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
[摘 要] 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其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持。南通作為省內文化大市,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奮斗目標。金融在加大對南通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整體支持力度低,專屬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融資渠道相對單一,文化無形資產交易市場及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等方面。南通市應從政府、銀行、企業、資本市場四個方面建立主導機制,并以法規制度、中介服務、人才支撐為配套機制,構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
[關鍵詞] 南通市;文化產業;金融支持;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124 [文獻標識碼] B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是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內需增長點,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南通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來打造。2013年南通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03.46億元,同比增長42.79%,占同期GDP的比重達到4.04%,居全省第5位,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0.91個百分點,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1]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如何實現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有效對接,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南通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分析
南通市文化產業隨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和文化資源開發步伐的加快,逐步向規模化發展,2010年以來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以上。至2013年末,全市文化產業主要門類有: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文化信息傳輸等優勢產業,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創意設計、新興媒體、動漫游戲、廣告會展等新興產業,共形成了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9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28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組成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群。文化產業單位數達到7995家,比2012年增加3858家,增長93.3%。其中,營業收入過億元的單位數達到149家,比2012年增加87家,貢獻增加值108.5億元,同比增長19.7%。[2]
(一)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
2014年,文化創意產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與相關產業高度融合。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突出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海安523文化產業園突出油畫和臺灣陶藝創意營銷,南通家紡創意文化產業園突出家紡創意設計和研發,清之華園創意設計園突出船舶、數字文化設計服務,星湖101文化廣場突出工業設計,麒麟紅木文化產業園突出紅木文化創意設計,南通廣告文化創意產業園突出廣告創意設計。其中,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受關注的十大園區之一。
(二)網絡媒體發展迅速
南通網是南通第一家新聞資訊門戶網站,日均點擊量50萬次,最高超70萬次,成為“南通網絡外宣第一平臺”。江海明珠網是集新聞、視聽、生活于一體的南通本地綜合性門戶網站,日瀏覽量最高突破150萬次,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品牌評選中,獲全國地方網站最具本土傳播力品牌獎。2013年,南通日報社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清數字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建設的數字化互動式多媒體發布平臺一期工程建成啟用,首批終端共400余臺,總投資1000多萬元,日均點擊互動量7萬多人次。“掌上南通”手機客戶端于2013年上線,是南通地區首個移動應用終端,該項目為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扶持項目,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品牌獎。
(三)廣播影視業穩步拓展
2013年,南通廣播電視臺經營部門調整經營思路,利用傳媒優勢開發衍生產業,新成立南通新人妙會婚慶公司,合作成立南通博客多信息有限公司,拓展產業經營范圍。全年主要經營板塊創收5.4億元,比上年增長25%。[2]2014年,市區連開兩家IMAX影院,全市電影票房收入1.96億元,比上年增長41%,票房收入位列江蘇第五,蘇中蘇北第一;觀眾607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3.1%。此外,南通也成為眾多電影、電視劇的主要拍攝城市,先后共有如《夜雨霏霏》,《浮沉》,《三個未婚媽媽》等2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誕生。
契合國家、省產業政策和南通具體實際,南通市政府于2014年4月頒布了《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提出了力爭到2016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到2018年超過6%,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奮斗目標。《意見》明確提出,設立文化產業專項引導資金,大力引導文化金融合作機制,努力培育文化消費,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推動南通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二、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為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南通市頒布了《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南通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先后出臺了《南通市鼓勵發展文化項目投資貸款貼息和擔保補助辦法》,《南通市文化產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獎勵辦法》,增加財政投入,減免稅收,并多次召開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會,組織做好全市文化產業專題招商活動和展覽展示活動,籌備建立南通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不斷優化金融政策環境。