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福+陳攀
[摘 要] 相對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表現更具個性:類型偏好以基本公共休閑服務為主,費用偏好以免費公共休閑服務為主,頻率偏好以規律性的休閑消費為主,地域偏好以市區公共休閑服務為主,文化偏好以當地文化積淀元素為主。為此,遴選科學的需求偏好表達方法,借助合理的需求偏好表達路徑來詳實了解并掌握本市居民的真實具體消費偏好,是供給主體進行科學決策的前提和保障。
[關鍵詞] 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表達方法;表達路徑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根據我國城市人口規模現狀,通常認為,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為小城市,50~100萬人的為中等城市,100~300萬人的為大城市,300~1000萬人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人以上的為巨型城市[1]。根據這個定義,在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56%的城市屬于中小城市;在368個縣級建制市中,除了昆山等極個別發達城市外,多數建制市屬于中小城市。而公共休閑服務是指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經濟組織等為主要滿足本地市民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基礎性、公益性的休閑產品與服務,具有開放性、非排他性、禁歧視性等公共產品特征。由于公共休閑服務的公共性特征,使得價格機制在對免費型公共休閑服務的需求選擇中失去意義,在對半付費型公共休閑服務的需求選擇中容易出現需求信息失真。因此,要想準確了解居民的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就必須訴諸價格機制以外的其他方法和途徑。
一、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
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是居民個體對公共休閑服務活動與項目的喜好程度,滿足完全性、可傳遞性、非飽和性等消費者偏好假設[2]。一般來說,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因市民所處地區環境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區域文化積淀不同等因素而有著較大差別。因此,與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等相比,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一)類型偏好以基本公共休閑服務為主
相對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市民更偏好基本類型的公共休閑服務。一般情況下,多數市民對城市公園、城市廣場、休閑綠地、休閑商業街等公共休閑空間,展覽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體育場館等室內休閑場所和設施,以及花鳥市場、植物園、動物園等戶外休閑場所和設施,等基本公共休閑服務,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而郊野公園、外圍休閑帶、度假旅游區、濱水休閑區、空中休閑區等公共休閑空間,科學技術館、文化宮、書店、健身房、游泳館、主題樂園等室內休閑場所和設施,以及海洋公園、水族館、游客信息咨詢中心、游樂園、度假村、汽車營地等等戶外休閑場所和設施,等發展享受型公共休閑服務,則并不受到市民青睞。
當然,這種偏好選擇與當地公共休閑服務的供給直接相關。一定程度上,市民之所以更偏好于基本類型的公共休閑服務,是因為所在城市很少能提供發展享受型的公共休閑服務。例如,很多大城市都能將市區版圖內的濱水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利用,打造成綜合性的濱水休閑區,如長沙的湘江風光帶濱水休閑區,但中小城市往往囿于財政預算,很難對濱水區域進行良好規劃和治理。
(二)費用偏好以免費公共休閑服務為主
由于中小城市居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在公共休閑服務費用支付的偏好選擇上,多數市民以免費型為主。雖然公共休閑服務的本質特征是公共性,但并不意味著所有供給主體應該以完全免費的形式為市民服務。很多情況下,電影院、健身房、游泳館、主題樂園、游樂園、度假村、汽車營地等均以半付費或少付費的形式對公眾開放。對于大城市的很多市民而言,花錢看場電影、泡個酒吧、喝杯咖啡、辦張健身卡等半付費或少付費的公共休閑服務消費已成為習以為常;但對中小城市的多數市民而言,仍然意味著是一個奢侈的享受。
中小城市居民對公共休閑服務的費用偏好也可以從需求彈性角度進行解釋。對于多數中小城市市民而言,免費型公共休閑服務由于其消費成本低廉(僅有時間成本和少量交通成本),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其需求彈性較低;而對于半付費或少付費的發展享受型公共休閑服務,中小城市的多數居民對其需求彈性較大,只有當價格下降到具有足夠低時,才會考慮進行選擇性的臨時消費,一般的正常價格水平難以產生足夠吸引力,因而整體需求有限。
(三)頻率偏好以規律性的休閑消費為主
