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光++曹小玉
近期民政部下文通知各地民政部門取消辦理婚姻登記記錄證明和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這項惠民措施減輕了個人辦事負擔,免除了來回奔波之苦,但同時也在眾多商業銀行內部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長期以來,出于規避信用風險的需要,抵質押類貸款在各商業銀行的貸款結構中占據了較高的比重,是廣大銀行重點營銷和拓展的業務領域。現在民政部門取消出具婚姻登記記錄證明,給銀行下一步抵質押貸款業務拓展帶來了巨大困擾,其直接影響有以下關鍵兩點:一是取消單身證明后,銀行怎樣保證抵質押有效性?即怎樣來界定所抵質押的資產是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有財產?怎樣界定借款人的貸款債務是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二是在對不良抵質押貸款依法處置時,怎樣證明銀行抵質押資產是善意取得的?
本文將根據現行有關法律規定,對上述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建議。
關于抵押有效性的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銀行不用調查抵質押人單身身份真實與否,可以簡化操作,只要房產登記部門出具他項權證即可認定抵押有效。
另一種觀點認為,現房產登記機關也不具備對抵押人單身身份真實性進行充分調查的條件,在辦理抵押登記時其依據的也僅僅是抵押人的一紙單身聲明,或戶口登記簿等材料。因此盡管房產登記機關出具了他項權證,但如果將來在處置抵押資產時出現了共同權利人,房產登記機關根據自身條件也已盡到審查責任,法院難以讓其承擔過失責任。但銀行貸款資金已經發放出去,已形成事實風險,銀行要想挽回損失勢必要打持久戰,貸款收回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而且,即使他項權證在手,如果銀行的客戶經理沒有履行盡職調查責任,法院是否支持銀行抵押資產屬于善意取得,也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為審慎起見,商業銀行還是應對借款申請人的單身身份進行必要的調查認定。
另外,對于存單質押類貸款業務,鑒于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并不需要第三方進行登記,因此也就少了相應的風險緩沖渠道,所以銀行也必須對其權屬關系盡到調查核實義務。
筆者認同第二種意見。根據《商業銀行法》第七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信貸業務,應當嚴格審查借款人的資格,實行擔保,保障按期收回貸款”,因此銀行對于抵質押人的單身身份應做必要調查,以此確定抵質押物的權屬關系,保證抵質押手續的真實有效,同時也確保抵質押物的善意取得能夠充分成立、滿足《物權法》的相關規定要求。
能否通過公證來確認單身身份
根據現行規定,公民辦理單身證明公正需到民政部門出具單身證明,然后憑民政部門的單身證明到公證處辦理單身證明公正。當前民政部門不再出具單身證明,那么要求借款人提供公證處的單身證明顯然不合理。
對取消單身證明后的應對建議
盡管民政部門取消出具單身證明給銀行帶來了諸多不便,但銀行仍可通過其他途徑對借款當事人的婚姻狀況進行取證,具體建議如下:
(一)當事人簽署單身承諾書。婚姻狀況包括至今未婚、離婚后未婚、喪偶后未婚三種情況。當事人保證承諾的真實性,并自愿承擔因虛假承諾引起的一切經濟損失和法律責任。
(二)提供相關機構單身證據材料。對于單身(含未婚、喪偶后未再婚、離異后未再婚)的借款人,可以通過其提供的居民戶口簿、個人征信記錄作為證明材料。對于自稱單身而居民戶口簿、個人征信記錄等有已婚記錄的借款人,除提供離婚證外,還可提供補充材料,補充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戶籍地居委會、村委會、工作單位出具的證明。
(三)加強現場調查、交叉驗證。在借款人提供上述相關材料后,為進一步把控信用風險,銀行客戶經理應進一步加強現場調查,通過與保證人或其提供的主要社會關系人進行交叉調查驗證方式,核實借款人婚姻狀況,并在調查報告中形成明確意見。
對采取其他風險緩釋措施的建議
在現實業務經營中,出于調查成本及操作風險等因素的考慮,銀行對于單身客戶還可通過其他措施緩釋、控制相關風險,如追加共同借款人,追加具有代償能力的保證人或其他押品,降低授信額度,提高貸款利率等。
對政府相關婚姻關系信息共享的建議
婚姻記錄作為公民的一項隱私依法受到保護,除了當事人本人可以查詢外,只有特定的情形下有權機關才可查詢。除此之外,我國法律法規并沒有強制性規定何種情況要求出具單身證明。但日常生活中,貸款、房產、出國等情況均可能被要求出具單身證明,因此婚姻信息實現全省、全國聯網迫在眉睫。在實現聯網的基礎上,可參照個人征信查詢,由借款人提供婚姻關系查詢授權書,委托銀行等相關機構進行查詢,進一步簡化辦理手續,提高效率,免除老百姓奔波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