另一方面,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在加大信貸投放的同時,根據各類文化企業的特點積極創新產品、優化機制、完善服務,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除了銀行信貸這種傳統普遍的融資方式,通過發行債券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也成為大型文化企業募集資金的選擇。另外,積極探索股權融資、風投基金等其他融資模式,2014年10月,由南通日報社、南通廣播電視臺、南通國有置業集團共同發起的南通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成立,首期出資6000萬元,主要參與文化企業的股權投資、募集社會資本,以項目合作制的方式開拓文化產業市場。2015年5月1日,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南通)交易中心投入試運營,中心將引進國際知名的投行、基金公司及銀行入駐,逐漸實現文化企業融資渠道的多元化。endprint
金融在加大對南通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整體支持力度低
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貸款力度,貸款余額快速增長,但是文化產業貸款余額占總體貸款的比例仍低于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以文化、體育、娛樂業作為對文化產業的替代,由下表可以看出,近5年,文化、體育、娛樂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平均為0.282%,與文化產業占全市GDP的比重(2010至2013年均值為2.93%)相比,相差甚遠,說明銀行業對文化產業的貸款量明顯偏少,整體支持力度低。
(二)專屬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貸款難,融資貴是當前困擾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的主要問題。文化企業多具有“輕資產”特征,貸款擔保成為制約文化企業融資的重要瓶頸。雖然金融機構也推出了如“應收賬款質押”,“保證擔保”等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但由于國內金融機構對開展無形資產抵押貸款條件嚴苛,知識產權市場建設不完善、無形資產評估服務水平低,諸如版權、商標權、文化品牌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等金融創新產品在實踐中并未實施。另外,當地金融機構在落實相應文化產業支持方案時,沒有結合所在地具體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如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文化悅民”方案,分別針對文化演出業、影視制作、新聞出版、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和動漫動畫等六個重點領域提供支持,并設計出了相應的金融創新產品,但在南通本地并未得到有效運用。
(三)融資渠道相對單一
當前絕大多數文化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然是銀行信貸。資本市場融資也主要局限于債券融資,江蘇文化類上市公司僅3家,分別為上交所上市的江蘇鳳凰傳媒(南京),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視覺中國(常州)和中小板上市的長城影視(張家港),南通文化類上市公司還未實現零的突破。雖然2014年南通首只文化產業基金成立,但規模較小,且主要是由國有資本組建,南通文化產業在吸引商業性風險投資方面仍落后于省內其他城市。另外,由于文化企業所具有的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意愿不強,再加上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外國資本又被阻擋在文化領域外,社會資本進入程度低影響了文化產業金融支持。[3]
(四)文化無形資產交易市場及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
文化企業的不動產、有形資產少,版權、品牌等無形資產相對較多。現階段,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尚未健全,知識產權抵質押制度不完備,專業性的文化保險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缺乏,造成無形資產的評估隨意性較大,無形資產的轉讓、抵押市場混亂。[4]有關評估、咨詢、擔保、質押等配套服務的不健全無法為金融機構的安全運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阻礙了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的創新,從而直接影響了文化企業融資渠道的暢通和融資平臺的構建。
三、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主導機制
1.加大政府支持與引導力度。首先,政府應設立文化產業專項引導資金,根據財力逐年提高財政投入比例,并加快完善財政獎勵補償機制。同時,應進一步突出重點,對文化產業重大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建設一批重點園區和特色基地,提高文化產業集聚度,加大對文化產業龍頭示范企業的獎勵支持力度。其次,稅收優惠方面,政府應根據不同文化企業的不同特點,制定更“精細化”的優惠政策。如在實行“營改增”后,需要大量創造性腦力勞動的文化企業,沒有相應的增值稅可以抵扣,稅負不降反升。另外,擴大稅收優惠的適用范圍和覆蓋環節,使得文化企業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之利。最后,從財政擔保角度,創新金融擔保制度。可由政府出資,牽頭成立專門針對文化產業的信用擔保機構,或者將直接補貼到文化項目上的部分專項資金改成對銀行貸款的擔保資金,同時鼓勵銀行、保險公司與擔保機構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和補償機制,通過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保證。
2.加強商業銀行產品與服務創新。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在資產結構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商業銀行應充分了解該類企業的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如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或收益權融資等,解決文化企業普遍缺少有形抵押物、質押物的問題。[5]在此過程中,南通商業銀行應充分借鑒發達省市的成功經驗,如針對動漫企業等文化創意企業的“著作權或股權質押+專業評估”貸款模式”,針對數字出版、網絡等文化企業的“應收賬款質押+保險”貸款模式,針對文化旅游企業的“收費權質押+保證或抵押”貸款模式”等。另外,從創新服務角度,可為文化企業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貸款申請手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同時,銀行應建立文化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區別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構建不同的信用評價指標,與目標主體開展長期、深度合作。
