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志國

由一個負債4009 萬元、職工連續13 個月發不上工資的爛攤子,到總資產10 多億元的全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由一個無論面積和規模在全國國有林場中都屬于“小字輩”的“要飯林場”,到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的現實樣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原山林場依托自身資源與區位優勢,通過實施股份制改造,激發全場員工參與創新發展的激情,在經濟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和擴大了林場資源,為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樹立了轉型樣本。
生態保護、資本運作、生態文化、奉獻社會等各項建設的好戲接連上演,改革發展層層破冰,原山人以激情書寫了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高昂樂章,再一次走在了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前列。
原山林場1957 年建場,但真正實現發展是實施林業產業化18 年來的事情。全國人大代表、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說,老一輩務林人把這片生態林建起來,付出了不可想象的心血。在此基礎上,原山靠科學發展,創造了林場事業的春天。
1996 年12 月底,孫建博來到原山林場擔任場長時,這里的職工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局面。綠化公司的前身——淄博市園藝場,還是一個負債2000 多萬的爛攤子,職工已經13 個月發不出工資。1 年多沒領到工資的園藝場職工,醫藥費3年未報,因為交不起水電費,有的職工只好點蠟燭讓孩子做作業,甚至靠賣血供孩子上學。有的職工靠攤煎餅維持生計。原淄博市園藝場退休職工李愛華說,“攤著煎餅就流著淚啊,心思這種生活到啥時候是個頭啊。”當時,原山林場也同樣一個負債2000 多萬的“要飯林場”。這樣兩個大包袱,加起來欠外債高達4009 萬元。組織上同時交給了孫建博,而這時,他經營陶瓷批發公司正順風順水。孫建博說,“我是受黨關懷才有今天,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黨和群眾工作。群眾有困難了,黨組織需要我承擔這份責任,我就應該義不容辭、勇于擔當。”

