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紅 唐基忠
(江西省安??h人民醫院 安?!?43200)
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50例療效觀察*
朱志紅唐基忠
(江西省安福縣人民醫院安福343200)
目的:探討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9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采用常規治療方案,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作為輔助治療方案,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和總病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助于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且藥物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氨基酸酪酸梭菌活菌藥輪狀病毒腸炎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由輪狀病毒感染導致,常發于秋冬季節,通過糞便、口傳播,是我國常見的嬰幼兒疾病類型之一,嚴重威脅患兒的身體健康[1]。輪狀病毒腸炎容易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障礙與營養不良,主要臨床癥狀為輕度脫水或中度脫水,如不及時治療,容易出現酸堿、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2]。目前,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原則為調節飲食、抗病毒與助消化,但療效欠佳[3]。為了進一步明確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有效治療方案,本試驗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討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旨在指導臨床治療,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門診部與住院部輪狀病毒腸炎患兒9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48例)。本臨床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全部患兒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糞便輪狀病毒抗原(+)。
排除合并肝腎功能衰竭、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遺傳性疾病與精神性疾病患兒。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作為輔助治療。
1.3.1常規治療方案
全部患兒采用利巴韋林(商品名:奇力青,生產企業:海南通用康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522)5~10 mg/(kg·d),緩慢靜脈滴注;思密達[生產企業: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90]加入50 ml溫水中,搖勻后服用,其中<1歲兒童1袋/d,1~3歲兒童2袋/d。同時,根據脫水程度與性質通過靜脈補液或口服補液法糾正酸堿、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持續治療3~5 d,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用藥反應及其臨床癥狀。
1.3.2輔助治療方案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兒氨基酸(生產企業: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2376)0.5~1.5 g/(kg·d)+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 3~5 d,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用藥反應及其臨床癥狀。酪酸梭菌活菌(生產企業:Japan Miyarisan Pharmaceutical Co., Lt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90073)0.5~1粒,溫水沖服, 連用3~5 d,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用藥反應及其臨床癥狀。
1.4觀察指標
1.4.1臨床療效
參照相關文獻[4],對于治療3 d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的患兒評估為顯效;對于治療3 d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的患兒評估為有效;對于治療3 d內糞便性質、次數、臨床癥狀均較治療前無改變的患兒評估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臨床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的差異。其中脫水消失時間是指脫水開始時間至脫水停止時間;腹瀉消失時間是指腹瀉開始時間至腹瀉停止時間;發熱消失時間是指體溫>37.5℃至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總病程時間是指疾病發病開始時間至疾病痊愈時間。
1.4.3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與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比較兩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與藥物不良反應率的差異,其中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是指治療5 d后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所占的比例。
1.5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的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5.1結果
1.6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個月~3歲,其中3個月~1歲21例,占42.00%,>1歲29例,占58.00%;脫水程度為輕度脫水30例,中度脫水18例,重度脫水2例;臨床表現為腹瀉41例,蛋花樣便21例,黃色水樣便29例,嘔吐35例,發熱28例;輔助檢查結果為糞便輪狀病毒抗原(+)50例,血常規檢查異常3例,糞便顯微鏡檢查見少量白細胞27例,見紅細胞1例,電解質檢查異常11例。對照組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齡3個月~3歲,其中3個月~1歲20例,占40.00%,>1歲30例,占60.00%;脫水程度為輕度脫水31例,中度脫水16例,重度脫水1例;臨床表現為腹瀉40例,蛋花樣便20例,黃色水樣便28例,嘔吐32例,發熱26例;輔助檢查結果為糞便輪狀病毒抗原(+)48例,血常規檢查異常2例,糞便顯微鏡檢查見少量白細胞26例,見紅細胞2例,電解質檢查異常12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脫水程度、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等一般資料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7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與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1.8兩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觀察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比較[(±s),d)]
組別例數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總病程時間觀察組501.53±0.112.01±0.251.74±0.155.04±1.13對照組482.91±0.513.97±1.052.75±0.467.12±1.56 t 18.6912.8314.737.58 P<0.05<0.05<0.05<0.05
1.9兩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與藥物不良反應率的比較
觀察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患兒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與藥物不良反應率的比較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發生于嬰幼兒,秋冬季節發病,高發于6~24個月嬰幼兒,發病急驟。臨床表現為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發病初期出現嘔吐、腹瀉癥狀,糞便次數、重量、水分增多,蛋花樣便,黃色水樣便,含少量黏液,無腥臭味,糞便顯微鏡檢查見少量白細胞。輪狀病毒腸炎容易導致酸堿平衡紊亂和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嚴重威脅嬰幼兒的身體健康[5]。輪狀病毒腸炎主要由輪狀病毒感染導致,其主要的發病機制為輪狀病毒通過直接損傷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小腸黏膜對水電解質吸收能力下降;其次,腸液積聚于腸腔導致腹瀉,腸道黏膜對雙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糖類食物難以消化并積滯于腸腔,從而導致滲透性腹瀉;同時,腸黏膜上皮細胞對鈉離子的轉運功能降低,進而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紊亂[6]。大量研究證實,抗菌藥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臨床療效欠佳,且容易導致抗菌藥物的濫用,進一步導致兒童腸道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延長病程時間[7]。文獻證實,小兒氨基酸與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聯合應用具有加強抗輪狀病毒能力,明顯改善臨床療效[8]。
