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宇
摘 要:中學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國鋪開。為提高課堂效率,要求教師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本無可厚非,然而為達到這一目的,各中學首先從課堂模式下手,認為課堂學生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以至于評價一堂課的好壞,首先要看是否進行課堂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課堂討論這一教學手法還需慎用。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模式;課堂討論
全國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了一段時間了,為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還課堂給學生來提高課堂的效率,各大中學紛紛改變課堂模式,要求課堂上教師精講,減少教師講解所占時間,努力實現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為了實現課堂的學生主動,各大中學都極力推薦學生的課堂討論。認為課堂討論實現了“兵教兵”“兵帶兵”“活躍了課堂氛圍”“消除了教師與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等特色,以至于課堂上學生討論被視為課堂必備環節。“兵教兵”“兵帶兵”“活躍了課堂氛圍”“消除了老師與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等的優點美譽通通戴在了“課堂討論”的環節上,然而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實踐和觀摩后反思“課堂討論”的效果,心中產生了猶豫和另類看法。
一、實踐出真知
課堂討論關鍵在于小組內的控制,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方法來實現組員內控制。例如,選取得力的組長,給每一組員分配任務,討論后通過小組展示來檢驗討論成果等。然而每個小組中組員水平參差不齊,在討論過程中較弱組員一般都會顧及優秀組員排斥自己觀點而不敢放開表達,或是優秀組員不采納較弱組員觀點等現象。為完成任務,完成小組展示,組長收集優秀組員觀點,灌輸較弱學員接受,長此以往不僅沒有給予較弱學生機會,反而讓較弱學生增添自卑,導致“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失敗。
二、科學重細節、重邏輯,要求嚴謹
對于簡單問題,學生討論提不起興趣。若組員中有調皮者,愛開玩笑,將會轉移話題聊其他而嬉戲。“活躍了課堂氛圍”因方向錯誤而失敗。對于有一定深度、難度的話題,優秀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激烈,較弱學生無法插話。長此以往,課堂討論時,較弱學員便只能坐等結果,“兵帶兵”失敗。為了能激發全員參與,在小組展示環節中有的教師設置隨機抽取的方式,讓較弱組員解答展示。然而,對于一個要求邏輯性強、思維細膩的問題,教師講解學生理解尚存困難,難道學生能把問題講解清楚嗎?實踐證明,學生的表達很難將問題分析到位,很難引導學生把握重點,“兵教兵”失敗。是否存在有某些問題,教師講解學生不能理解,學生一說,馬上就有一批學生表示接受理解的呢?有,課堂上的確會出現這種現象。但是仔細分析后發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學生沒有把握住問題的關鍵,跳躍了某些步驟或環節后,使問題簡單化了,所以能讓更多學生“接受”“理解”,事實上這樣的接受和理解是不到位的,僅僅是停留在表面,或是在出來結果之后的“馬后炮”,并不能讓學生理清思路,梳理正確的完整過程。最終學生只能停留在這一道題,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靈活應用。所以最終治標不治本,還是要教師來收拾殘局,“兵教兵”誤人子弟的現象時有發生,失敗。
那么是不是課堂討論這一環節一無是處,應該取消呢?實踐中發現,在某些發散性問題,或是社會實踐性問題上,學生討論可以廣納眾言,擴展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而學術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只能適得其反。所以,課堂上學生討論并不是課堂的必備環節,而是需要教師細致挑選,精心準備策劃后方可實施的一個環節。課堂45分鐘,效率最重要,是實現學生學習減負的關鍵。所以課堂時間不可耽擱和浪費,對于容易造成學生心思分散,不能很好掌控的一些課堂手段不可輕易進課堂。課堂學生討論請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