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蘭珍+范麗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69-02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給學生創設一個動態的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過程,摸清作者寫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要講的主要內容,初步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感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知識生成過程中學生所得到的不是關于課文抽象的結論,而是對課文總體的印象。
一、抓題目,整體把握課文
題目就像課文的眼睛,課文通過題目傳神韻,揭示全文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抓住題目也就是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實效性。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題目質疑,梳理問題的順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文本,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學習《楊子榮借題發揮》一課時,我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①楊子榮為什么借題發揮?②他是怎么借題發揮?③借題發揮的結果如何?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看能否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圍繞問題與課文、與同伴進行對話。學生通過熟讀深思、生生之間的對話,對文章的脈絡、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到了心中有數。
二、抓關鍵詞句,整體感知課文
一篇文章一般都有揭示作者行文思路、蘊含表達思想感情的關鍵句,其表現形式一是課文題目中的關鍵詞語。二是課文的起始句、過渡句、總結句。三是課文高潮部分的好詞好句。四是始終貫穿全文主題線索的語句。關鍵語句往往用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揭示課文中心思想。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那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絕非難事。例如講授《錫林郭勒大草原》時,在學生熟讀課文,分別概括出四個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很快就找到“草原不僅是個美麗的地方,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這個句子。“這句話在文中自成一段,它的上半句‘草原是個美麗的地方總結了上文的主要內容,它的下半句‘是個歡騰的世界概括了下文的主要內容。它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把這樣的段落叫過渡段。”這樣既理出了全文的脈絡,又教給了學生抓過渡段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三、抓重點語句,整體感悟課文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后,引領學生閱讀“部分”,這樣整體感悟才會更深刻。如在學習《錫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自然段“草原的廣闊、美麗”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作者抓住了草原的哪些景物來寫的?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草原的美麗。“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我們帶進那廣闊而美麗的大草原,欣賞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學生帶著問題一邊讀,一邊思考。隨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多重對話中感悟草原的廣闊與美麗。最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入情入境地朗讀中進一步感悟草原的美麗、神奇。最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一個美麗、歡騰的世界。”說話。這樣使學生既從整體出發感知了課文內容,又教給了他們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抓住描寫草原美麗和歡騰的段落,引導學生與文本、同伴進行有效對話,達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培養良好語感的目的。最后通過改變課文的結構,復述課文,再次回歸整體,使感悟更深刻、更完整。通過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真正實現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這些都是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把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引向深入的標志。
四、圖文結合,整體感知課文
課文插圖為教學提供了直觀、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素材,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課文插圖的利用,可以快速地把握課文的整體。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s版《江雪》這首詩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看圖,然后創設問題情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插圖,想一想“什么時間,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學生很快地組織了語言:“在一個下雪的冬天,一個老翁坐在江面的小船上釣魚”。但對于老翁“披蓑”“戴笠”這些細節學生沒注意到,這也恰恰是學生需要理解的新詞。于是我又要求學生默讀古詩,畫出與這個意思對照的詩句。然后引導學生一邊有感情讀詩句,一邊再認真看插圖,對不能理解的詞查字典解決。學生通過剛才的活動理解了“蓑”“笠”這兩個詞的意思。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誰能把剛才的那個句子說得再具體點?”在眾多舉起的小手中我提問了一個平時不愛回答問題的男孩子,他爽快地說:“在一個飄雪的冬天,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獨自坐在江面的小船上釣魚”。確實利用圖文對照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創設自讀自悟的機會,使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方法。通過創設多重情景,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進行生生對話,深入地閱讀理解關注課文情感表達的方法,感悟課文思想感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