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顯效率與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法,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9]。同時,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患兒的脫水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治療患兒。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患兒的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患兒,且兩種治療方案的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其原因是:小兒氨基酸是高滲性液體之一,可促進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內形成高滲性環境,抑制腸道分泌作用,提高血漿滲透壓與腸壁間壓,促進水電解質吸收,從而修復腸道黏膜刷狀緣病變組織。同時,小兒氨基酸有助于補充機體所需氨基酸,提高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免疫功能,從而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10]。此外,小兒氨基酸通過提高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免疫功能,從而顯著提高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縮短發熱時間與總病程時間。酪酸梭菌活菌制劑的主要組分為酪酸梭狀芽孢桿菌,酪酸梭狀芽孢桿菌屬于革蘭陽性厭氧內生芽孢桿菌,通過抑制腸道有害菌群,從而促進有益菌群形成。其次,酪酸梭狀芽孢桿菌通過降低腸內胺、氨水平,降低肝臟損害;酪酸梭狀芽孢桿菌還可通過產生維生素K、蛋白酶,從而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11]。酪酸梭菌活菌通過抑制腸道有害菌群的生長繁殖,進而減少毒素生成,避免腸道水潴留;酪酸梭菌活菌通過抑制5-羥色胺的合成,對腹瀉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同時,酪酸梭菌活菌通過抑制腸黏膜上皮細胞萎縮,減少糞便的水分含量,改善大便次數與性質[12]。因此,小兒氨基酸與酪酸梭菌活菌在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協同藥理作用,兩者聯合應用有助于顯著改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小兒氨基酸聯合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輔助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有助于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且藥物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謝詠梅, 王麗媛. 口服免疫球蛋白對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腸道SIgA分泌的影響[J].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46(1): 71-74.
[2]陳正榮, 季偉, 金蓉, 等. 蘇州地區3 837例兒童輪狀病毒性腸炎與氣候因素的相關性[J]. 江蘇醫藥, 2014, 40(24): 2997-2999.
[3]畢金娥, 張旭光, 熊彪. 輪狀病毒腸炎合并無熱驚厥28例[J]. 實用醫學雜志, 2015, 31(3): 515-516.
[4]張敏. 布拉酵母菌散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 實用醫學雜志, 2014, 30(22): 3698-3699.
[5]蘇宏萍, 錢勝華, 張莉. 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聯合無乳糖奶粉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合并乳糖不耐受癥30例[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4, 40(31): 4853-4857.
[6]吳祖成, 鄢能榮, 焦繼光, 等. 不同劑量鋅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療效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4, 17(36): 4358-4360.
[7]林琴.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觀察[J]. 激光雜志, 2014, 35(4): 50.
[8]黃玲. 小兒氨基酸聯合炎琥寧治療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16): 51-52.
[9]任玉蓉. 無乳糖奶粉聯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分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3): 162-165.
[10]劉玉霞, 王俊玲. 蒙脫石散聯合消旋卡多曲和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灌腸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30(27): 171.
[11]陳英遠.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4): 252.
[12]李黨堅, 譚華潤, 蘇高葉. 酪酸梭菌活菌散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8): 850-851.
Effects of pediatric amino acid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treatment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50 cases of rotavirus enteritis*
ZHU Zhihong, TONG Jizho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Anfu County, Jiangxi, Anfu 3432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ediatric amino acid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treatment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rotavirus enteritis. Methods: Ninety-eight cases of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48)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50 )treated with pediatric amino acid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treatment of viable Clostridium butyricum preparations besides conventional therapy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time for dehydration, diarrhea, fever disappearance and the total duration of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Rotavirus antigen nega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Pediatric amino acid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treatment of viable Clostridium butyricum preparations had distinc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n rotavirus enteriti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increase feces rotavirus antigen negative rate and has higher drug safety, and ar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pediatric amino acid; Clostridium butyricum; rotavirus enteritis
R282.71; R725.1
B
1006-1533(2015)23-0042-04
2015年江西省衛生廳科研計劃課題(20155247)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