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梁
[摘 要] 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資本包括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中逐漸代替國有企業,表明其內在的機制更有效。有效運行機制包括公開透明、權利分散、公平、效率原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有效內部機制包括產權激勵、有效治理、股權制衡機制。產權激勵是有效治理與股權制衡的前提,股權制衡是有效治理的基礎,有效治理是實現產權激勵與股權制衡的必要條件,因此,以上三種機制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企業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運行機制;有效化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指由公有資本與非公有制資本等多個不同身份的投資主體共同參股組建而成的新型企業形式。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出現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以及股份制企業的涌現而出現的新興的企業組建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當下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國有企業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乃至到20世紀末,由于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一直是政府重點扶持與發展的對象。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國有企業這種全民所有制性質的企業發展形式存在過多的弊病與不合理之處,致使其不能對企業的生存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企業內部機制出現了問題,致使運轉不暢、發展滯后。而混合所有制企業能夠在市場化進程中逐漸代替國有企業,表明其內在的機制具有某種國有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更加有效。本文將從有效機制的一般原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內部有效機制以及內部各機制的相互關系等三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有效運行機制的一般原則
(一)效率原則
效率作為有效運行機制的最重要原則,決定著企業在日常經濟生產生活中是否符合經濟的發展基本趨勢,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只有有效率的企業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企業運行是否有效率,集中體現在產權是否明晰上。
(二)公平原則
公平是實現有效運行的基礎,是效率原則的保障。只有企業內部各要素在同等的環境中相互競爭與制約,企業員工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存在對等與相互尊重的關系,才能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高效率。
(三)公開透明原則
公開透明原則是指在特定情形下的開放程度,或者利益相關者能夠獲得的多少知識和信息,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信息對稱原則。有效的信息透明制度是對企業經營進行市場監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資人具有行使表決權能力的關鍵,也是影響企業行為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在當前體制約束條件下,建立有效的、市場化的、公開透明的監督、評估機制能夠促使管理層和員工在工作中盡心盡職,有助于在尊重員工利益的基礎上使企業得到長遠發展。
(四)權利分散原則
權力分散原則是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公開透明的基礎,也是實現公正公平的必要前提。過于集中的權利會由于私利欲望的膨脹從而導致信息與資源的流通不暢,加劇了管理的專斷與利益的不均,決策的質量與效率也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權利弱勢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會被逐漸磨滅,工作熱情消失,勞動效率下降,從而使企業的發展失去基礎。
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有效內部機制
(一)產權激勵機制
產權激勵就是通過產權合約的形式將企業所有權賣給員工,是長期激勵的一種有效形式。在人力資本的投資、使用等過程中,首先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給行為當事人物質、精神的刺激,使其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本價值,實現利益最大化。其中產權激勵又細化為所有權、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激勵。
國有獨資企業,即全民所有制企業,長期作為國家社會職能的承擔者與調控經濟的主導者而得到國家過多的重視與資助,企業內部管理者與普通員工受到和政府官員同等的待遇,獲得穩定的工資收入,但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資料并不歸企業員工所有,同樣企業效益的高低與企業員工的利益無關。即使上層制度設計者制訂了一系列鼓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比如懲罰與獎勵并存的激勵設計與安排監督者進行監督管理等,但是由于監管成本的增加與監管者易受尋租行為影響,主觀安排的上層制度設計并不能很好的解決企業效率低下問題。因此國企的產權激勵機制長期處于低效甚至是無效狀態,長期虧損也成為了家常便飯,2014年入圍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中虧損數量占比高達32%,企業生存必須靠政府的長期大量的補貼。由此看來,國有獨資企業的內部機制存在嚴重問題,急需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產權激勵機制有著國有企業所不具備的優點:一是產權主體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把資本劃分為若干等額股份,由多種不同主體共同出資認購組成,其中包括國內企業法人、國外企業法人、個人投資主體以及國家等,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企業經濟性質的多元化。這樣有利于企業保留原國有資本所享有的國家優惠政策,又有助于吸收民間投資主體帶來的大量資本投資和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實現混合所有制企業公私融合,取長補短,利益共享,風險共享。二是產權的分散化。國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前,產權集中在國家手中,企業管理者及企業員工不享有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改革之后,企業資本所劃分的等額股份不僅可以由外界投資購買而享有所有權,而且可以由企業內部人員購買而持股,企業員工的所得利益因此與企業的經營成效掛鉤,從而實現了產權的激勵效應。三是分配制度實行按資分配、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既有純粹的資本聯合,也有資本與勞動的聯合。這種所有制的結合態勢決定企業內部的分配,純粹的資本聯合必須實行按資分配,資本和勞動的聯合就必須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這種分配制度,既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又有利于調動公眾投入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endprint
