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貸315
P2P網貸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5’Q2)
文/網貸315
在央行《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后第一個統計季度,我國P2P行業在總成交量、網貸用戶等方面保持環增;在融資金額、平均利率等方面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問題平臺統計中暴增。表明政策調整與微觀經營中的平臺業者微調中保持了既有增速。

本季P 2 P網貸總成交量高達2053.99億元,同比增長346%。在綜合利率方面,P2P行業綜合利率持續下滑。說明P2P行業在經過前期高收益培育市場之后,綜合利率也開始向合理水平趨近,而P2P投資者的收益預期也趨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更看重投資的合理回報。
在P2P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資本市場對P2P行業繼續保持高度青睞。據不完全統計,本季度,P2P平臺融資總額約為40億元人民幣,環比有所下降,但融資平臺數量卻有所上升。然而高速增長的同時問題平臺頻現,數據顯示,單季P2P問題平臺達239家,是去年同期的8倍,與上季度相比增加了58家。
此背景下,監管層對P2P行業的監管步伐明顯加快。目前P2P平臺同質化競爭嚴重,7月18日央行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將P2P平臺定位于信息中介性質,加之平臺模式固有的“雙邊效應”,行業大洗牌在所難免。未來傳統金融機構會大舉進入P2P行業,P2P平臺為提升競爭力需要在細分市場和征信方向實現拓展。

表1 2015年第2季度P2P行業融資情況
本季度,P2P平臺融資金額依舊保持在較高水平,這表明行業依然處于資本驅動階段(如表1所示)。據不完全統計,本季P2P行業累計獲得融資相比于1季度的55億元融資額有所減少。這主要源于1季度陸金所融資金額高達30億元人民幣,提升了單季整體融資額。從融資平臺數量來看,2季度融資平臺數量達到了22家,相比1季度增加了4家。不過,2季度的融資多處在A輪,表明資本對平臺的后續投資繼續保持謹慎態度,也意味著P2P平臺估值存在泡沫。
本季P2P行業總成交量達2053.99億元,同比增長346%,環比增長49%,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如圖1所示)。按省份劃分來看,與1季度相同,位列第2季度全國P2P網貸總成交量前三名的依然是廣東省、北京市和上海市,成交量分別達685.65億元、489.82億元和229.35億元。三省市P2P網貸平臺總成交額合計達1404.82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8%。

圖1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成交量及環比增長率

圖2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綜合利率統計
網貸315認為,本季P2P行業成交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首先,在金融壓抑的大環境下,P2P產品既為投資者提供了較高的收益,又為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借貸渠道,因而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這是國內P2P行業得以保持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其次,P2P行業已被納入監管,正在走向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從而使得P2P行業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可,進而促進了P2P行業的發展。第三,P2P行業的火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風險資本、產業資本繼續加碼對P2P行業的布局力度。在資本的支持之下,P2P平臺競爭策略更為激進,促進了P2P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
本季P2P行業綜合利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平均利率降至為14.77%,同比下降了4.31個百分點(如圖2所示)。
網貸315認為,P2P行業綜合利率的下降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高收益通常對應著高風險,P2P行業要規范化發展,有必要減少高風險借款項目,吸引更多優質借款項目的進入。而優質借款項目所能承受的借款利率便不會太高,當大量優質借款項目進入P2P時,行業綜合利率下降便順理成章。其次,相比于投資端的獲取,P2P平臺借款端開發能力通常相對較弱。當市場上P2P平臺大量增加后,借款人更愿意選擇借款成本更低的P2P平臺。在市場的選擇之下,P2P平臺的綜合利率便隨之下降。最后,P2P投資者也逐漸成熟和理智,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投資者的行為也促使了P2P行業綜合利率的降低。
本季P2P行業平均借款期限為6.46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3%。與1季度的7.18個月相比,下降11.1%(如圖3所示)。
網貸315認為,P2P行業平均借款期限同比保持增長,一方面得益于投資者對P2P投資的日益信任,愿意投資借款期限長的產品;另一方面則是P2P行業綜合利率的下降吸引了更多借款期限更長的優質資產逐步進入P2P領域。
本季P2P行業投資總人數為388.49萬人,借款總人數約89.44萬人,較1季度分別增長了48%和56%(如圖4、5所示)。

圖3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平均借款期限及環比增長率

圖4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平臺投資人數及環比增長率

圖5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平臺借款人數及環比增長率

圖6 2015年1月-6月全國P2P問題平臺及環比增長率

圖7 2015年第2季度各省份問題平臺統計
本季行業內的問題平臺數量同樣呈現暴增趨勢,其中,4月份問題平臺52家、5月份問題平臺62家、6月份問題平臺125家。從地域分布看,山東省新增問題平臺最多,達70家,占第2季度問題平臺總量的29.3%;緊隨其后的是廣東省;浙江省位列第三(如圖6、7所示)。
問題平臺的暴增反映了P2P行業風險開始集中釋放,尤其是在政府將P2P行業正式納入監管的背景下,P2P行業風險釋放的速度還將會進一步加劇,大量不合規平臺的風險亦將會集中爆發。
P2P行業的持續火熱不僅引來了各路資本的強勢注資,也吸引了眾多銀行、上市公司以及實力強大的國有資本投身于P2P行業(如圖8、9所示)。與1季度相比,除銀行系平臺外,其余系別平臺數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上市公司系平臺數量漲幅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本季P2P行業在銀行、上市公司等機構的入局之后,又迎來了券商的積極“加盟”。
有風投、銀行、上市公司等背景的P2P平臺憑借強大的背景實力或資金實力,風控能力相對較好,發展相對更加規范,隨著政府對P2P行業監管額強化,這類P2P平臺所占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提升。

圖8 2015年第2季度不同背景P2P平臺交易規模

圖9 2015年第2季度不同背景P2P平臺數量
7月18日,由央行牽頭制定的《意見》正式發布,P2P網貸由此告別了監管空白的發展狀態,逐步走上正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網貸315提出以下建議:
1、在政府監管層面,央行等部門監管細則應盡快確認,以對市場加大約束。目前,針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以及細則仍不完善,如果沒有法律支撐,單純依靠行政監管,恐怕行業亂象得不到有效治理。其次,是信息披露的標準。監管層為實現有效監管及投資者為保障投資安全,必須要求P2P平臺實現充分的信息披露。但目前業內信息披露標準仍沒有統一,尤其是逾期、壞賬等關鍵指標的界定標準和計算方式。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也將遭到質疑。
2、對于P2P投資者而言,一方面要理性投資、注意防范風險,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隨著《意見》的下發以及后續細則的陸續出臺,行業內問題平臺預計會大量爆發,投資者一定要提高分辨能力和安全意識。此外,目前國內尚未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互聯網金融公司對用戶大數據的攫取還處于叢林法則階段,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了進行信用評估,忽視個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隱私保護,加大了行業的道德風險。所以,加強保護投資者利益相關法律規定亟待完善。
3、對于P2P平臺自身而言,加大開放協作力度,彰顯更大社會責任。在監管政策出臺的同時,首先要梳理內部流程,調整平臺運營模式,轉型提速。其次,調節成本構成,更多的線上和技術的投入是發展方向,與消費金融和產業金融相結合。第三,《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從業機構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符合條件的相關從業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并“允許有條件的從業機構依法申請征信業務許可”,意味著征信展業將是P2P平臺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