道德廣場上的書籍樣式的石雕展示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原山文化


眼看就到年關了,很多職工家里一樣年貨都沒有。孫建博心急如焚,跑到原來的單位求援,借錢置辦年貨。李愛華說,“有了油有了面,一家人就太高興了,全場職工都非常非常高興,非常非常感激。”穩住了職工的心,孫建博騰出精力全面改革,果斷關停6 家虧損企業,又籌資建起市場前景看好的紙箱廠、工具廠等。孫建博說能股份的股份,能私營的私營,能買斷的買斷,這樣一下把資產盤活了。
副業搞活了,債務還清了,職工也穩定了。但靠“以副養林”,畢竟市場風險大,孫建博決定走“以林養林”的路子,利用生態資源搞森林旅游。這個消息傳到職工那兒,一下炸開了鍋。原山林場職工段建強說,“我們這個小山頭,沒啥名氣,搞啥旅游啊,再說職工剛吃上飯,投上這么多錢,賠了怎么辦?”為解開群眾的思想包袱,孫建博帶領大家到外地考察,開闊視野,職工慢慢理解了。原山林場副場長王延成告訴記者,“孫書記就和我們一起干,只要是我們能干的,絕不找工程隊,這些網子是我們自己編的,這些磚和石頭,都是職工一塊一塊挑上來的。”
很快森林樂園順利建成了,原山旅游火了起來。孫建博說,20年前,國家假日旅游政策還沒有出臺,老百姓對于休閑旅游還基本上沒有概念,原山林場從1999 年開始,在山東省建了第一家森林樂園,當年就在旅游市場上掙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原山林場又辦起了山東省第一家鳥語林、第一家民俗風情園、第一家山體滑草場等,到目前,已經形成了擁有兩家4A 級景區、4 家賓館的原山大旅游格局。“每年的旅游收入近1 億元。”原山林場副場長王延成說。
此外,原山林場還成立了股份制企業原山酒廠、原山綠化公司、旅游地產公司,這些企業解決了職工家屬、子女的就業問題。“林場主要負責保生態,集團主攻保民生,共同發展。”孫建博說,2014 年,原山林場和原山集團的總收入有5億多元。
原山林場實施了股份制改造,依托林場資源優勢,發展到現在成為集生態林業、生態農業、旅游業、旅游地產和文化產業五大板塊于一體的企業集團,成立了多個股份制公司,沒有一分錢的銀行貸款。這些公司的作用是安排職工及職工子女、創造效益、讓職工富起來,公司的股東是全場職工,股份基本上是平均的,每年按效益進行分紅。不僅是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員,還成為山東省和淄博市的生態林業產業的大企業,為社會安排了近千名職工,目前正在準備全面上市。2013年,有4 個公司達到了分紅標準,分紅收入達到職工平均年收入的一半。通過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原山旗下的翰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已經在齊魯股權掛牌上市,在全國率先走出了一條國有林場融資上市的路子。
孫建博說,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場職工。2013 年10 月12 日,在林場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9項議案中,有7 項是分房、增資、年休假、購車補助等改善職工生活相關的事。
按照原山林場2014 年制定的發展規劃,原山將加快國有林場內部股份制改造,到2016 年實現森林資源面積增加50%、職工工資增長40%、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企業增至5 家、首家國有林場銀行在原山揭牌開業、提前4 年實現全面建成道德林場、法制林場、小康林場的目標。其中,規劃建設的金色年華頤養中心,一期工程建有1000 個床位,將打造成省內首家星級養老中心,林場所有退下來的職工可自愿住到養老院里。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多項改革陸續啟動,國有林場改革不能光等、靠國家投入,”孫建博對記者說,“光靠國家投入,或許能解決‘吃飯’的問題,但解決不了‘過好日子’的問題。只有讓職工過上好日子,才能管護好林子。現階段,國有林場必須學會生態保護和經營創收兩條腿走路。”
“原山林場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等靠要。”王延成說,“目前還有一些林場,把生態林當作包袱,整日哭窮,認為國家應該包起來。但即便改革了,人員吃上財政飯了,也不能等靠要。”
夢想,總是催人奮進的一個詞匯,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原山人總在追逐夢想。他們不斷構筑夢想,也在不斷地去圓夢。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當前的主要任務。孫建博談起這個話題時說,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增加“生態產品”。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可創造出一系列的生態產品,如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舒適的居住環境……為此,原山集團一直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2014 年大力推進了開發旅游、森林地產的開發等,圍繞生態來做文章,給子孫后代留下美好家園,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實施場外造林,是國有林場擴大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資源的一項重大措施,也是推進我國重點區域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全新途徑。為積極響應國家林業局、中國林場協會關于大力開展場外造林的要求,近年來,原山林場一直堅持多種形式的場外造林建設。2014 年8 月5 日,原山林場與山西省五臺山林管局合作實施的場外合作10 萬畝大造林項目舉行揭碑儀式,旨在打造高寒沙漠區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世界佛教圣地五臺山北大門綠色生態屏障,在全國范圍內起到示范帶動效應。
有關方面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原山林場生態建設正向高端方向發展,注入了科技元素;拓寬了發展領域,從域內走向了域外;擴大了發展規模,整合周邊旅游資源,為原山林場生態大發展、產業大發展打造新的引擎。
據了解,原山林場為保護好可大量提供生態產品的蔥蘢青山,繼“森林衛士”防火摩托車隊、微波監控后,2013 年,又在全國率先使用“雷達探火”系統,確保林區一旦發生火情,雷達能馬上報警,防火隊員會在第一時間到達,大大減少了火災的發生。

