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燕
摘要: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超越時空的有聲的形象化知識;能幫助學生維持學習的興趣,時刻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催化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教學 優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61
多媒體課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它直觀形象,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交互性強,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多媒體課件共享性好,知識的傳播不受時間、地點的局限;多媒體課件有利于知識的同化,多種媒體的共同作用、相互補充,使信息的表達更充分也更易理解……近幾年來,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已逐步融入了小學的課堂。它不但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操作簡便,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對今天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整合和教育手段的綜合容納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了一個平等的雙向交流的溝通的平臺,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師與多個學生主體之間進行問題協作、相互討論與對話得以成為現實,同時也讓師生之間的個別教學化教學和學習成為了可能。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語文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需要。現就我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方面積累的一些經驗,談幾點認識。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的機制,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新知的內在動力。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采用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動機,激發求知欲望。在教學中,采用各種電教手段,可以使“課伊始,興趣生”。以多媒體作為新課導入的首選方法,其原因在于,多媒體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出情景畫面,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有了學習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就為學習下段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一)運用多媒體的演示性,扎實語言文字練習
演示型的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營造一種逼真而且形象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從而為學生創設出一個既有聲音又有圖像,動靜皆宜,色彩鮮明,極具吸引力的教學環境,能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敦促孩子們手腦并用,多種感官相結合,集中注意力,真正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聽、說、讀、寫、用等綜合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性,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小學生因其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局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現在學生所學課本中有好些詞語及課文內容所包含的意義又是很抽象的,而這些難以理解的詞句恰好又是課文的重點,如果只依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其意義的,那如何突破重、難點呢?這時,生動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輕松地突破重難點。
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時,生活在大西北的農村孩子連大一點的河流都沒見過,對大海的了解就更有限了,他們無法想象課文中所描寫的隨著太陽的慢慢上升海面上云層顏色所發生的變化,自然也就無法理解“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這一中心句了。但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一張張海上日出圖片的播放,讓學生生臨其境,有了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就會理解海上日出的的確確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奇觀”。
(三)運用多媒體的集成性,活躍思維啟發想象能力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個人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促進學生自身的智力發展。而多媒體課件既能分別呈現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有可以集文字、圖像、聲音等為一體,它為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讓學生在想像中鞏固知識,在想象中培養思維能力。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語言優美、活潑的短文,根據低年級學段的教學重點,我在備課時將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上,但是怎樣如何才能讓沒見過梅花的孩子們想說、樂說,而且能說、會說呢?于是,在課文教學時,我播放課前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一朵朵晶瑩剔透的梅花在藍天的映襯下爭相怒放,藍天白云之下,涌動著看花的人流。一張張怒放的梅花圖片,優美悅耳的音樂,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到起來,想象力也激發起來了,他們爭先恐后地談自己的感受,談觀花人流的壯觀,論游人的喜悅……
(四)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人機交互及時反饋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實現教師——媒體——學生三者之間的人機交互。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網絡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學生進行輔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我們現在教材中選取的有些課文中涉及到的許多事物,因為距離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很遠,以及時空限制等原因,使得學生學習課文時,因為沒有直觀的或是間接的印象,很難正確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縮短時空距離,為學生生動再現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幫助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模糊的概念形象化,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
例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達到身臨其境般觀察和探訪作者的家鄉,我上網搜集了許多圖片、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利用多媒體強大交互式的特點,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進行綜合處理,精心制作了課件。課堂上,通過課件的播放,讓學生親眼目睹了作者的家鄉,優美的風景,潺潺的流水聲,這種教學效果是一般的插圖遠不能達到的。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真正理解什么是青山綠水,并在課文的學習中感悟作者對家鄉的熱愛。
四、應用多媒體技術,誘發寫作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很多,但巧用多媒體是最好的方法。作文教學中學生常為無米之炊所難,利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解決這一難題。像我們寫一種小動物,以前都預先布置學生回家觀察,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差異很大,有的用心了,獲得了一些寫作材料,有的根本沒去觀察,或者根本沒地方可以觀察,造成一無所獲,到了寫作時,照樣無從下筆。現在有了多媒體技術,這情況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就利用事先攝制好的“動物園”展示給大家欣賞,隨著動態畫面的播放,教師還可以適時的點撥、講解。當學生看到這些真切的畫面,聽到有聲有色的解說,立刻被吸引住了,情緒可以被調節到亢奮的狀態。隨后,可以小組議一議,說一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學生早已達到了不吐不快之感,興趣有了,材料也有了,習作的效果當然好了。
總之,合理、充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直觀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得心應手。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凸現教學重點,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