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改平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滬教版五年級(上)教材第五單元導語中這樣寫道:“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定要求無疑。無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達無疑。”因此,“質疑-釋疑”應成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方法,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質疑素養。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維護并啟發學生的質疑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導并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質疑意識的啟發,是質疑素養形成的首要條件
在筆者的教學中,經常嘗試著鼓勵、啟發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善于釋疑。
一是建立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主動提問會被別的同學認為是愛出風頭。因此,即便有個別學生有提問的意向,也會擔心被同學嘲笑挖苦而保持緘默,抑或擔心因問題不恰當而不敢說出來,抑或擔心遭遇被教師點評的各種尷尬而低調到底。可見,融洽的課堂氛圍、正確的班級輿論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是激發學生質疑的沃土。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示范、班會主題教育活動等多管齊下,為班級課堂氛圍樹立積極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學生明白:能夠提出問題、說出疑惑,說明自己動腦思考了,這是學習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如果連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說明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那是不正常的現象。
二是倡導多元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勇于質疑。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問題來鼓勵學生突破禁錮,通過小組伙伴互助合作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破除“權威意識”,甚至可以通過師生齊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說出心中的想法和學習中的疑惑,或與學生一起解決疑惑,激發學生“質疑權威”的信心。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改變學生安于現狀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突破思維惰性和定勢的局限,進而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觀察、思維、想象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大膽的、有理有據的質疑,并勇敢地進行探索活動。
二、質疑能力的培養,是質疑素養形成的核心技能
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素質,在強化質疑意識的基礎上,更多地要加強質疑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智力,教師就得教會他們如何質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課堂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筆者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幾種常見的課文質疑方法,以逐步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效率。
一是應引導學生從課文標題處質疑。教師需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標題質疑,以提升寫作技巧。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預習課文總是迫不及待地把課文讀一遍。而真正有效提升語文學習的方式,應該是在看到標題時。此時,學生先要思考,假如讓自己寫此文會怎么寫呢?這樣才便于學生找到自己與優秀作品的差距,從而借鑒并吸納優秀的寫作方法。還有,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在研讀課文時,可以從標題入手,讓學生圍繞標題來提問題,直擊文章核心,尋找到文章的主要線索。
以老舍先生的《母雞》為例。雖題目為《母雞》,但其內容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動物類文章有一些質的差異,那就是文章根本沒有寫到我們預想的母雞的樣子。由此,教師提示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這樣描寫母雞呢?經過師生共同探討可以釋疑:能抓住與眾不同或者獨一無二的“特性”來描寫,才是精彩文章的關鍵所在。
二是要鼓勵學生在課文矛盾處質疑。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大部分小學生對于課本和課文內容還存在一些“盲目崇拜”。其實,教材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之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要讓學生從這些地方找問題、提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亮出“矛盾”。這樣,學生才會信心十足地大膽質疑,然后圍繞“疑”來組織探究,構建起“在矛盾處質疑,在探究中釋疑”的學習模式。
同樣以《母雞》為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夠將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找出來。教師通過板書的形式將其“亮”在眼前,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質疑:作者的態度是矛盾的,為什么在同一篇課文中又是討厭又是不敢討厭?這樣的矛盾質疑恰巧抓住了課文的關鍵所在。這也成為解讀文本的切入點和研讀課文的落腳點。
三是應引導學生在語言細節處質疑。教師應該設置“語言陷阱”,讓學生關注“詞語”。這樣,學生會敏于感受課文語言,感受名家的精彩語言,并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感情。如《母雞》中一系列詞語的出現:如泣如訴、顫顫巍巍……教師可以將其分類羅列,然后通過詞語解釋的環節,來引導學生提出質疑:為何以形容人、形容動作的詞語來描寫叫聲呢?通過這一輪“質疑-釋疑”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這位語言大師的用詞特技產生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見識了一種全新的遣詞方法,對于提升學生寫作水平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對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積累詞語都有極大的幫助和啟發。
此外,抓中心句質疑、抓過渡句質疑、對特有的修辭手法提出疑問等,都是比較常用并且可行的質疑思路。
三、激發學生釋疑能力,是培養質疑素養的根本目的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有了疑問,一定會進一步思考問題;通過釋疑,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更要充分把握契機,提供方法和思路指導,引導學生自主釋疑,由此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誘發其創造性思維。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小組頭腦風暴的形式集聚智慧,給予學生“支架”引導和條件暗示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主動釋疑中得到成功的體驗,開拓潛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
人們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熟悉教材,而且要善于組織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都有必要根據相關內容鼓勵并引導學生質疑,在一環又一環的“質疑-釋疑”中,層層深入地解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進步其實就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強化質疑的意識,掌握質疑的方法,增強釋疑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不斷解疑。學生學會質疑、善于釋疑既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也是一種能力(質疑素養)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素養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實踐和探索。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