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村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地方門戶新聞網站如何面對信源危機
孫曉村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從2010年以來的微博,到近兩年的微信及微信自媒體公眾號的興起,新聞的信源像打開了閘口的泄洪堤,形成海量信源沖擊。為了吸引網絡新聞的受眾,傳統媒體求變的方式更多地是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的速度和廣度,來擴張自己的新聞源,而地方門戶新聞網站更是看到了這片可以開掘的礦藏。可是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把關人的失效,也同時造成了網絡信源危機。本文對在微博微信時代,如何做好信源甄別對于權威的網絡媒體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和分析。
地方門戶;新聞網站;網絡信源;危機
回顧報紙、廣播、電視的產生,以及網絡興起的初始階段地方新聞門戶網站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每一種“新媒體”形式出現以后,受眾都會通過新媒體對信息更加自由地掌控,這樣的趨勢改變著傳統媒體的生產流程,可是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把關人的失效,也同時造成了網絡信源危機,大量慘痛的教訓讓這一問題日益沉重地擺在新聞把關人面前。
在微博微信時代,如何做好信源甄別對于權威的網絡媒體——地方門戶新聞網站來說顯得尤其重要。以下筆者只粗談三方面認識。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2015年10月27日早,網上傳來藝術家閻肅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社交媒體一陣瘋轉的同時,各類新聞客戶端也紛紛參與其中。此后不久,閻肅家人通過媒體表示消息為誤傳,一石激起千層浪。聯想到此前出現過的金庸、李光耀等名人去世烏龍,為何屢屢讓門戶新聞網站中招?
有人說,這和現在大多數門戶新聞網站的工作程序相關,比如越來越多運用大數據由機器自動抓取轉載新聞的方法。但無論技術如何創新發展,都需要更加注重對信源渠道的甄別,權威媒體要嚴格遵守單一信源必須多方核實、慎用匿名信源的原則。當前新聞工作隨著社會節奏的變化漸趨快速而淺薄,新聞被當做單純的商品,似乎只需用“好看”瞬間吸引眼球,是否準確則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為了方便新聞的快速生產,單一信源因此被大量應用。[1]科瓦奇和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一書中說:“假如無法獲得多重信源,而且證據量不大,那么我們就不能完全相信信源的敘述——或許具有暗示作用,但無法證實。”信源數量被視為判斷報道權威性的一個標志。年初李光耀去世的新聞在網絡上泛濫的時候,騰訊新聞就避開了這個假新聞。分清信息來源是否屬于單一信源和匿名信源,對后臺編輯的新聞把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的網絡熱點事件,大都經歷事件發生、新聞網站登載、廣泛傳播轉載這樣一個流程。即使是從個人微博、自媒體微信開始的事件,最終也是經新聞門戶網站核實后發布這樣至關重要的一環后,才得以在受眾閱讀中以可信賴的新聞傳播開來。近些年通過網絡誤傳的消息不在少數,名人去世因為容易引起轟動效應,往往更應慎重對待。新聞的準確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切不可以“快速”、“新媒體特性”所謂借口發布不實信息,其實,面對單一信源,打個電話核實一下也許就能避開一場鬧劇。
另外,地方門戶新聞網站在地方新聞事件的發布尤其作為輿論監督方的把關十分重要。這一類網站可以依托自身的優勢發布原創資訊,滿足公眾日趨增長的網絡資訊渴望,同時,尤其作為輿論監督方,扮演了網絡新聞裁決者的角色。為了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重點網站在現代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新聞信源的選擇更應慎之又慎。
先說一句題外話,人民網曾刊載一篇《新聞操守與專業尊嚴》的文章中這樣評論:“基于互聯網鏈接而形成的智慧的鏈接更類似被無限串聯的大腦,無論是計算能力還是論證能力,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個體所能夠完成的極限。面對這樣一個對話者,專業的記者不可以有任何的疏忽和僥幸心理。一個新聞報道完成的過程,其實是和社會群體逐個進行了一場場高智商的對話交流過程。如果說之前的新聞道德和專業操守只是自我的約束,那么在今天,無論是新聞工作流程還是新聞專業所要求的道德規范,都需要成為這個專業所必須內化的精神。這或許是媒體行業伴隨社會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新聞傳播業專業水準、進入門檻逐步提高的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2015年10月初,一則“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傳聞在網上走紅。此事經過一些網絡媒體不加核實轉發,很快擴散。而一家知名媒體駐日本記者對此事“肯定性”的報道,又進一步令人們認定。但這是一起真實的交通事故,受害的中國老人沒有得到公正的理賠。最終,日本的那家居委會公開道歉,更正他們的錯誤。
而這之前,微博上最早的傳播效果較大的假新聞當屬著名作家"金庸被去世"的消息,此事事件直接影響了一家知名周刊的聲譽……類似于此類虛假新聞源被當作新聞事實而進入具有把關操守的媒體的例子還有很多。
