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婭麗
關于教育,有句話叫有教無類,但每個人資質不同,所以還需因材施教。可是動輒五六十個人的教學班,如何既覆蓋到每個學生,又讓每位同學有所收獲?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進行了許多嘗試,實行分組教學,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一、分組方式
初二開學時,因為對學生情況不太了解,也不想太早對他們做判斷,所以按照座位分組,每組7人以內,共8組。每組推薦出一位組長和一位副組長,選出一位課代表。因為要做的事情比較多,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分組半學期調整一次,組長和課代表也更換一次。課代表負責收發作業和協助老師準備實驗,組長收發本組作業并幫助其他同學解決作業的問題,副組長負責收發本組實驗器材和組織實驗。
二、競爭機制
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采取競爭機制,以積分制為主。第一次測驗后按成績重新分組,組長由近期學習比較有效果的學生擔任,其他組員由組長按程度輪流選擇,副組長由成績相對比較差的學生擔任。為了促進同學間相互幫助,也為了激勵后進同學迎頭趕上,組長本人上臺闡述實驗或講解習題加1分,其他組員加2分,副組長加3分,每節課后有得分的學生找課代表登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誠信意識,執行至今還從沒有出現過謊報得分的情況。
三、獎懲辦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家庭物質條件不錯,物質獎勵已經不大能夠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精神上的獎勵辦法。例如,獲勝的組可以優先選擇物理課的座位(為了方便實驗,我的物理課在公共教室進行),可以在老師辦公室接一周的飲用水,擁有作業優先批閱權,分享老師自制餅干等,他們還會補充很多有趣的獎勵辦法,寫在小紙條上,由獲獎組推選一個學生抽取決定。當然,難免也有違紀的學生,原則是首次原諒,但要課代表記錄下來,下次再犯由全班學生決定處罰辦法,因為違紀者損害的是大家的利益。
四、互助幫扶
雖然新課時采用分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可以跟上進度,但還是難免有個體差異,考試成績不同就是表現之一。我的指導思想是,確保知識點掌握較好的學生能拿高分,基本掌握的學生不要掉隊,暫時成績不好的學生能盡快趕上。我在每大章及大考前復習時按成績分組,優秀學生適當“開小灶”——利用自習時間補充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參加,但這些學生必須無條件幫助中等程度的學生。老師在這兩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就能騰出手來幫助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