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一個時期以來,有些企業經營者把所謂的經營“技巧”看得重于一切,而忽略了基本哲學與倫理對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性意義。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上的“聰明”可謂無所不能,但卻缺乏對智慧、信仰、道德、人性等的尊崇、敬畏和篤行。失去哲學之光指引和道德星光照耀的商業就會變得混亂不堪、失去良知和底線,導致倫理危機乃至社會危機。這不能不引起一切有良知企業的憂慮和警醒。
也有一些企業經營者只重視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的作用,輕視或否認哲學與道德的作用,認為哲學、道德不過是些空洞的東西。這與企業發展規律相去甚遠。IBM的開拓者、偉大的企業家小托馬斯·沃森說過:“一個企業的基本哲學對成就所起的作用,是遠遠超過技術或經濟資源、組織結構、發明創新和時機選擇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的。”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強調企業要把 “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人為什么活著?”“作為人,何為正確?”“以善惡,不以得失來作判斷” 等作為基本問題解決好,才能保證經營之舵不偏離正確航向。
還有一些企業經營者干脆以哲學不能直接賺錢為由,相信哲學無用論。事實上,哲學的“不用之用”或者大用之處在于:它不是宗教,卻給人以信仰;它不是藝術,卻給人以美感;它不是科學,卻給人以真理;它不是知識,卻給人以智慧;它不是技術,卻給人以力量;它不是謀略,卻給人以大格局;它不是工具,卻給人以方法論。它通過反思與追問,尋求世界的本質、人的意義與價值。這是哲學的本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哲學、倫理賦予企業經營以靈魂。人若沒有靈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企業如果缺少靈魂,也不會煥發生機。正確的經營哲學和倫理是企業健康發展和長壽的必要條件。
為了加深對企業經營與哲學、倫理的理解,讀讀下面這組文章將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