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

摘 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之嘗試教學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本著“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理念,按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特點,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靈活轉變成六部曲:提問激趣、自主學習、實驗練習、分組討論、分析歸納、引申拓展。
關鍵詞:課堂改革;學生主體;嘗試教學;六部曲
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筆者在學習借鑒杜郎口“六環節——目標落實、討論交流、展示提升、點撥拓展、達標測評、布置預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總結了平時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出發,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索出“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它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注重以人為本,本著“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設計嘗試教學時,筆者按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特點,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靈活轉變成六部曲:提問激趣、自主學習、實驗練習、分組討論、引導分析、引申拓展。
第一樂章:提問激趣
物理教師在設計嘗試問題時要將針對性、啟發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因為學習新知識點首先是教師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如,講“怎樣才叫做功”時可提出如下嘗試問題:(1)在課文第44頁圖13—1中,人推車車不動,搬石石未起,人雖竭盡全力,大汗淋漓,但從物理學的角度講,他為什么沒有做功?(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3)用細繩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勻速前進時,木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畫出它的受力示意圖,到底是什么力對木塊的移動作出了“貢獻”?(4)怎樣測算功?
嘗試問題的提出一定要緊扣教材重點,要注意適當的深度。如,講“升華與凝華”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固態與液態、液態與氣態之間會發生相互轉化,那么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也會發生相互轉化?(2)家里放在衣櫥中的樟腦丸會變小直至消失,這是怎么回事?(3)白熾燈使用時間長了,燈泡內壁會變黑,這又是怎么回事?有時在新授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做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小實驗,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在“大氣壓與人類生活”一節中,可先布置學生觀察課文第75頁活動1中的圖8—26、圖8—27的小實驗,然后提問:(1)圖8—26是什么力支持著硬紙片不落地?若杯中的水不裝滿,結果又會怎樣?(2)圖8—27是什么力將雞蛋壓進瓶中?若要取出瓶中雞蛋,我們又應該采用什么辦法?
嘗試問題的提出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頭腦特別靈活的學生可能會迫不及待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說出他們的答案,答案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主動思考,在表達他們對這個知識的積極探究,也許學生的回答是各式各樣的,甚至可能離標準答案十萬八千里,但是教師不要著急,可將學生的思維巧妙地引導到第二步,讓學生自然過渡到自學環節。
第二樂章:自主學習
學生在初步思考之后可能還是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特別想要證實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以尋找一份成就感,這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本中尋找依據,教師稍加一些啟發式的指導。如,在“認識電功率”一節中,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課文第91頁的活動1——觀察用電器的銘牌,然后開門見山告訴學生用電器銘牌上的3W、1000W等數字表示的是該用電器的電功率,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是電功率?用電器的電功率跟哪些因素有關?最后就可以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91-94頁的內容。
學生自學課文時,教師一定要作好引導,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文,避免學生閱讀的盲目性,沒能把握內容的重點,否則會影響課堂效果。
第三樂章:實驗練習
學生在自學之后可能仍存在疑問,這時教師應及時通過實驗和練習加以鞏固。如“認識電功率”一節,學生在之前問題的引導下自學完課文,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學效果,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
(1)在物理學中,把電流在某段時間內所做的 跟 的比,叫做電功率。
(2)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 的物理量。
(3)電功率的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是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
(4)電功率的計算公式是 。
隨后讓學生帶著“用電器的電功率跟哪些因素有關”的疑問對課文第92頁的活動展開探究,通過實驗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并歸納出電功率的另一個計算公式。實驗操作是讓學生從實踐層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練習是為了突出學習重點。
第四樂章:分組討論
討論是化解分歧、達成統一的有效辦法。通過提問激趣、自主學習、實驗練習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中使認識達到統一。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一節,可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總結出汽化的定義和方式、蒸發的定義和影響因素、液體沸騰的特點和沸點的定義、液化的定義和方法、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熱情況。又如“摩擦力”一節,通過探究活動,可讓學生自己歸納出:什么是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分別有哪些?
第五樂章:分析歸納
通過教師的分析和歸納,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了解。根據新課改要求,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教師在講解歸納時要靈活采取多種方式:如,框架、列表、圖像等。如,講“蒸發和沸騰的異同”時,教師可將所學知識設計成以下知識表格:
以上知識列表,用表格的方式比較了汽化的兩種方式。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蒸發和沸騰的定義、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沸騰的特點及什么是沸點等知識,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
第六樂章:引申拓展
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熟練情況,進行最后一輪的嘗試練習。筆者在“認識動能和勢能”一節提出以下問題:(1)將兩個質量不同的蘋果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哪一個蘋果的重力勢能更大?若要讓兩個蘋果的重力勢能變得相同,問有哪幾種辦法?(2)載重汽車和小汽車,誰具有的動能大?為什么對汽車要進行限載和限速?(3)除了前面講過的,請再分別舉出物體具有動能、勢能的三個實例。
這一輪的練習要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一節中,可提出以下問題:(1)在課文第55頁活動1的演示中,小車除了受到水平方向的兩個力外,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一共受到幾對平衡力?請用力的示意圖將小車所受的力都表示出來。(2)起重機的鋼繩吊著400 kg的貨物,當起重機吊著貨物靜止不動時,鋼繩對貨物的拉力為多少?當貨物以0.2 m/s的速度勻速上升時,鋼繩對貨物的拉力為多少?當貨物以0.4 m/s的速度勻速下降時,鋼繩對貨物的拉力又為多少?這一輪練習的目的在于將課本知識引申深化,所以,必須精練。
六部曲教學法,教師應靈活運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嘗試教學并不是每堂課都要用,要揚長避短,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嘗試教學法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課堂效果會更佳,六步曲教學法一定會奏出最美的樂章!
參考文獻:
[1]崔其升,謝金國.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05-01.
[2]王棣生.中學物理創新教法[M].學苑出版社,19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