原山—石海

講解員在給媒體記者講述原山人艱苦奮斗的歷史
目前,原山林場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設的中國北方種苗花卉研發中心正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這一項目的落地,為更好地保護森林生態資源,發展現代林業產業注入了新的元素。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原山林場道德廣場,記者看到有3 塊書籍樣式的石雕,展示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原山文化:從“愛原山無私奉獻,建原山勇挑重擔”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再到如今的“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過日子,一起奔小康”,無一不是原山人的精神財富和內心的力量源泉。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原山精神,2011 年5 月,原山在全國4855家國有林場中率先建立了艱苦奮斗紀念館。里面以大量珍貴的圖片、實物資料,講述了原山建場57 年來在資源保護、深化改革、弘揚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未來的藍圖。孫建博說:“花這么多錢建紀念館,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林業人受教育的。林場事業是大家共同干起來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對號入座,想想老一輩創業的艱辛,看看今天的美好生活,很容易便在內心找準自己的位置。”
“原山林場于1957 年建場。建場之初,林場的全部家當只有‘百把鎬頭百張锨,一輛馬車屋漏天’,到處是荒山野嶺,森林覆蓋率不足2%;可經過幾代原山人的艱苦奮斗,我們原山如今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2.6%。”原山林場職工、艱苦奮斗紀念館的解說員宋瑩瑩講起原山的變化一臉自豪。這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兒來林場工作剛剛4 年,她來林場不久就趕上了一次分房,說到這里,她特別興奮。
退休老黨員黃立志在林場工作了30 多年,頭9 年住在林場的廟里,后來搬進“五七干校”的平房,現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里。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資加起來8000元,每月花銷2000 元足夠,除了接濟兩個孩子買房月供4000 多元,再有余錢老兩口就一起出去旅游。“沒有林場的改革發展,我們享受不到這樣的幸福生活。”黃立志說。
2013 年11 月, 電 影《完 美人生》在央視電影頻道面向全球公映。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和感召。這部根據孫建博長篇紀實文學《火鳳凰》改編,由國內著名導演王金明執導、著名演員霍青主演的影片,真實地再現了原山人不屈不撓、銳意創新、真誠奉獻的精神,給人們帶來了精神和文化的雙重震撼。
2013 年7 月14 日,原山林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在孫建博的帶領下,全場干部職工按照活動的要求,“正衣冠、照鏡子、洗洗澡、治治病”,全場上下比學趕超蔚然成風。“開展這次活動始終要堅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讓群眾滿意。要回歸到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上來,把這樣的活動持續性地開展下去。”孫建博對他的職工們反復強調這一點。讓群眾滿意,這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支撐他更加忙碌的動力源泉。
在今天的原山林場,無論是離退休職工,還是在職在崗職工,大家打心底里認同一句話:原山人就是“一家人”。只有原山這個“大家”發展好了,每個人的“小家”才能真正幸福。湖南大石林場前來原山掛職副場長的侯德山感慨地說,走在林場的每一個角落,接觸每一位原山人,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主人翁意識都很強,仿佛所有人都是在全身心投入自家的事業。
富裕了的原山林場沒有滿足眼前的成績。從2001 年起,原山林場提出了以“立足道德建設、融入企業文化、積極奉獻社會”為核心價值體現的“愛心原山”品牌建設目標,“愛心原山”成為原山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幸福原山”的升級版。
18 年來,原山先后接手了4家困難市屬單位,直接安置職工再就業上千人;扶殘助殘在原山蔚然成風,很多殘疾人朋友都在這里享受到家的溫暖;每年重陽節都召開老年工作會議,為離退休同志送上節日的祝福;成立紅白理事會,為職工當家作主,統一操辦紅白喜事;每年都要評選一批道德模范,在全場倡樹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以原山青年黨員、團員組成的專業防火隊,哪里有火情就戰斗在哪里,十幾年來先后處置森林火警上百次,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春雨”……當說起這些的時候,樸實的原山人只有簡單的一句“沒什么,都是應該做的。”在他們心里,這些傳承道德的表現方式已經習以為常,這些行為都是做人應有的本分。的確,這些都可謂平平常常,一個人做好事容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個上千人的團隊都來做好事,并且十八年如一日,這種堅持堅韌精神和大面積的輻射帶動的作用尤其難能可貴。
據了解,在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雙擁”模范城市等創建活動中,原山都是國家考核組必看的檢查點。2001 年淄博市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如此,2010 年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亦是如此。近年來,原山先后被授予“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愛心原山”團隊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學雷鋒實踐活動重大宣傳典型”;原山林場場長高玉紅榮登由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好人榜”;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雷鋒精神的傳承者—孫建博》一書入選全國“踐行雷鋒精神系列叢書”。
2014 年8 月7 日,由“愛 心原山”團隊發起的“情系魯甸·大愛無限”賑災義演在原山大會堂舉行,“愛心原山”全體成員、愛心企業界代表及到原山游玩的游客紛紛自愿為云南魯甸地震災區捐款,短短兩個小時,現場共募集愛心捐款8.4 萬元。原山人用實際行動又一次詮釋了道德傳承的動人魅力。
“千難萬難,有信念就不難。”這是孫建博帶領原山人無私奉獻的座右銘。從原山人不懈追求的精神,實實在在體現了人性的光輝,感受了道德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可以預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原山一家人緊緊圍繞在孫建博、高玉紅為首的領導班子周圍,以保護生態資源、弘揚生態文明為己任,徹底打破以往的產業發展模式,多產業、多版塊齊頭并進形成聚合效應,實現原山事業的大發展、大裂變,永葆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旗幟地位,原山夢將成為每一個原山人幸福美滿的明天。

原山林場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