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41-02
目前,培養創新人才的陣地是學校,學校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是首要任務。生物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二十多年是深有感觸的,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學中的點滴感受。
一、掌握方法,促進自學效果
自學的主要形式是閱讀。閱讀有預習閱讀、課中閱讀、復習閱讀和課外閱讀等形式,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閱讀,教師都必須在方法上給予正確指導,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學效果。
預習閱讀是學生在教師未授課前,先閱讀相關課文。為了提高預習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可先擬好預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指定的課文,并要求閱讀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難。提綱要力求啟發性、懸念性,以激發學生積極地獨立探求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課中閱讀是教師隨教學進程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的相關段落。為了使學生對所閱讀的重點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應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指導學生在閱讀容易混淆的概念時,要運用對比法加以區分,找出異同點,從而掌握概念的實質。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等。
復習閱讀是在教師授完一個單元或全部課程后,要求學生進行系統的閱讀。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強化記憶,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法,對不同章節出現的同類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組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課外閱讀通常是學生在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實踐中,為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去查閱課外參考書。課外閱讀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能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于生物學課外讀物種類很多,為了遵循可讀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原則,教師可幫助學生選好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做到:1.抓住重點;2.棄粗存精;3.做好記錄。
二、養成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無數事實證明,大凡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掌握了較好的自學方法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以下幾種自學習慣:
(1)養成不先預習不聽課、不先復習不做作業的自學習慣。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個大概了解,哪些難懂的地方需要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心中有數,這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
(2)養成勤查工具書的自學習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許多生物學理論、學說和定律,生物學現象,動植物和微生物名稱、名詞,生物學著作和生物學家等知識,由于在教材中沒有做詳細的注解,學生在自學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疑惑不解的名詞術語,那么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查閱工具書。生物學工具書有《辭海》《詞典》《百科全書》和《教學參考書》等。堅持使用工具書不僅能豐富生物學知識,還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養成愛思考、愛質疑的自學習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啟發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疑點,敢于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邊閱讀邊思考也有利于知識的遷移。
(4)養成博覽群書的自學習慣。學生單從課本中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通過摘錄、剪貼建立自己的“生物學資料庫”。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激發興趣,形成自學習慣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只有學生對此方法感興趣,他們的熱情才會被點燃,學習的欲望才會強,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了興趣,才能有要學習的欲望,那樣才會事半功倍,取得高效的學習效果。在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也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使學生樂于自學。
(1)利用好奇心,設置矛盾,促使學生參與。這里所說的“矛盾”是指根據學生原有經驗與當前面對的現實形成的矛盾。在生活實踐中學生往往有些想當然的做法和想法,教師如能抓住點巧妙設置教學“矛盾”,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來。
(2)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最熟悉的才最親切、最具體,同時也最記憶深刻。在(下轉第55頁)(上接第41頁)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運用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件,把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體事例相聯系,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精辟,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當作教學目標狠抓落實,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讓學生掌握自學這把金鑰匙,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