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聰
[摘 要] 旅游業是較早應用信息化與互聯網技術的行業之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線旅游服務商逐步發展壯大。“互聯網+”背景下要求旅游人才具備新媒體營銷能力,個性化服務定制能力,智慧景區建設管理能力以及跨界綜合能力。這就需要高校開展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不斷融入信息技術,建立起掌握多學科知識的跨界復合型旅游師資隊伍,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經費建設智慧旅游體驗中心,并逐步深化校企合作。
[關鍵詞] 互聯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B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即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創造新形態、新業態,助推經濟轉型升級。距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僅半年時間,社會各行各業幾乎都在思考其融入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其中也包括旅游業。
一、“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發展趨勢
旅游業是較早應用信息化與互聯網技術的行業之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線旅游服務商(OTA)逐步發展壯大,具有代表性的如攜程網、去哪兒、途牛網等,而傳統三大網絡運營商(BAT)布局在線旅游的步伐也在加速。根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由旅行社組織的國內游人數僅占全年國內出游總人數的3.6%,出境游中65%的客源不是由傳統的旅行社提供服務,傳統旅行社業在BAT的進攻下舉步維艱。
在此背景下,2015年8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首次系統提出積極推動“互聯網+旅游”。推動在線旅游平臺企業的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業的資源、要素和技術,形成旅游業新生態圈,推動“互聯網+旅游”的跨產業融合。《意見》要求全國4A級以上景區和智慧鄉村旅游試點單位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全覆蓋,在全國打造萬家智慧景區和智慧旅游鄉村。
二、“互聯網+”背景下旅游人才新需求
高等院校作為旅游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多年來為社會企業輸送了大量的不同層次的人才,為我國傳統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互聯網+旅游”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旅游業的各個環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運用互聯網開展在線旅游業務時,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對于新媒體營銷、個性化定制、智慧景區建設與管理、跨界復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一)新媒體營銷人才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目前在旅游業被廣泛使用的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社區網絡、社交網絡、視頻等等,這些媒體使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變得模糊,使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交流。它們通過構建微信朋友圈等虛擬社群,使具有共同喜好的群體建立穩固的經常性的聯系。社群成員共同分享旅游體驗,相互傳遞旅游信息,從而影響群體消費傾向與選擇。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定向精準等特點[1]。在“互聯網+”背景下,旅游企業借助新媒體進行營銷是必然選擇,而旅游從業人員對新媒體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使用新媒體進行旅游營銷的能力至關重要。
(二)個性化服務定制人才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民眾對旅游公共服務的要求迅速提高,特別是面廣量大的自助游客和散客,他們數量眾多,約占整個旅游人數的85%以上,而且需求各異[2]。旅游個性化定制服務就是要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借助大量的旅游供給信息為游客設計適合的產品。旅游企業只有廣招優秀的個性化服務定制人才,為廣大旅游消費者提供滿足其興趣愛好等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旅游市場上勝出。
(三)智慧景區建設管理人才
智慧景區是智慧旅游的核心載體之一。智慧景區建設的目標是結合景區特點,將物聯網、泛在網、移動通信和云計算等新興的信息技術集成起來構建智慧網絡,增強人類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實現對景區的資源環境、基礎設施、游客活動、災害風險等全面、系統、及時的感知與可視化管理,極大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從而更有效地保護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3]。因此,既懂得網絡信息技術又掌握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將備受景區歡迎。
(四)跨界復合型人才
在“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滲透到旅游業的各個領域,大數據分析、智能終端應用等對旅游從業人員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旅游人才掌握跨學科知識,成為跨界復合型人才。同時,隨著旅游業向商務、養生、研學、度假、情感、探奇等方向的不斷拓展以及旅游國際化的發展,都要求旅游人才朝著復合型的方向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無論是旅游企業還是旅游管理部門都非常希望那些既懂得互聯網信息技術又掌握旅游專業知識與服務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加盟。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旅游管理學科的體系,都只注重旅游專業知識傳授與旅游服務技能的培養,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智能移動平臺的創新應用、網絡新媒體營銷等能力的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進行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課程建設與拓展
一方面,在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不斷融入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內容。如旅游市場營銷課程要充分融入新媒體營銷的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微信公眾號的建設與運營等;旅游產品策劃課程要重點掌握如何設計個性化的適合網絡推廣的旅游產品,拍攝并制作微視頻進行病毒式傳播等;導游業務課程中要加強景區智慧講解方面的內容以及導游員角色的轉變與能力的提升等;景區經營與管理課程中要充分融入智能停車、容量控制、環境監測、電子票務等智慧景區管理方面的內容等;在旅游規劃課程中增設智慧景區規劃建設的模塊等;在線旅游的發展,使得海量的旅游產品信息被搬到互聯網上進行比價、預訂、點評,旅游信息管理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更加專業化的搜索、甄別與創新,從而設計出更加個性化的產品提供給游客。另一方面,修訂人才培養課程結構體系,增設電子商務輔修模塊,新開設電子商務實務基礎、網絡零售實務、網絡營銷、3S技術基礎、網絡社群管理等課程。同時新增智慧景區建設、大數據管理、在線旅游服務商(OTA)概論等課程。endprint
(二)師資隊伍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的旅游學科是多元知識的融合,高校旅游師資隊伍應具備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同時更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一方面要高校提供優質條件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聘請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在線旅游行業專家;另一方面要通過企業掛職、國培、出國培訓、訪學、訪問工程師等多種渠道對專業教師進行培養,特別是要想方設法送教師去攜程、途牛、美團等國內頂級的在線旅游企業學習,使他們盡快掌握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旅游行業應用的相關技能。高校應該通過實行彈性教學等方式形成相對寬松的師資培養環境,并給予財力支持,多管齊下,打造出優勢互補、復合型的師資團隊,從而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培養新時期多元復合型旅游人才的重任。
(三)智慧旅游體驗中心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旅游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相關實驗室和實習場所的建設。高校應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經費建設集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公共服務、智慧旅游目的地營銷、智慧旅游行業監管等于一體的智慧旅游體驗中心。包括電子門票一體化管理平臺、景區客流視頻統計分析系統、景區便捷窗口服務系統、智慧旅行社實體店、移動電商系統、智能客房、微信服務平臺、旅游公共信息平臺、基于目的地地理信息服務系統等平臺建設與引入。體驗中心應將信息技術與智慧旅游研究發展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征集與智慧旅游活動相關的成功案例(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和現場體驗,為師生提供學習、科研和創新的產學研共享平臺,為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旅游行業提供智慧旅游建設感知體驗和模式借鑒,同時也為智慧旅游研發企業提供新產品應用推廣和交流合作的平臺。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高校辦學的途徑之一。在“互聯網+”背景下,旅行社面臨轉型,景區智慧化,在線旅游企業逐步壯大,因此校企合作的企業也將面臨淘汰與更新。高校應主動對接理念新穎、前景廣闊等在線旅游企業,進行學生實習、教師掛職、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時,深入對接傳統旅游企業,通過師生參與,協助它們發展在線旅游業務,幫助它們轉型升級,使其更具有競爭力與價值。此外,在實習基地建設上,應對學生實習崗位提出更高要求,爭取更多的個性化產品定制、新媒體營銷、旅游社區管理等在線旅游服務崗位。
[參 考 文 獻]
[1]王樂鵬,姚明廣,王奕俊.試論旅游企業的新媒體營銷[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5):31-32
[2]金衛東.智慧旅游與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旅游學刊,2012(2):5
[3]申瑞俠.基于生態旅游發展的智慧景區建設研究——以漓江景區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9):15-17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