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在新形勢下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不少學校采用了分層教學。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現狀,提出對于未采用分層教學的學校對該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一點想法,旨在從信息技術技能和計算機素養的角度出發,討論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基礎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21
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于2006年9月提出了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大學基礎課程中的地位,闡明了計算機基本技能是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隨著計算機技術深入發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也越來越重要了(這門課的名稱在不同的學校是不同的,有《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基礎》等不同名稱)。國家級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建設”項目組在其《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報告》中指出:一個現代大學畢業生的知識結構中,如果缺乏計算機技能的自我更新能力,缺少計算機技術的基本應用能力,將不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傳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本常識,培養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的高等院校,應在新的形勢下提出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體系結構。現在針對這門課要不要開、如何開有不同的聲音。有的學校對這門課早幾年就進行了改革,有的采用分級或分層教學,對新入學的學生先進行摸底,根據摸底結果對學生分幾個層次進行開課,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普通高校生源地分布較廣,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區中學階段計算機教學能力不同。因此,由于生源地不同,新生進校時對計算機知識掌握和操作能力差異很大。最近筆者對2012級至2015級非計算機專業新生就中學計算機課程開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57.45%學生有計算機理論課和實驗課;有11.7%的學生無計算機理論課但有實驗課;有24.47%的學生有計算機理論課但無實驗課;另有5.85%的學生既無計算機理論課也無實驗課。從這個調查結果看還是有近6%的學生一點計算機都沒學過,有近18%的學生在中學沒摸過計算機。這種情況下《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面臨較大困難。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這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實施分層教學,是提高大學階段計算機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有些學校還沒有進行類似分層教學的改革該怎么辦?筆者在學校沒有進行分層教學的情況下,對如何上好《大學信息技術基礎》這門做了一些探索,主要在實驗課的授課方法上做了一些嘗試。
一、“備”學生
學校公共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進程、教學要求是全校統一的,教師無權修改,只能按學校統一的要求去做。因此教師必須在備課和授課方法上有所作為。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首先“備”學生。“備”學生也就是首先要了解學生。要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的看法、喜好、期望及了解情況等。筆者每次在第一堂實驗課上都要進行問卷調查,以此了解學生情況,這學期還進行了摸底調查,以了解學生已掌握計算機知識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備課。調查結果見表1和圖1。有學生認為自己在中學計算機已經學得很好了,認為這門對他無用,通過做摸底題目及上課的深入發現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只是一點皮毛,從而改變了對這門課的看法。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有了上好這門課的欲望。
表1 最近一次摸底情況匯總表
從摸底的情況看,大部份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就要看教師如何因材施教。
圖1 摸底成績情況
二、激勵學生,教會學生學習
由于《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是大學新生的一門課,筆者在第一次授課時要用約10多分鐘給新生講解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差別。每次給剛開始學生講解時學生表示出不解,隨著講解的深入學生聽得入迷、頻頻點頭。在這10多分鐘里,講了三個方面問題: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變化和矛盾、大學與中學學習的差異、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課后與學生交流,學生說剛開始很反感,想剛結束入學教育,以為上課了還要“入學教育”,沒想到教師講到我們心里去了,對我們很有啟發。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說,這樣做確實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特別是學生知道了大學教學方法與中學不同:中學依賴老師,學生“放單飛”的機會少,大學要“自己走”、“放單飛”,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有了學習動力。
通過這樣的溝通后,學生了解了教師的想法,在教學中積極配合,還能積極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還能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
三、注重學習能力培養
計算機技術是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知識衰減期短, 技術淘汰快。有的學生抱怨在學校學的都沒有用,現在用的學校都沒教,如果從知識、技術的層面看,他們說的不無道理, 今后也無法改變。因此,現在的大學教育著重點是學生能力的培養。當然這能力應該有多個方面,除了學習能力以外還應該有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當然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筆者認為《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授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計算機的自我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是常用計算機軟件的操作使用能力。計算機軟件更新很快,必須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本的動手能力,因為不管軟件怎么升級,只有最基本的東西是不變的。
