝被列為“貢品”,《常山縣志》對此有明確記載:明嘉靖年間,索面取名“銀絲貢面”進貢朝廷,每年達數百擔之多。
現在,正月里拜年,遇上了祝壽、喬遷等喜日,總有一碗熱辣辣、油汪汪的貢面迎接,并在絲絲面條下掩藏兩個“子鱉”(像荷包蛋)——此種做法,人們戲稱之“豬欄草鋪芋子”,殊為有趣。
如今,許多城里人都愛跑到鄉下,吃上一碗農婦、村姑燒煮的貢面。在煮沸一鍋開水的間隙,巧婦們在灶臺上放上一遛青瓷碗,依次加入佐料:肉油、辣椒油、蔥花、味精、醬油……佐料放齊,水也在鍋內冒著水泡,放入貢面,只需在鍋內翻騰片刻,便可起鍋。迫不及待地夾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熱氣,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細膩爽滑,唇齒留香。



貢面制作



門前的貢面架
在常山的幾日,我們經常在路邊看到農戶家門口曬著一架子一架子的貢面。一天午后,由賞石小鎮回縣城的路上,我們看到一對夫妻正在室內給貢面上架,便停車仔細觀賞了一番。據師傅介紹,他做貢面要夜里12 點鐘起床,夫妻倆加工60 公斤的面粉。上午11 點完成上筷工序。房間里擺放著的兩個長長的面箱里全是面條。這個長方形的面箱,有3.2 米長,寬0.55 米,分成三層。“我們加工兩缸面粉,從夜里要忙到下午6 點鐘左右,才算完工了。”
師傅說,打條是將熟化的長條打細打勻,連接制成一條直徑約6 毫米的細長面條,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既要保證細面條均勻如一,又要保證細面條不粘、不斷,技術功底高低由此可見一斑。上筷的時候,是把細面條一圈一圈地卷到兩根筷子上,一般每筷32 至40 卷,然后放入面箱;接下來是上架、拉面,將一根筷子插入曬架上孔中,拉面時5筷一拉,分2 至5 次把面條拉細拉長,并將另一根筷子插入曬架下孔,如何做到細而不斷,關鍵看手的勁道把握。曬面時,曬至八九分干,就可進行盤面,捋去筷子上的面頭,用紅紙頭包扎成束,挽捆成“8”字型疊放在一起,含有人旺財發的美好祈愿。
“加工貢面收入還可以,怕只怕,這行當太辛苦,以后要失傳了。”一旁的村民說,現在農村的勞動力相當緊張,年輕人不愿意吃苦,想學加工貢面的人幾乎沒有。
如果這種純手工的地方美食沒有年輕一代的傳承,后繼無人了,還真的要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銷聲匿跡了。那陽光下的晾曬也就成為了歷史。
我們雖然不希望這一天到來,但似乎也有些無能為力,只有多買一些,讓制作貢面的師傅能夠收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