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云,耿艷軍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合肥230041)
新常態下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張竹云,耿艷軍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合肥230041)
新常態的出現,預示著“高投入、高速度、重數量”的經濟增長方式將面臨終結,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經濟升級版正在悄然來臨。文章從安徽省產業結構現狀出發,分析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從培育產業集群、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和推進低碳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產業結構優化路徑。
新常態;安徽;產業結構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即“低投入、中速度、高質量、優結構、好效應和新動力”的均衡狀態。新常態的出現,預示著“高投入、高速度、重數量”的經濟增長方式將面臨終結,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經濟升級版正在悄然來臨。因此,有效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是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此促進本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優化升級。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力度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本文從安徽省產業結構現狀出發,分析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合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路徑,為提高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一些建議。
(一)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分析
根據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安徽省生產總值從2000年2902.09億元發展到2013年19038.8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4779.46元/人增長到31683.90元/人,處于經濟發展高速階段。根據圖1顯示,2000-2013年期間,安徽省第一產業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25.56%下降到2013年的12.33%,降幅達51.76%;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為36.41%,2013年已達54.65%,增幅達33.36%;第三產業則出現了先升后降的局面,2000年為38.03%,2003年出現最高,達41.76%,至2013年則降為33.02%,總體趨勢較平穩變化不大。

圖1:2000-2013年安徽生產總值構成(%)
(二)三次產業貢獻率分析
產業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根據圖2數據顯示,安徽省三次產業貢獻率排名分別是二、三、一,第二產業貢獻率在2010年達到最高,為70.17%,2013年回落至65.88%,但仍在三次產業在占絕對主要的位置。第三產業貢獻率雖只有30.04%,不如第二產業但也遠遠超過第一產業的4.08%,以此說明,第二、三產業已成為安徽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圖2:2000-2013年安徽三次產業貢獻率(%)
(三)三次產業就業情況分析
由于不同產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導致勞動力會不斷地從低收入或者是次收入產業向高收入產業轉移,以此不同產業的就業比重是判斷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圖3數據顯示,安徽省近十四年三次產業就業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較快,從2000年的58.5%下降到2013年的34.4%,降幅達41.2%;第二、第三產業均屬于上升趨勢,其中第三產業從2012年開始已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就業人口比重最大的部分。

圖3:2000-2013年安徽省就業人口比重(%)
(一)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
根據2014年安徽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為44889元/人,比2012年增長8.59%,但2013年全年國家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7602元/人,安徽省僅相當于全國水平的66.40%。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5649元/人、91403元/人和39228元/人,與全國水平相比尤其是第三產業差距很大。
從產業集約化程度來看,安徽省雖然產業門類比較齊全,但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39個大類行業中,僅有8個行業集中度在10%以上,占所有行業的20.5%;[1]有23個行業集中度在5%以下,占58.97%。由此可見,安徽省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沒有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行業集中度低導致產業缺乏競爭力優勢。
從目前來看,安徽省雖然形成了以汽車、家電、茶葉、中藥等為核心的產業集群,但集群內龍頭企業與本土化的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業務聯系,產業關聯程度較低,配套能力不足,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的斷裂,從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2]與江浙、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安徽省塊狀經濟大多是由“小而全”的中小企業構成,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缺乏應有的聯系,與配套、產業上下游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甚至在一些集群內,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多,而聯系配合少,在這些集群尚未形成有機聯系前或者形成初期,就出現了企業外遷的現象。同時,一些集群缺少龍頭企業,各自為戰,無法起到帶頭促進作用,從而整個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最后,相關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也制約了安徽省產業集群的有序發展。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2014年前三季度,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近萬億元,達9882.8億元,同比增長15.3%。累計實現增加值2456.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7%;增長14.4%,比地區生產總值快5.3個百分點。從以上數據來看,近幾年安徽省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雖然省會城市合肥是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也擁有多個國家和省屬科研單位,但由于傳統產業吸收、消化、利用新技術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導致高新技術成果在產業化過程中緩慢。企業投入研發費用較少,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不高,同時又缺乏品牌建設和維護意識,導致整體核心競爭力不強。[3]而且,由于地域因素的局限,安徽省很難培養和吸引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開展產生嚴重影響。
(三)高耗能行業比重偏高
根據安徽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1.5%,增幅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別回落1.1個、1.9個百分點;能耗增長2.9%,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低0.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別回落3.4個、2個百分點,上述數據表明,安徽省工業節能降耗初見成效,并形成了一批如銅陵有色集團、馬鋼集團、海螺集團等節能減排先進單位。但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仍有10%左右,今后一段時間內安徽省工業經濟結構優化的任務仍然很重。
(一)培育產業集群,提高行業集中度
首先,產業集群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由于集群內企業之間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管理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其次,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轉移擴散。在新常態經濟環境下,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由于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可以加強顯性和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再次,產業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也有助于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4]因此,安徽省應依靠皖江城市帶所形成的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大力培育、引進相關產業發展的行業龍頭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打造汽車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等國內外知名產業集群。
(二)建立健全創新機制
一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通過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加快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和共享,形成廣泛的多層次的創新合作機制,鼓勵創新,協同發展,從而提高省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高科技專業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保障。三是政府應進行制度創新,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積極進行自主創新,同時安徽省政府應利用皖江城市帶這一政策優勢,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吸收并消化這些產業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從而實現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推進低碳產業發展
傳統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耗能、高污染的負面效用,因此,安徽省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從低碳經濟角度出發,鼓勵企業節約減排、清潔生產,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上新項目,對于原有項目也應嚴格考核監管,從而有效遏制高耗能行業能耗增長過快。同時,安徽省應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金融、物流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調整優化三產結構,建設經濟強省,從而實現安徽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注: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學研究項目——基于金融集聚視角的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1]杜小蓉.安徽省產業結構現狀分析與調整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12):155-156.
[2]趙芳,楊曉鋒.產業結構、人力資本分布結構與收入差距[J].華東經濟管理,2015,(1):37-41.
[3]趙夢,劉聚全.安徽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優化對策[J].對外經貿,2013,(6):72-74
[4]陳秋霞.淺議產業集群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作用[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