一般來說《大學信息技術基礎》實驗課的常規上法是先由教師講解示范如何操作,學生再自己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和中學的教學沒什么差別了,學生在中學養成的依賴老師的不良習慣就不能改變。筆者剛開始上這門課時也是這樣上的,在授課過程中發現,一開始的就給學生演示講解并指出實驗中要注意的問題,在教師講完后不久就會有學生問你剛講的問題,你問他“剛才沒聽?”,他會說“聽了,沒聽懂(或沒記住),現在碰到問題了,才知道你剛才說什么了,但忘記你剛怎么說的了”。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嘗試著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經多年實踐效果良好,得到學生的認可。筆者的做法如下。
筆者在實驗課時先講一下這次實驗要完成的實驗內容,不先示范操作,要求學生先不看實驗指導書的操作步驟,按照實驗內容要求完成實驗,如果不看操作步驟不能完成實驗的話,再參照實驗書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這樣大部份學生能自己完成實驗,只有少部分同學還不能完成實驗,這時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斷巡視,從中發現多數學生不會操作或操作錯誤點,這時讓學生暫停實驗,聽老師講解正確的操作方法,這時講解效果最好。因為學生已經碰到問題,并對問題有了認識,這時告訴他問題所在他就會有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感覺;并且不用再去死記,這個知識點已經記住而不會輕易忘記。
如果在教師沒講解前自己做出來了,學生很有成就感。特別是實驗中碰到問題后沒有請教老師通過自己努力解決問題的學生成就感更強,自豪地和老師說:“我沒問你自己就解決了。”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能動性。
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鼓勵學生相互幫助,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這樣增加了學生間相互交流,建立團隊合作意識,產生了很好效果。特別是要求做的快的同學幫助學習慢的同學,能幫助別人的同學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因為在幫助別人時能發現自己的不足。
在第一遍實驗做完后,要求學生不看指導書,再做一遍。能夠不看指導書能把實驗做完才算完成。還有就是在學生問問題時一般不直接回答結果,而是盡量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正確答案,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輔導比直接給答案教師要花費心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再碰到類似問題就能自己解決了。隨著課程的深入同類問題越來越少。
四、實驗結果及時反饋
筆者認為在實驗課中獲得的知識是副產品,獲得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主要的。評價學生實驗課成績應該重在實驗過程而不是實驗結果,實驗結果只是副產品。那么,怎么來評價學生的成績才能做到客觀公正?這確實很難。實驗成績包含三個部份:實驗報告成績、上傳的實驗結果、期終實驗考試。
筆者對實驗報告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實驗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和“實驗體會”這二部份是重要給分點,要想得高分必須要認真寫,要想寫好這二部份內容就必須認真做實驗,而且這二部份內容無處可抄襲。抄襲同學的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幾乎沒發現相互抄襲的。筆者及時批改學生的實驗報告并公布成績,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下次寫實驗報告時有所改進。
批改學生上傳結果是一個非常耗時的工作,為了能及時批改學生上傳的作業,編制了自動批閱的程序,目前正在完善中。現在只能對部份實驗實現全批,其他的目前只能抽查。自動批閱程序全部完成后就實現實驗結果的及時全批改,并可以及時公布成績,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在批改學生上傳的實驗結果時有及少數學生把別人的成果當作自己上傳,當然要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技術來實現,在這不作討論。在發現這樣的問題時嚴正告訴同學做這樣的事老師是可以發現的,發現的話會影響其實驗成績。
筆者認為及時批改并公布實驗報告和上傳的實驗結果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意義。
五、結語
筆者認為學生在大學主要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學到的知識是副產品,也就常說的“不僅要授人于魚,更要授人于漁”。在《大學信息技術基礎》實驗課時,即使新生入學后沒有采用分層教學,做到以下幾點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是要通過各種有效方法了解學生,激勵學生樹立新的奮斗目標,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其次,要真心地與學生溝通,讓其了解你的授課方式和特點,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再次,要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批改學生作業,并及時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績。讓學生能夠及時知道自己的差距所在,改進后面的學習;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模式,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今后的授課中將繼續努力探索好的授課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級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建設”項目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報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麗萍,李鳳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37-138.
[3]王媛媛,李翔.《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的實踐[J].長沙大學學報,2012(02):123-124.
[4]劉利枚,石彪,羅新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03):34-37.
[5]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09):7-10.
作者簡介:
錢衛國(1958— )男,江蘇常熟人,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