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華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決定學習有效性的程度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情緒。那么,語文教學應該如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情緒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文教學要富有情趣。因為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會成為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那么,如何使語文教學富有情趣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
一、教師上課要進入角色,投入情感,引發共鳴
嚴濟慈先生在談及教師上課的藝術時強調指出:“上課要像演戲一樣,進入角色。”教師上課時應全身心地投入課堂,進入角色,把自己的整個心靈都融入教科書,融入課堂中。通過自己的激情,引發學生感情共鳴,使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比如,我在教學《小巷深處》一課時,一開始我感情飽滿地投入范讀中,當讀到:“老遠,我便看見了,看見了她——我的母親……”時,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哽咽了,再抬頭看學生時,有些孩子也悄悄抹眼淚。讀完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母愛,我又給他們講述了我自己平時對女兒的點點滴滴。然后,我又讓學生講述自己父母愛自己的細節,這時孩子們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有孩子講到動情處竟出聲哭泣。我想這節課的情感體驗,學生會永久難忘的。
二、挖掘語文文化魅力,使學生對語文本身產生興趣
中華民族的語文文化更是一條源遠流長、亙古不息的長河,孕育了浩瀚悠遠的華夏經典,涌現出諸多的文化巨匠:從兩千多年前的智者孔子、孟子,到高唱盛唐之音的李白、杜甫,到現當代的文學大師魯迅、巴金……她不但孕育著過去與現代人的精神生命,而且對人類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的、恒常的價值意義。為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學科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傾向,基于特定的漢語文化情境來設計我們的語文教學,充分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傳統,走進經典,體驗沉浸于傳統文化的心靈愉悅,使學生對語文本身產生興趣。
三、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春》一文時,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風景圖,讓學生觀察那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圖,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聲情并茂的朗讀相得益彰,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寓教于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蘊藏著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因素,作為教師要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在教學現代詩歌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學了戲劇之后可讓孩子們編排課本劇,學習了小說后可以組織故事會等。當然,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根據教學的內容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如學了《美猴王》,除了組織“取經故事會”,還可以組織“話說西游人物”“讀《西游記》有感”“西游人物繪畫展”“影視評論”等活動。
五、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每個學生都想在集體中,在老師眼中得到肯定。針對這樣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真誠地表揚學生。如“你的想法很特別”“你觀察很仔細”“你表達非常清楚”“你懂的很多”,用這種激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善思、會問、敢辯。同時,要為每個學生創造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某方面特長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心理上得到極大滿足,繼而喜歡學習語文。比如:課堂上可設計“課前一分鐘演講”“每日說新聞”“成語大比拼”“謎語猜猜看”“古詩背背背”等。
六、構建民主師生關系,重建課堂文化
構建民主師生關系,重建課堂文化,是促進學生愛學、樂學的精神保證。構建民主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接納學生、重視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有安全感。課堂上,教師要做到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不同意的意見允許爭論;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等。由于教師實行教學民主,學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自然會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學習興趣才會高漲。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勞動,而創造性的靈感來源于對世界充滿好奇感和求知欲的學生。教師只要能走到學生中間,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情趣,那么,一定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