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娥
(廣東省茂名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廣東 茂名 525000)
關于反腐廉政成效的思考
莫曉娥
(廣東省茂名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廣東 茂名 525000)
政治貪腐是當前政治學普遍關注的問題, 無論是發展或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反腐都成為其執政團隊的永恒話題。本研究藉政治系統論的概念,檢視貪腐問題在政治系統中的變化,進而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探索反腐功能及其成效。
反腐;貪腐;政策;成效
2000 年初,中央紀委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呼吁反腐工作的重要性。黨中央為了贏得民眾對共產黨的信心,反腐成為一項必推工作,然而查辦貪腐必然會影響官員權益而破壞向心力,為此形成反腐工作做與不做的兩難地步。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年度查處貪腐案件統計資料[1]凸顯出,貪腐問題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變化。若從實務面分析,貪腐案件持續增長,特別是犯罪數量、涉案人數與層級均有增加。針對我國貪腐犯罪數量的變化,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
(一)貪腐數量快速增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統計[2],全國各級檢察機關1979 至 1982 年查處貪污賄賂等腐敗案件總數為 98225 件,1983 至 1987 年間則增至155000件,1988至1992 年間再增至214318 件,1993至1997年間更增至 387552 件(每年平均以22%的速度成長)。因此,學者認為,我國已進入了貪腐犯罪的高發期和多發期,僅 2005 年就因偵查貪污賄賂犯罪,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達 74 億多元。
(二)違法金額不斷增加。我國目前認定的腐敗大案,是指違法金額在 10 萬元以上的犯罪案件。全國各級檢察機關查處的大案總數,1983 至 1987 年為 30651 件,1988 至 1992 年間升至49122件,增加了 60%,1993 至 1997 年則飆升至 168904 件,這期間增加了2.4倍[3]。其中違法金額在百萬元、千萬元甚至億元以上的特大案件,有增無減。
(三)干部級職比例提高。隨著官員違法犯紀數量的增加,涉案干部級別和職位亦不斷攀高,從縣處級、地廳級、省部級以至中央級,犯案人數呈金字塔形分布。1983 至 1987 年間,因涉嫌貪腐而受到檢察機關偵查的縣處級以上干部,總數為 1500 余人;1988 至1992 年間,則為 4623 人;1993 至 1997 年 10 月,更高達 9769人。 另據紀檢監察機關統計[4],從 1993 年到 1997年 3 月間,約有 20000 余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因涉嫌貪腐案件而受到查處,2003 至 2007 年紀檢監察機關查處人數增加達到63631 人。
我國自實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社會就一直處于轉型過程之中,市場經濟體制加速了現代化進程,也促進了國家從傳統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轉型后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等,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貪腐犯罪惡化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問題,人民對貪腐問題關注的程度,近年一直是全國社會問題調查中最嚴重的前三名[4]。目前,所流行的貪腐類型,大致可區分為以下幾種:
(一)一把手腐敗:主要表現在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廠長、經理的腐敗。一把手的腐敗,反映出領導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行政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二)用人腐敗:具體表現在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行為。此彰顯出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任用上缺乏考核征選機制,僅由少數人決定用人的弊端。
(三)行政執法和司法腐敗:主要表現為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以及亂收費、亂罰款等。其根源在于執法和司法體制受制于黨務系統,審判既缺乏必要的獨立性,行政又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
(四)公賄腐敗:它體現在下級政府及官員為處理公事,用公款賄賂上級政府部門或官員,以及對上級檢查人員接待規格上的競相攀比行為等。公賄的流行,深層原因在于政府監督管理體制、財政權和人事權過于向上集中于少數人的弊端。
(五)審批權腐敗:主要表現為利用行政審批權從事權錢交易。它反映了審批制度中,審批事項過多、手續繁瑣、審批權集中于個人的弊端。
(六)尋租性腐敗:主要表現為企業為尋求政府的保護或優惠而主動行賄。其制度誘因在于經濟管理體制中,政府干預和保護過多,造成人民藉由賄賂官員從而取得便利。
隨著時代的變遷,反腐政策也有不同的演變。從采用動員群眾運動反腐,到主張建立制度反腐,再到倡導從源頭防腐,進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腐。無疑,前列各種反腐政策均成為主導我國反腐工作的執行方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全黨同志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部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
近年來,全國僅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就有很多人因腐敗而被查處,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力度是空前的,并取得了巨大成效,這不僅僅大大提升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偉大形象,也極其充分地體現了黨為民的根本宗旨。
貪腐問題持續,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我國曾以部分地區進行經濟改革實驗,獲致成功經驗而推展到全國,全國經濟發展因而改善。因此,學者認為,中共采取先前經濟發展成功的模式,經歷一個地區先廉潔起來的過程,也就是選擇條件最適當的地區作為反腐示范地區,為其創造反腐工作的有利條件。只要在一部分地區先取得反腐成功,那就可作為其他地區,乃至于整個國家反腐工作的參考模式,讓反腐工作能邁向成功的道路。
[1]姚志強,劉偉.腐敗行為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基于環境-個體-行為三元決定論的分析[J].理論導刊. 2011(01):5-9.
[2]黃明哲,賴路成.不斷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執行力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04):12-13.
[3]應松年.預防腐敗,制度建設是關鍵[J].行政法學研究. 2008(01):8-14.
[4]張康之.論“廉政建設”一詞的完整內涵[J].中國行政管理. 2010(08):7-13.
D261.3
:A
:1671-864X(2015)09-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