相對于大城市的居民而言,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較小,生活節奏較慢,工作與生活作息時間較為規律。與大城市的多數上班族在“朝八晚六”之外還要時不時加班加點繼續工作的情形不同,中小城市的多數上班族除了“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外,其他時間基本是自由支配的。因此,中小城市居民對公共休閑服務的消費頻率具有較為穩定的規律性,通常能夠較好地遵照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合理安排閑暇時間。即周一至周五正常工作時段的閑暇時光以家庭休閑或社區休閑為主,如在家看電視、社區居民閑聊、社區文藝活動等;而周五晚至周日下午的周末時光,多數市民通常選擇遠離家門開展休閑消費活動,于是,城市公園散步、市民廣場集聚、商業步行街消遣、休閑咖啡館閑談、文化博物館覽趣等借助公共休閑空間或場所完成的休閑活動變得普遍和頻繁。以筆者所在的廣西梧州市為例,一到周末,市民通常會選擇舉家離開自己的居住小區去進行休閑消遣,于是,平日熱鬧的社區就變得安靜起來,人流少了、汽車轟鳴聲少了,就連平日夜晚常見的自娛自樂文藝活動也少了;與小區的寂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山公園、梧州園博園、政府廣場、太陽廣場、西江濱水區等顯得熱鬧非凡。
(四)地域偏好以市區公共休閑服務為主
因中小城市居民因其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而使其私家車擁有率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生活消費半徑。因此,在公共休閑服務的地域范疇選擇上,多數中小城市居民以市區為限,其中有很大比例甚至以家庭步行半小時范圍為界,而乘公車出市區消費的現象并不常見。在市區范圍內,除了城市公園、市民廣場、商業步行街等相對大型的公共休閑空間以外,中小城市居民通常還會選擇性地光顧展覽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體育場館、書店、超級市場、電子游戲廳、網吧、茶館、咖啡館、棋牌室等室內休閑場所和設施,以及花鳥市場、植物園、動物園等戶外休閑場所和設施。由于多數市民將選擇范圍確定在市區范圍內,使得其備選的公共休閑服務活動或項目相對有限,有時不得不做出放棄外出消遣而待在家里的決策,有時又不得不做出以商業休閑來替代公共休閑消費的決策。前者使市民的生活質量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后者使市民的消費者剩余減少,兩者均不利于對公共休閑服務滿意度的提升。endprint
(五)文化偏好以當地文化積淀元素為主
在公共休閑服務的文化偏好上,大城市居民更傾向于選擇與通用文化、流行文化、時尚文化相聯系的消費活動與項目,而中小城市居民更傾向于選擇與本土文化符號契合更好的消費活動與項目。其結果便是,諸如IMAX影城、大型主題游樂園、一站式大型室內購物中心等半公共性休閑服務項目在大城市、超大城市、巨型城市頻繁呈現,而出現在中小城市的概率則相對較低。取而代之的是,中小城市居民更傾向于選取沿襲當地文化符號的傳統類公共休閑服務。例如,在兩廣地區的很多中小城市,喝早茶是一種代代相傳形成的消費習慣,于是,與之配套的早茶信息服務、早茶交通服務、早茶惠民便民服務等公共休閑服務的供給就變得較為重要。又如,除了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等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在大城市較為流行外,更多的劇種,如河北梆子、晉劇、河南曲劇、山東梆子、采茶戲、湖南花鼓戲、潮劇、桂劇、壯劇、黔劇、皮影戲等則主要在中小城市流行,這些帶有較強地域文化色彩的藝術類公共休閑服務往往得到中老年人的偏愛。
二、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的表達
對于每個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供給主體而言,詳實了解并掌握本市居民的真實具體消費偏好,是其進行科學供給決策的前提和保障。于是,遴選科學的公共休閑服務偏好表達方法,并采取合理的表達途徑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表達方法
從西方公共物品表達理論的演變來看,常用的表達方法有“第二價格法”、克拉克—格勞維斯稅制法、“蒂布特—奧茨模型”法、中間投票人法、或有估價法等[3]。
1.維克里(Vickrey)的“第二價格法”。很多情況下,出于利己因素或淡漠思想[4]的考慮,市民會謊報、誤報、漏報或不報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信息,致使供給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無法做出準確判斷,進而無法獲取市民的真實需求偏好信息。對此,維克里認為,可用密封價格拍賣法,即第二價格法來解決,具體做法是:在進行公共休閑服務供給前,首先組織居民報價,并將每個居民的出價密封在一個信封內,最終得到該公共休閑服務的人就是出價僅次于最高價的人。顯然,這種表達方法有著較高的組織交易成本,只適用于小范圍內且半收費的社區公共休閑服務偏好信息表達,對于大規模的公共休閑服務,或免費的公共休閑服務顯得無能為力。
2.克拉克一格勞維斯(Clarke-Groves)稅制法。克拉克和格勞維斯稅是一種個人激勵相容的外部稅,可附加在任何稅種之上,旨在鼓勵市民對其公共服務的真實偏好進行如實表達。其具體做法是:政府首先要求每個居民對其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進行貨幣投票,然后根據居民貨幣投票對最終結果是否發揮關鍵作用來決定是否征收克拉克-格勞維斯稅,且其應繳稅額等于除去該居民貨幣投票后其它任一獲勝方案的預期凈收益。雖然這種方法因較好地克服了個人理性決策缺陷而廣受青睞,但仍因無法解決集體合謀引起的信息偏誤問題而受到批評。
