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英,朱美玲,朱藝成,葛風華,陳長林,黃少鵬,廖 鋒,齊曉明,劉惠靈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深圳 518133)
天灸療法配合護理指導對過敏性鼻炎療效的臨床研究
朱蘭英,朱美玲,朱藝成,葛風華,陳長林,黃少鵬,廖 鋒,齊曉明,劉惠靈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深圳 518133)
過敏性鼻炎;天灸;治療;護理
過敏性鼻炎,是機體對某些變應原敏感性增高而發生在鼻腔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又稱變應性鼻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為常年性發作,具有鼻癢、打噴嚏(連續3個以上)、流涕、鼻塞四大癥狀,且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空氣污染等,該病的發病率呈日趨上升之勢,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影響了其工作和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主要以西藥為主,療效欠佳,在控制復發方面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臨床治療的一道難題。我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于2012年—2015年對18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天灸治療,同時加強治療期間的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于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社區健康中心行連續治療的過敏性鼻炎患者360例,均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建立檔案并經耳鼻喉科確診為過敏性鼻炎,符合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2],均無鼻息肉。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臨床觀察,服從醫護人員的安排,并配合治療、護理和隨訪。排除嚴重心臟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高熱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孕婦、2歲以下嬰幼兒、皮膚潰瘍或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疾患者、對天灸藥物或對天灸膠布過敏者、不能配合治療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0例。觀察組:男82例,女98例,年齡6~62歲,平均年齡(30.68±12.75)歲;病程2~22年,平均(7.20±5.06)年。對照組:男86例,女94例,年齡5~60歲,平均年齡(30.62±12.52)歲,病程1~22年,平均(7.20 ±5.09)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予口服抗組織胺藥,如撲爾敏、鹽酸西替利嗪等,全身或局部用藥采用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曲安奈德鼻噴霧劑等。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于三伏天和三九天采用天灸療法治療,并給予相應的護理。
1.2.1 藥物制備 取白芥子40%、細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細末后過80目篩子,混合備用。新鮮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8℃低溫下,用時倒出(姜汁低溫保存下不超過48 h,常溫不超過2 h)。
1.2.2 治療時間 三伏天灸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 d,初伏前10 d及末伏后10 d各加強1次。三九天灸為每年的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 d,一九前10 d及三九后10 d各加強1次。敷貼時間:成人1~3 h,兒童30 min~1 h,藥物敷貼時間可視患者情況而定。藥物敷貼后,多數患者有灼熱感,少數患者感覺強,有燒灼、瘙癢感,甚則起水皰,若難以忍受囑患者及時取下藥物,反應不明顯的患者可稍延長敷貼時間,但以不燒傷皮膚為宜。對暴露在外及皮膚嬌嫩處的穴位,應盡量減少敷貼時間,減少皮膚損傷。小兒皮膚嬌嫩、臟腑嬌弱,敷貼時間宜稍短,以局部有灼熱感為度,即可撤去敷藥。每年敷貼10次,連續3年為1個療程。
1.2.3 取穴 初伏取穴:肺俞(雙側)、胃俞(雙側)、志室(雙側)、膻中;中伏取伏:脾俞(雙側)、風門(雙側)、膏肓(雙側)、天突;末伏取穴:腎俞(雙側)、定喘(雙側)、心俞(雙側)、中脘。一九取穴同初伏,二九取伏同中伏,三九取穴同末伏。三伏及三九加強敷貼可任選取1組穴位。
1.2.4 操作方法 將藥末、姜汁按照1∶1比例調和成直徑1 cm、厚度0.3 cm的圓形藥餅,藥餅質地干濕適中,并準備3 cm2膠布備用。囑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穴位,按摩穴位數秒鐘,患者有酸、麻、脹感覺時,用筆做記號,穴位用75%酒精消毒后,將藥餅對準穴位并以備好的膠布固定。敷貼藥物應現配現用,不宜久置,以免藥物發生變質失效。取穴貼藥時應避開肋骨及傷口瘢痕處,取上下肋骨邊緣肋間隙,使藥物易于吸收,提高療效。
1.2.5 護理指導 兩組患者均給予一般疾病護理、飲食指導及情態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及皮膚護理。
1.2.5.1 健康教育 對天灸組過敏性鼻炎患者及家屬采用講座、護患交談、電話隨訪、發放天灸療法知識手冊、放錄像片、辦宣傳欄、咨詢等各種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交代清楚敷貼所需時間及撤去藥物的時機,以免影響藥效或導致藥物燒傷皮膚等。敷貼時間要恰到好處,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起皰痛苦。敷貼最佳時間為去藥后局部潮紅,有熱痛感,幾天后脫一層薄屑或有細小水皰,此則既達到治療目的,又無起大皰的痛苦[3]。指導患者避開過敏原,如家庭寵物及各種化學物質、花粉、塵螨、霉菌等,以避免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1.2.5.2 皮膚護理 敷貼前清潔皮膚,擦干汗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無破損。如穴位處皮膚起泡,對機體的免疫激活會更強,效果會更好。水泡出現后,用消毒針刺破其底部,讓其流盡黃水,或用消毒干棉球擠出積液,然后用0.5%碘伏消毒,涂金霉素眼膏或濕潤燒傷膏,敷上無菌紗布,避免碰水。
1.2.5.3 飲食護理 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忌食海鮮、蝦、牛肉、鴨、鵝以及煎炸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建議患者可于冬季食用當歸、生姜燉羊肉等[4]。
