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山
一直以來,中等職業院校教育陷入了一個怪圈。把招生當作是關系到學校生死存亡的關鍵,而分配的好壞就被理說當然的看成了招生的保障和招生最有力的宣傳資料。殊不知,我們恰恰忽略了學校最核心的作用和學校真正的命脈所在——那就是把握市場動態,緊跟市場需求,與市場需求零距離的教學。
一所職業學校要發展、要存續,只有以滿足市場需要為前提,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質量,高技能的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為自己樹立良好的社會口碑。唯其如此,才會輕松解決現在的兩大難題——招生難,分配難。自古以來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談,試問如果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一踏入社會就處處受歡迎,處處受夸獎,動手能力強,技術過硬,還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我們還愁找不到學生嗎?還愁學生的畢業分配去向嗎?
固然,包裝與推銷也很重要,但是畢竟最后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產品的質量。那些只憑漂亮的包裝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而完全沒有內涵的“繡花枕頭”,雖然在短時間內也能蒙哄消費者的雙眼,使其獲得大量甚至是巨額利潤。但是,畢竟是曇花一現,沒有好的質量的東西就等于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怎么可能長久生存與發展呢?
姑且不說現在的某些學校正如前面所講的繡花枕頭,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巨額利潤,同時還擾亂了正常的職業教學秩序和競爭手段。使得近幾年的職業教學形成了一個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的怪圈。學校與學校之間互搶生源,甚至互挖墻角;買賣生源,并且其價格行情還一路攀升,大有“水漲船高”、“強中自有強中手”的趨勢;因此還特別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職業,我姑且美其名曰“招生經紀人”或者“招生專業戶”,專靠招生吃飯。有多少中學教師或領導或其他與教育事業完全不相干的人員從中撈了多少不當利得,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而又有多少在職的職業教師卻又年復一年的為完成強制性的招生任務而絞盡腦汁,同事與同事之間為搶生源而撕破臉面,關系惡化,個個背負著強大的精神壓力與經濟壓力。試問一個不能專心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管理研究的教師,又或者一個雖然盡心盡意教學的優秀教師卻因完成不了招生任務而受到嚴厲懲罰,他們還會把“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為社會輸送最有用的高素質人才”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嗎?
我從不否認包裝與廣告推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我們這個魚龍混珠的特殊年代。社會辦學剛剛興起,打破了原來由國家單一教育一統天下的毫無競爭的壟斷格局,這不僅有利于教育事業的改革、競爭與發展,也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緩解國家財政教育資金的一種最有利的方式。所以社會辦學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提倡與支持。與此同時,社會辦學的缺陷也凸現了出來。那就是唯利是圖或者說其主要的辦學目標與動機是追求財富最大化,這是辦學事業企業化社會化的必然規律;而社會教學將經歷一個由片面只追求利潤,到追求質量與利潤并存、把質量放在首位、有高質量才能帶來高額利潤與回報的認識與發展過程——這一點卻也是必然的。因為大浪淘沙,市場經濟這個大熔爐和社會發展的滾滾不息的洪流必將起到優勝劣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的沖刷沉淀與鑒別作用。
而將社會辦學由目前的片面只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迅速轉變和過渡到追求質量與利潤并存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的,能且只能由我們這些國辦的資歷深厚、師資和替他教學資源都相當雄厚的并且有著良好社會形象的學校去帶動和促進。相反,而不是我們向他們學習,讓他們牽著鼻子走。同他們一起玩著這種害人不利己的自己給自己掘墓的短命游戲。
造成目前這種國辦與社會辦學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與惡性循環局面的,固然有社會辦學的主觀動因和首要原因;但是也與國辦職業學校在國家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一時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教學目標本末倒置,盲目的效仿社會辦學和盲目的競爭有很大關系,正是我們自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結果就是出現了國辦的反倒爭不過民辦的,不論國辦的還是民辦的都不把教學質量當回事,都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放在如何招生上。一致認同只有生源才是學校飯碗和衣食父母的觀念。至于有多少學生進學校后學到了或者是否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相對而言反倒變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和力不從心了。
本人認為,職業學校要發展、要走出目前的困境,特別是我們這些國辦的職業學校,唯一的而且是永遠的道路就是——狠抓教學質量,掌握市場動態,滿足市場需要,為社會輸送真正有著過硬本領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這才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根本。而正當的教育競爭應當是教學質量的競爭,在此基礎上的招生宣傳與畢業分配的跟蹤與善后處理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