3.“蒂布特-奧茨模型(Tiebout-Oatesmodel)”法。該方法也稱為用腳投票法,其主要思想是:如果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公共休閑服務和稅賦成本組合社區之間進行自由選擇,則他們通常會以遷移的方式在不同社區間自由流動,直到找到自己最偏好的公共休閑服務和稅賦成本組合社區為止。整個過程中,這種遷移流動信息就是其對公共休閑服務的真實偏好表達。由于這種方法的使用依賴于一些嚴格的假設條件,如居民能夠自由流動、居民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偏好-稅賦信息、存在許多可供自由遷移的社區,等等,也因此產生相應限制。
4.中間投票人法。該方法也稱為用手投票方法,是指通過用手投票的方式來表達居民對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并最終根據中間投票人意愿來做出決策的民主決議法。其基本思路是:在進行公共休閑服務供給決策時,首先由政府或社區居委會向居民公布幾套可供選擇的公共休閑服務資源分配方案,然后由每個居民根據自身偏好對不同方案進行投票表決,最后根據多數人投票規則,即中間投票人意愿決定最終采用哪種方案。這種方法的缺陷在于,當投票人熟悉投票規則以后,投票過程中會采取相互串謀行為,從而使中間投票人的意愿出現偏離。
5.或有估價法(CVM)。或有估價法(CVM)是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直接獲取居民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信息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由公共休閑服務供給主體通過隨機抽樣或非隨機抽樣法選擇調查居民樣本,并選擇調查形式和方法;其次是根據調查目的和要求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應居民公共休閑需求偏好信息和支付意愿的調查問卷,并根據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確定公共休閑服務的需求函數;最后是根據相應調研數據對需求函數進行求解,并計算出與公共休閑服務需求相關的其他變量,如公共休閑服務的需求彈性、稅收彈性、收入彈性等。
(二)表達路徑
要想全面獲取居民的公共休閑服務需求真實偏好信息,就應該有足夠且暢通的表達途徑來供居民自由選擇。根據我國中小城市實際,其表達路徑應以社區為單位,主要有:
1.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是協助中小城市基層政府進行社區治理和開展社區民主自治活動而設置的非行政機構,是社區居民進行民意表達的主要平臺之一,同時承擔有集中供給部分公共休閑服務的重要職能。從我國中小城市的現狀來看,社區居委會作為民意需求表達平臺的作用并沒得到充分發揮,長年沒有開展民意表達征求意見活動的社區比比皆是。這不僅需要基層政府從政策傾斜和財政預算決策上進行合理引導,也需要社區居民的合力監督。
2.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居民議事會是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工作站為依托,在社區居民中具有廣泛群眾代表性的一種社區居民民主議事形式,是對接地方基層政府、社區居委會和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一般采用“一事一議”、“有議有決”的形式開展議事活動,因而也是進行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表達的有效路徑之一。結合中小城市自身實際,社區居民議事會可根據“民主提事、民眾議事、民主監事、民主決事”的原則,設立專門議事機構,最大限度發動居民積極性,通過規范的議事規則和流程開展公共休閑服務偏好表達等議事活動。
3.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是指由社區居民基于地緣上的緊密聯系和興趣上的志同道合等因素而自發形成的以公益或互益為目的的民間自發性組織。由于這類組織發起于居民,服務于社區,能夠較好地反映社區居民心聲,因而成為中小城市公共休閑服務需求偏好表達的有效路徑之一。但是,中小城市的社區社會組織在運營中出現了不少問題,表現在:發展初期多規模小、組織松弛、管理粗放;中堅力量多以退休人員為主,熱情有余而能力一般的現狀普遍存在;居民參與動因多系興趣所致,自覺參與意識尚顯不足。對此,浙江臺州市路橋區關于社會組織“八個一”的標準化管理具有借鑒意義,即要求所有組織在運作中都要具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記備案表、一名團隊領袖、一個固定場所、一份年度計劃、一份年度總結、一本活動記錄冊和一份重大活動報告表。
[參 考 文 獻]
[1]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編纂委員會.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中小城市綠色發展之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羅芳,王慶,張揚,等.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需求表達的理論回顧與述評[J].浙江農業學報,2014(3):837-844
[4]夏玉珍,楊永偉.淡漠與需求:農村公共服務表達問題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88-92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