1.2.5.4 情志護理 因過敏性鼻炎癥狀反復發作,患者飽受疾病的折磨,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心理[5]。應耐心向患者和家屬解釋過敏性鼻炎的相關知識及目前西醫治療本病的情況、天灸療法治療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爭取患者的合作和信任,從而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3年的癥狀改善療效。療效評定標準按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中癥狀和體征分級評價[2]。再根據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計分,得出改善率。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改善率≥66%為顯著改善,65%~26%為有效改善,≤25%為改善不明顯[2]。有效改善數+顯著改善數=總改善有效數。②3年療程結束后,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評估過敏性鼻炎復發情況。兩組患者均在1個療程結束后和半年后隨訪時,進行相關指標測評。量表測評均由經過系統培訓的醫師完成,且所有患者為同一醫師評定,該評定醫師不參與治療過程。
1.4 盲法設計及實施 本研究在實施天灸療法操作過程中對醫護人員和患者不使用盲法,但是對數據統計與結局評估者設盲,實行評定者、操作者、統計者三者分離。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由專人整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療效及復發情況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2.2 治療后6個月內兩組患者過敏性鼻炎發作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后6個月內兩組患者過敏性鼻性發作次數比較
3.1 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理 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理屬于Ⅰ型變態反應,這一過敏反應的發生與鼻黏膜血管微循環、神經調節、機體免疫機能、過敏原的刺激、個體差異、遺傳體質等因素有關[6]。中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屬“鼻鼽”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多關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肺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襲于肺竅致肺宣降失司,肺竅閉塞;或風熱犯肺,致肺失宣降、風熱郁肺、鼻竅不利,津液水濕停聚鼻竅;或素嗜肥甘損傷脾氣或平素脾氣虛弱,運化失司,無以充養肺氣,肺失宣降,津液停聚鼻竅;或久病體衰腎氣受損,腎虛攝納無權,肺失溫養,陽氣易于耗散,寒水上犯,上越鼻竅,皆可發為鼻鼽。
3.2 天灸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機理 天灸療法,又名“穴位敷帖、敷帖療法、發泡療法”,是祖國醫學中的一種獨特的外治療法,通過運用對皮膚有刺激的藥物敷貼于穴位,使局部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作用原理:天灸療法的治療作用是刺激作用,對穴位的刺激作用表現為疏通經絡、調理全身經脈氣血運行。對皮膚的刺激作用表現為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天灸療法使皮膚潮紅或發泡后,藥物的有效成分經皮膚表面的角質層、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滲透吸收進血液、淋巴液、內分泌液中,而發揮一定的藥理作用。藥物中的白芥子主要成分為芥子苷,外敷后局部皮膚充血、發泡,且白芥子辛散溫通而利氣。細辛性辛溫,歸肺經,能祛風散寒,宣通鼻竅,有抗炎、抗組織胺、抗變態反應作用。疏風解表,溫肺散寒;甘遂能逐痰利水、消腫,減輕鼻黏膜水腫;延胡活血、散瘀、理氣;鮮姜汁溫散行氣,促進穴位藥物吸收,且藥物在穴位保留一定時間,發揮了對穴位的有效刺激。實驗證明天灸療法能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減少血中嗜酸性細胞,降低免疫球蛋白和補體C3的含量,明顯抑制機體的過敏狀態。天灸療法分為三伏天灸療法和三九天灸療法。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在時間治療學上庚日屬金,與肺相配,為溫煦陽氣驅散內伏寒邪最好節氣日期。此時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人體皮膚腠理完全開泄,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敷貼,所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對相應的臟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和預防疾病在冬天發作次數,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三九天氣候寒冷,人體遇寒則腠理不固密,衛外機能不健全,呼吸道疾病容易復發。選擇此時進行天灸治療,可以祛除寒邪、扶助正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可作為彌補機體在夏季與環境抗衡和抵御病邪時所損耗的物質和能量,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續和補充,鞏固三伏天天灸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天灸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年后發作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
三伏天灸療法配合三九天灸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同時配合做好護理工作,其比單純藥物治療改善效果好,發作率降低,且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天灸治療史對天灸療法的療效影響不大。該方法還具有廉價方便,無不良反應等特點,對過敏性鼻炎患者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李明亮,張少杰,陳俊琦,等.三九天灸對過敏性鼻炎癥狀干預作用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5):102-104.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3]邵君,劉璇,錢漪潔.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的護理與指導[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9):1-830.
[4]何偉僑.脫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70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現代護理,2005,11(10):796-797.
[5]劉新英,天灸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及相應護理[J].當代醫學,2011,17(23):152-153.
[6]臧江紅,王麗華,郭裕.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醫學報,2012,27(2):245-246.
R473.5
B
1009 8399(2015)05 0050 03
2015 04 07
朱蘭英(1974 ),女,副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中醫護理。
2013年深圳市醫療衛生類科研項目(編號:201303154);2013年寶安區科技計劃社會公益(醫療衛生類)項目(編號:20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