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開恩
摘 要:片段教學是一項通過臨時抽簽、限時準備、當堂展示的教學技能活動,它最能考驗一名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教材的重、難點,從“清、明、新”三個字上下功夫。片斷教學要合理地創新,從重視課堂引入設置、虛設課堂教學情境、打造課堂教學亮點等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片段教學 基本功 解讀教材 合理設計
“教研有路,方法無涯”。近年來,片段教學因不受教學進度、教育對象的限制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教研模式。我有幸參加了“代數式”片段教學技能考核,同時也聆聽了十幾位教師關于“代數式”和“應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變高了”的片段教學技能考核,感觸頗深。我從教材把握、環節設計兩個層面淺論初中數學教師如何錘煉片段教學的基本功。
一、把握教材,精準解讀
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教材的重、難點,必要時應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和利用,從“清、明、新”三個字上下功夫。
1.前后知識聯系“清”
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事實上,一些知識點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聯系,這種聯系既體現在相同領域中,也體現在不同領域中。
如“數與代數”領域內,函數、方程和不等式之間均存在著實質性的聯系。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知識呈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如北師大版的數學教材在內容上分散且呈螺旋式上升的規律,但數學知識卻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的規律,這與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沒有太大差異。數學教師在熟悉教材內容時,若能深刻體會到這點,就更能把握教材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了。
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代數式”第81頁至“想一想”欄目為止的相關內容片段教學中(以下簡稱“代數式”),因本節內容為“用字母表示數”的后續內容,知識間的前后聯系是比較清晰的,所提供材料最上方的標題就寫著“2.代數式”,但某位教師卻認為“代數式”是上節已學完的內容,課前就對代數式的內容進行了復習,又把本節課題認定為“求代數式的值”。又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應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變高了”P141至例題為止的相關內容片段教學中(以下簡稱“水箱變高了”),因本堂課內容為“應用一元一次方程”,安排的課時較多,教師要不是憑借記憶或對教材非常熟悉,確實很難記住該節的“應用”發生在第幾課時了。為此,被考核的教師大多出現了一開始上課就對“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進行復習的狀況,把未學的當已學的來處理的情況。
2.重、難點問題“明”
片段教學技能考核時間短,一般為10~15分鐘,這就更需要教師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準確把握,重、難點問題不明確,就會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簡單的問題上,必然會出現重點問題不突出,難點問題得不到突破的尷尬局面。
在“代數式”片段教學中,有教師對“代數式”的定義進行了一番探究,列舉了大量的例子讓學生辨別、比較,讓“代數式”這一簡單的定義給學生增加了很多麻煩,也浪費了課堂時間,出現了前松后緊的狀況,以致對代數式“10x+5y還可以表示什么”的問題,由于課堂時間不夠而得不到拓展練習,使學生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水箱變高了”片段教學中,教材中已經有表格對比了,教師就沒必要在黑板上再把表格畫一遍了,可以直接讓學生把數據填寫在教材上,這可以為后期的變式訓練節省時間,又兼顧到了學有余力的學生,讓他們的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由此可見,數學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一定要抓準重、難點問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這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3.二次加工“新”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把教材的普遍性、教學實踐及學生的特殊性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代數式”片段教學中,對代數式“10x+5y還可以表示什么”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x”和“y”分別賦予不同的內涵,配上數量即得“10x”和“5y”,從而體會代數式“10x+5y”的內涵。
“水箱變高了”片段教學中,在完成了水箱變高了的問題后,教師可以設置拓展練習訓練。如:若將水箱的底面直徑增加到5 m,請問水箱的高度有何變化?如把水箱形狀改為底面邊長為4 m的長方體(原底面是正方形),水箱的高度又將變為多少m?把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變動,可以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設計環節,合理創新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創新,從重視課堂引入設置、虛設課堂教學情境、打造課堂教學亮點等方面進行突破。
1.課堂引入,不拘一格
關于課堂引入如何進行是沒有固定模式的,而應視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情而定。事實上,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在課堂引入方面設計了不少問題情境,多數問題情境可以直接加以利用,不必重新創設,建議數學教師可以對這些問題情境仔細斟酌,選擇性地加以利用。
“水箱變高了”片段教學中,某位教師在引入時設置了“復習引入”,具體內容如下:解方程3x+2=8;求半徑為2 m,高為2 m的圓柱體的體積。在這個引入中,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與本堂課內容有關,本節涉及的方程較難,讓學生解簡單方程3x+2=8的意義不大。為此,教師在引入環節采用“復習引入”時,應仔細斟酌所設置的復習題目,是為了解決學生上節課存在的問題?還是為本節課教學做鋪墊?或使兩者兼而有之?另外,本節涉及體積不變的問題,建議在課堂引入時可借助兩個水杯來進行輔助教學,把小水杯中的水倒入大水杯中,讓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演示,并分析該過程中“變”與“不變”的量,初步感受“形變”但“量不變”的道理。如此設計引入環節,其操作簡單、容易觀察、道理易懂,為講解例題奠定了良好基礎,如時間有剩余,還可為后期的變式練習做好鋪墊。
2.教學情境,預設虛擬
片段教學因時間較短,教學之前必須將部分教學情境進行虛設。如學生朗讀材料的情境,學生回答問題的情境,學生辯論情境等,教師可以通過口頭語言、肢體語言、間歇停頓等來構建和再現真實的教學情境。這樣,既為課堂教學節約了時間,也使教學情境的選擇更加靈活、多樣和豐富。
“水箱變高了”片段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本節問題情境的本質——體積不變,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學生觀察完教師的演示后,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演示中發現了什么?什么量在變化?什么量不變?”對學生的回答可以根據教師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進行預設,甚至對解題過程也可以進行虛設,有關教學情境虛設的質量直接決定片段教學的效果。為此,教師在平時的備課環節中就應對相關教學情境進行虛設訓練,不斷調整并提高預設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深入淺出,打造亮點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課必定來自課堂教學中的若干亮點,它可能是教師刻意設置的一個活動體驗,也可能是課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問答,這會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與情感的交融,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
“水箱變高了”片段教學中,有位教師帶著兩個水杯(其中一個大杯裝有水)進入課堂,在講臺上親自演示實驗,并讓學生思考演示過程中“變”與“不變”的量,學生不難觀察到小水杯水位上升了,這就突出了主題“水箱變高了”。在解決了“水箱變高了”相關問題之后,通過變式練習,如改變水箱的形狀,讓學生深刻體會雖然水箱形狀改變了,但水的容積是不變的道理,實現了學生從問題現象到問題本質的認識,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上述演示操作簡單,現象直觀,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為本節內容“水箱為什么會變高了”作以鋪墊,這樣的設計就是一個亮點。在弄清楚“水箱為什么變高了”之后,再對問題進行變式練習,鞏固本節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想,這又是一個亮點。
總之,片斷教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精準把握教材是片斷教學成功的基礎,優秀環節的設計則是展示精彩的載體,而生本化教學理念在設計中的不斷融入與貫穿則是片斷教學成功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董薇薇,李億江.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分析[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1(3).
[3]周建勛.從數學化過程看中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