(二)有效治理機制
實現現代企業制度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對國企改革要求的重點,而現代企業制度的實現要求又是以有效的科學管理為基礎的,因此有效治理機制的建立成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往往難以真正分開,董事長同時兼任總經理,與此相聯系的所有權、監督權、收益權、懲罰權都顯得缺乏剛性約束。國企內部行使所有權的代表和行使管理權的代表本質上是由人民群眾推選出來的,代表人民或國家運營國有企業,實現服務保障和保值增值,但實際上大多數國企領導并沒有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倚仗國家對國企的扶植與包庇,利用自己的權力大肆斂財、貪污腐敗,辜負了人民和國家的信任。考核監督也往往由于尋租行為而流于形式,領導問責制也變相為部門崗位調換。
企業要做到有效治理以及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必須要解決好內部權力與制衡的關系。如果所有權集中在某一個主體身上,在權力與制衡關系上是很難達到平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于所有權的分散化,即企業的股權分散到多個持股人手中而不再由單個主體所享有,要求企業的管理與運行不再聽命于一個人,而是必須由所有的權利主體集中商量,從而實現權力的分散以及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相分離,進而優化了企業治理結構。為了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決策,必然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再選聘具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經理人員來實行具體的經營管理職能。為了保證股東大會的決策得到徹底的貫徹執行,又需要建立監事會,監督董事會和經理會的工作。這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的四權分立制度,使公司形成責任明確、權利清晰、互相監督和互相制約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實現管理科學化,更好的構建權力與制衡間的平衡關系。
(三)股權制衡機制
股權制衡機制即企業由于所有權的分散,使得企業不再由唯一的資產擁有者控制,而是受多個企業股權持有者共同支配,管理權與話語權共同享有從而達到權利制衡的一種機制。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角度來分析,即國有企業通過變賣國有資產或向民間出售股票等方式減持國有股份與國有資產,使得企業達到一種國有與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共同擁有、資產共同支配、權利相互制約的一種狀態。其中按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分為國有資本絕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資本相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國有資本參股混合所有制企業。無論是國有資本控股還是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股東與民營股東進行適度控制權爭奪,可以使中小股東獲得更多的財務收益及決策話語權,促使企業的決策質量有所提升,改善公司的績效,這是符合效率原則的市場化行為。
但是國有資本的股權結構差異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國有絕對控股企業由于中小民營股很難與國有股抗衡,容易造成國有股侵占民營股的現象,所以對股權制衡的影響效果不大,效率問題也無法解決。若民營股處于控股地位,國有股只是參股,雖然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但起不到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國有股沒有話語權還容易造成國有資本的流失,造成混合所有制成為了一個擺設的尷尬局面。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有效果的路徑還是國有資本相對控股,民營股可以制衡國有股的結構。但由于不同企業的社會經濟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具體的改革路徑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機制的相互關系
產權激勵是有效治理與股權制衡的前提。企業所有生產管理活動的基礎必須是在有效的前提之下進行的,企業對人力資本的產權激勵有效地改善了效率低下問題,同時也使得企業產權分散到不同經濟主體手中,產權的分散是一切有效管理與制約的前提。
股權制衡是有效治理的基礎。企業管理權是以股權為基礎的,股權只有達到制衡的效果時,企業的管理權才不會集中到個人手中,經理層與監事會才不會受董事會的操控,從而管理層更具有主動性,可以更有效率地為企業服務。
有效治理是實現產權激勵與股權制衡的必要條件。只有管理達到高效,上層的機制設計才能夠完善激勵機制和制衡機制,決策的有效性是企業一切機制實現其效果的必要條件。
總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有效運行必須靠以上三種機制的相互制約與相互促進為條件,每一種機制都必不可少。如果其中一種機制出現問題,則企業整個系統必將出現問題,造成低效或無效運行的現象。
[參 考 文 獻]
[1]張漢飛.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機制建設[J].企業文明,2015(4):37-38
[2]萬華煒.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制度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6):21-26
[3]顧鈺民.所有權分散于經營權集中——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特征和效率分析[J].經濟縱橫.2006(2):45-48
[4]郝云宏,汪茜.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制衡機制研究——基于“鄂武商控制權之爭”的案例解析[J].2015(3):148-160
[5]譚麟.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結構設計[J].人民論壇,2015(14):96-98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