3.創新文化企業,提升融資競爭性。文化金融創新是雙向的,除了銀行創新產品與服務外,文化企業也需要自我創新。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是順應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興行業,但從現階段發展情況看,部分中小型文化企業發展相對滯后,低層次、同質化現象普遍,很難獲得投資者的親睞。因此,南通要結合本地文化優勢特點,以科技手段進行創新性改造和專業化升級,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對部分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強文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健全的規章制度、科學的內部管理、及時的財務信息披露是提高融資可獲性的重要基礎。此外,文化企業應遵循誠實守信原則,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謀求與金融機構的長期合作。[6]
4.鼓勵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第一,上市融資。南通上市公司中尚無一家文化企業,在進一步明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市場功能定位的同時,培育、鼓勵優質文化企業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上市融資。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與其他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組,資產置換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規模擴張、產業結構升級,早日達到上市條件。第二,債券市場融資。文化產業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等,加快其拓展規模的速度,實現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第三,文化產業基金。2014年,南通首只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成立,今后還可進一步探索文化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如動漫產業發展基金、出版印刷發行產業基金、影視產業發展基金等專項基金,投資于優質、成長性好的文化產業或項目。同時,以政府投資基金帶動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進入發展潛力大的新興文化產業。endprint
(二)配套機制
1.不斷完善各項法規制度。按照2014年市政府頒布的《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的要求,各地區和部門應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如在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方面,對于“放寬準入限制、降低進入門檻”,應制定相應的可具操作性的資本準入法規,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
2.發展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市場。一是建立健全無形資產評估、登記、流轉等中介服務機構,打造專業評估隊伍,提高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水平,培育規范、高效的無形資產流轉市場,為金融機構處置抵押無形資產提供便利。二是搭建文化金融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以政府為主導,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信息共享機制,降低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實現雙方的有效對接。三是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作用。2015年5月,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南通)交易中心投入試運營,是涵蓋我省蘇中、蘇北地區唯一的一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作為連接文化與資本的橋梁,交易所的穩步發展,將成為融文化藝術品交易、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信息咨詢等的專業化市場平臺。
3.加強文化金融人才的引進培養。已有文件對引進高端文化產業人才、文化領軍人才的相關待遇、優惠政策做了規定,但是在探索文化產業金融支持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復合型的文化金融人才。文化人才與金融人才的脫節,使得文化人不了解金融,金融人不了解文化,不利于金融與文化產業的有效結合。[7]因此,要解決人才瓶頸問題,就必須探索系統完善的文化金融人才培養、激勵、引進模式,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撐。首先,可嘗試利用本地高校中的雙學位政策,鼓勵在校大學生兼修文化產業與金融類的課程,培養既懂文化創意,又具備金融知識的綜合性人才。其次,推薦優秀的文化人才和金融人才參加境內外培訓,推動文化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機構、各類基金開展戰略合作。再次,引進文化金融高端人才,特別是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又熟知南通文化產業特點的海外歸國人才,對他們進行文化產業創業投資,給予獎勵、補助等一系列支持措施。
[參 考 文 獻]
[1]http://tjj.nantong.gov.cn/art/2015/1/8/art_43399_1806956.html[EB/OL]
[2]嚴崇明.南通年鑒[M].南通: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30
[3]熊正德,路婷婷,陳軍昌.倍增計劃下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機制創新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55-60
[4]中國人民銀行金華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以金華為例[J].貨幣時論,2012(1):29-33
[5]于孝建,任兆璋.我國文化產業金融創新方式分析[J].上海金融,2011(6):105-108
[6]陸岷峰,張惠.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金融支持系統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26-34
[7]蔡尚偉,鐘勤.對我國發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150-155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