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芳
(河北省保定市中韓莊鄉明德小學,河北 保定 072450)
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
王會芳
(河北省保定市中韓莊鄉明德小學,河北 保定 072450)
在今天的教育中,社會對農村小學教育的關注度非常低。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進程加快,農村的小學教育更是遇到了嚴重的沖擊。比如:城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勻,農村的小學教育得不到師資隊伍和資金建設的保障,以及教學的管理制度比較落后等等。因此,要對農村的小學教育做到合理的優化升級,推進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新課改;農村小學;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對策探究
我國新的課程改革推行已經很長時間了,可以說此次的課程改革影響深遠,對小學的語文教學更是有很大的提升和促進作用,然而在幾乎被遺忘的角落——農村的小學教育問題依然嚴峻,亟待我們積極面對和解決。
(一)教師引導能力不足,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的語文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語文教學充滿好奇心,而且也可以挖掘出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在動力。教師和學生要在課堂上一起開發教育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可以將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轉變為興趣愛好。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就會有更加美妙的生活情境,而美妙的生活同樣也可以讓學生們對語文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習語文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
(二)語文教師課程導入能力不足。 一堂好課必定有一個好的開頭,課程導入對于語文老師來說就是這個開頭。好的課程導入能夠迅速吸引學生,把學生從“課堂外”吸引到“課堂內”。而運用生活素材為著眼點,則能夠很快的使學生理解,走入到教師創設的課堂氣氛中去。而很多的鄉村教師理論水平不足,不能有效的吸引學生。如果使用生活化就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生活化的教學是充滿了樸實文化氣息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清楚、簡單而且形象,能夠很容易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占據學習的主導地位,增強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然而,由于很多鄉村教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并不能認識到這些先進的理論,導致課程導入能力低下,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只能干巴巴的“硬講”。
(三)理論空洞、教學不能聯系實際。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多進行自主化、有探究性的教學活動。農村小學教學需要適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但是,鄉村的小學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些,他們往往對教學的文本大講特講,這是“本本主義”,是沒有聯系到學生的實際狀況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活動,是失敗的教學活動。在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入生活化的探究活動,把學生的思維和現實聯系起來。語文老師應該創新思維方式,把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之中解放出來。只有真正的把現實生活和課文講堂聯系起來,學生在現實中才有提高,才會學以致用。
(四)“填鴨式”教育普遍、教師專業素質不足。在農村的應試教育中,老師會把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劃出重點,要求學生全盤接受。這種教學模式仍舊是“填鴨式”的教育,是沒有關注學生的思維拓展的教育,是不好的教育。農村教師要了解學生,對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日常生活有一個了解,從而更好的從生活出發,講解小學語文課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要對整體的教學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在傳統的教與學中,老師是教育者,學生是接受教育者。但是,教和學從來都不是分開的,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創設了一定的教學環境,一部分學生就可以是另一部分學生的老師,反過來,老師也可能是情景教學中的一個學習者。大家是一個平等的關系,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關系。而很多的農村教師并沒有根據新課程的有關教學要求實施教學,凸顯出農村小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不足和有待提高。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現有教學資源利用率。由于農村地區普遍的落后貧窮,因此校園建設不夠完善。教育的主管部門必須加大對農村小學的教育投入,改善落后的辦學環境,為現代化的教學改革提供設備保障。其實,我國的教育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仍舊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就十分的巨大。不論是教師的數量、質量還是教育經費的投入,城鄉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小學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小學教育有益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投入。在這一過程中,各地也要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促進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蓬勃發展,也為更好地促進各種模式之間的相互交流提供可能。在設備的循環使用上,學校也應合理安排,提高現代化教學的利用率。
(二)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學校及教師應努力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利用田間地頭、青山綠水、生活故事等為學生打開認識世界、感悟人生的窗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熱愛語文。而且,應該設立語文教育基金和教育優惠券制度。一些地區政府為上學的學生設立專門的教育基金,這對家長來說可以用來支付學生的教育費用,節約了家長的教育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普及。一些地區實行的教育優惠券制度,的確加快了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教育優惠券制度給家長更多的嘗試機會;另一方面也為教師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提供了專項資金保障。
(三)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首先要改革教學編制,吸引優秀的鄉村教師。在農村地區有編制的教師比較少,一般都是沒有編制的臨時教師在任課,教師的流動性也較大。因此,地方要進一步完善教師的招聘制度,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吸引外來的有經驗的教師。其次,要設立一種長效的教師流動機制。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成效仍舊不明顯,政府也缺乏對鄉村小學的有效支持。基層教師隊伍缺口嚴重,薪資待遇低,編制問題得不到解決,專業培訓得不到加強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合理,權力責任義務不明確,各級政府之間也有相互推諉的嫌疑。因此,要打破各種不平等的管理制度機制,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師運作團隊,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提高。
在我國發展農村小學教育中,制度管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沒有做到統籌兼顧的發展。在教師的編制、培訓和上升渠道上沒有做到良好的保障。很多問題沒有深入的研究,政府的權責意識,主體意識沒有做到有效的發揮。但是,所有的問題都是農村小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動力。只有切實保障教育教學的公平正義,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實現均等化的教育機會才能為我國的農村教育發展提供持久化的動力。
[1]許薇.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J]. 普洱學院學報,2014.
[2]王建龍. 農村小學新課改實施的現狀、問題及對策[D].信陽師范學院,2014.
[3]嚴欣.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轉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0.
G623.2
A
1671-864X(2015)1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