網絡信息量井噴的同時,與其所相伴的,是各種謠言的泛濫,這就要求媒體編輯和把關人更應該發揮專業優勢,深入新聞現場,扎實調研采訪,以權威的信息發布還原事實真相,維護好媒體的品牌形象,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關于“消息來源”的規范,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任何可能的時候,都要指明消息來源。公眾應該有盡可能多的信息來判斷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在承諾消息來源匿名之前,永遠要質問一下消息來源的動機。要對為換取消息而做出的承諾中各種可能的情況都做出清楚的說明,一旦承諾,則保守諾言。”
脫胎于傳統媒體母體之中的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內容主體不管是完全克隆于傳統媒體,還是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傳統媒體留下的可信度高,主流,權威等烙印深深地印記在了新聞網站之中,使網民對其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任感,這是地方新聞網站的一種無形資本。
同樣,在傳統媒體嚴格培養制度下形成的專業編輯記者隊伍,在增加了互聯網思維以及新型新聞整合等技術手段后,將是地方門戶新聞網站不變的核心競爭力。
當下有一種觀點是快節奏的生活使人無暇進行深層閱讀,但并不能說明人們就真的不再需要厚重而有深度的內容。專業媒體人用廣泛知識面和新聞敏銳度打造的原創調查類文章,仍是傳統新聞網站的優勢所在。另外,作為地方門戶新聞網站,各級政府部門發布的聲音也是未來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比如目前已初具雛型的銀川發布,即是依托銀川日報、銀川晚報、銀川新聞網進行運營與推廣的。
互聯網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也很多記者熟悉了動動手指就能發現新聞熱點的新規律,這就為網絡謠言和虛假報道的傳播提供了條件。針對新的傳播環境中所衍生或凸顯的信源危機,相關監管部門和新聞媒體都已經開始重視并著手進行應對。[2]在這樣一個新的格局下,地方門戶新聞網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專業編輯記者隊伍的全新培養:
一是培養編輯記者面對核心問題和焦點問題的能力。在目前網絡媒介空前發展的環境下,當民間輿論場,對某一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傳統媒體不應袖手旁觀、一言不發。人們關心的問題不能被媒體邊緣化。《人民日報》總編輯楊振武曾公開發文認為,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新聞工作成敗得失的標尺。傳統主流媒體要做好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早說話、敢說話、會說話,不當網絡信息的“搬運工”和“傳聲筒”[3]。作為一個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合格記者,應該有這樣的擔當。
二是要建立起專業的自查自糾機制。媒體的自查自糾機制一直是傳統媒體公信力的保障,隨著網絡新媒體時代來臨,很多傳統媒體在努力加強這方面的力量,比如寧夏日報設立第一讀者等做法,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卻等于向公眾告白專業的操守,即和真相在一起,和公眾的利益站在一起。這正是黨的新聞事業從一開始就倡導的價值觀。
2013年5月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中國新聞網等媒體虛假失實報道查處情況的通報》,通報了中新網關于深圳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中華工商時報》關于天然氣將大幅漲價、《信息日報》關于流浪漢因拆遷變富翁等3 起虛假事實報道的核查處理情況。同時要求全國各新聞單位引以為戒,舉一反三,進一步建立健全采訪、編輯、審核、刊發等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三審”制度,強化終審責任,不得刊發、轉載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和網絡信息,除出于國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權威人士、有關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的新聞消息來源。這些警示與要求,地方門戶新聞網站在具體操作中也應該嚴格遵守與執行。
第三要做好社會互動,隨時接受社會監督與批評。作為傳統媒體,過去總是監督其他行業的行風建設,而現在的情況是,媒體也通過網絡傳播成為公眾監督的對象。如何將這樣的監督形成第三方約束力量。以寧夏為例,而在實際的輿論引導中,地方門戶新聞網站與社會中的意見領袖進行溝通、協調已很頻繁。地方新聞媒體已經學會在一個開放的平臺上與民眾共同討論問題,并接受社會公眾的制約和監督。
[1]白紅義 江海倫 陳斌:《2012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3年第1期
[2]馬冉冉《信源危機》《網絡傳播》2013年08月號
[3]楊振武: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行動綱領[N].人民日報,2013-10-16.
G206
A
1671-864X(2015)1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