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禮奎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AN Li-kui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Nanchang 330013, China)
物流自20 世紀70 年代從日本傳入中國,在國內逐漸發展開來,但我國物流法律法規的建設滯后,導致物流業處于緩慢發展和無序推進的狀態;同時我國未出臺一部專門針對物流行業的法律規范,調整物流各環節的規章制度都散見于各部門法中,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物流法律法規的這一現狀已經不能適應新世紀物流產業的發展需求。同時隨著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服務業的物流勢必也將面向全球,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物流法律環境,既能保證國內物流產業健康和持續發展,也對我國物流企業走向國際化具有重大的作用。
當前,我國現有的物流法律法規對物流領域的發展和整體調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緩解了物流領域發展的“法律真空”狀態,在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
我國的物流主體立法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物流行業組織和協會的立法規范,另一個是各種物流業經營主體的立法規范。前者主要是在行業自律和保證市場正常秩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后者主要是物流經營者主體資格認定、并更、滅失的立法規范。在法律意義上,國家還未制定關于物流主體的綜合性法律法規,當前使用的物流法律規范都散見于部門規章制度中,法律執行效率較低。
物流行為立法調整的是物流業經營主體之間從事物流活動的立法規范,在法律意義上屬于民事行為法的性質[1]。當前頒布的民事行為法規當中,對物流活動的表述本質上就是合同行為,但是《合同法》 中合同行為注重的是交易的結果,物流合同注重的是服務過程,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為了在立法角度上加以區別,有必要對這種特殊的合同形式重新進行規范。
在調控方面,物流經濟調控主要由宏觀調控和微觀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構成。大部分國民經濟宏觀調控法律規范同樣適用于物流經濟的宏觀調控,如《預算法》、 《金融法》、《價格法及投資法》、《外匯管理辦法》等,物流市場的宏觀調控也有其相應的法律制度和規范,如《航空法》、《郵政法》等。物流微觀市場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在對物流市場進行微觀調控管理時發生的物流經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一般而言,市場微觀法律制度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補貼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這些市場微觀法律制度同樣也適用于物流經濟微觀調控。
在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物流活動的不斷延伸以及物流參與者的不斷增多,各種物流權益糾紛也隨著增多。在國內程序立法領域,解決物流糾紛的途徑還是主要以訴訟和仲裁兩種方式為主,依據相關法律作出的判決書和裁定書等仍具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是解決物流糾紛適用的最主要程序法律依據。
當前,我國物流業執行的法律法規還是計劃經濟體制環境延續下來的,這些法律規范是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制定的,對推動當時的物流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基本上能維持當時物流業的經濟秩序。但由于時代的發展,這些物流法律規范難以滿足物流業的發展需要,更難以滿足中國物流業國際化的發展需要,需要補充、修訂和完善,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物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物流活動的環節眾多,這種特點使得調整物流的法律規范散見于體現為代表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利益制定和頒布的部門法中,形成了多頭而分散的局面。同時由于協調不到位,有時候會造成部門與部門之間存在法律法規“打架”的現象,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屬于立法資源浪費,不利于物流產業的發展和規范。
從物流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物流準入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是保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例如在德國,對物流業的審批制度是非常嚴格,物流公司的注冊要有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雙重審核制度,對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而我國對物流企業的準入門檻比較低,現有的《民商法》和《工商注冊法》也僅對運輸代理企業成立作了若干規定和詳細要求。而我國多數的物流企業都是從運輸公司和倉儲企業轉型升級而來,缺乏相應的法律地位,完善物流企業市場準入問題、資質問題的立法更是當務之急。
當前,國內物流行業執行的物流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是某一領域的法律關系,而現代物流業涉及的領域眾多,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電子商務等[2]。運用這些法律規范來調整物流關系時,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無法滿足現代物流對法律的一體化要求,物流立法的滯后、缺乏前瞻性的這種特點,導致的結果就是物流新業務、新問題無法可依和無法可行,進一步會導致物流市場的混亂局面,不利于物流市場健康和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物流政策的出臺,往往都是出現問題后才會進行法律規范的調研和退出,這與高速發展時期的新型產業—物流業的發展完全不相適應。
在經濟全球化、物流國際化、商務現代化的現代物流供應情景下,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更加需要對我國現行物流法律規范進行深入的修改和補充,以適應物流高速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為國內物流走出國門,成為大型跨國物流企業提供機制保證。
面對我國相對滯后的物流法律法規,必須盡快更新完善,制定符合國內物流產業發展的相關規定和法律規范[3]。國內各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物流業發展也不平衡,加上物流業起步較晚,在這種情況下,不通過調查而制定出來的相關物流法律法規和實際脫節,達不到制定之初的預想效果,因此,政府部門和國內立法機構要根據國內物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物流法律法規。
從以往經驗來看,物流業在宏觀和微觀經濟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因此我國應建立一個統一協調的物流管理執法部門,統籌物流活動的整個環節。在這方面,可以學習德國的管理模式,德國采取政府監督控制、企業自主經營的市場運作模式對物流業進行管理,統一管理物流部門的政府機關是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部(BMVBS),德國聯邦物流采購協會(BME),德國物流聯盟(BVL) 以及德國運輸物流協會(DSLV) 等協會部門具體負責行業管理,同時這些協會也負責物流法律法規的制定,這樣制定出的物流法律法規就比較適應物流業的發展。
目前在國內,關于物流產業政策有《關于促進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物流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關于開展試點設立外商物流企業有關問題的通知》等,還沒有上升為法律規范。而目前我國的第三方物流等綜合物流服務發展迅速,從單一的提供運輸、倉儲服務轉向更廣泛、全面的綜合物流服務,而現實國內關于第三方物流等綜合物流服務的準入制度立法還處于空白階段,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所以應盡快加強第三方物流的立法,明確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責任,界定其服務范圍,規范其組織形式、準入資本、技術設備要求及服務人員要求等,禁止一些低利潤、低技術的企業進入物流行業,破壞市場信用,明確市場準入的基本原則。
隨著中國加入WTO,大型跨國物流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人才陸續進入我國,對我國本土物流企業勢必造成一定的沖擊。WTO 奉行的原則是貿易自由化和公平競爭理念,而我國的本土物流企業這方面的意識不到位,競爭力缺乏,在與大型物流企業競爭中肯定會處于下風。面對這種形勢,本土物流企業一定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同時國內的立法機關要善于學習國際先進的立法觀念,在制定法規規范時,要盡量考慮加入世貿后相關體制的接軌問題,做到既要符合我國特點,又要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物流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壯大我國物流產業,提高其競爭力,為中國物流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做好護航保駕。
[1] 朱長根,安禮奎,付小賓. 完善我國現代物流法律制度的思考[J]. 企業經濟,2014(11):189-190.
[2] 陳金濤. 完善我國現代物流法律制度的理論思考[J]. 當代法學,2007(3):120.
[3] 劉麗艷. 論我國物流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北方經貿,2006(11):49.
[4] 周昌昊. 現代物流產業法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張凱. 完善我國物流法律法規的問題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