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 要: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后,語文的難度有所增加。學生既要學習不同體裁的文章,又要學習理解難度較大的古詩文。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認真給學生講解文章。小說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學生學習教材的重點之一。很多學生對于小說只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于小說在人物的刻畫和環境的描寫等方面沒有很強的分析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在小說方面的理解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人教版;描寫方法
側重刻畫人物形象和敘述故事情節是小說的主要特點。在小說情節中,作者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將故事情節全方位展現給讀者,讓讀者身臨其境。通過對小說的學習,學生可以很好地培養語感,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日常教學中,由于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有限,很多老師只在學生讀完小說后,對課文做一些簡單講解。這樣不僅單調乏味,也很難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文筆者根據個人的經歷對小說的教學現狀進行以下思考和反思。
首先,一些老師在講小說時只是單一講整篇文章的發展。小說是虛構的,如果不把自己深入到小說的情節中,會讓學生覺得你是在講一篇單調乏味的文章。很多時候在學生還沒有讀完整篇小說后,老師就開始對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進行長篇大論的分析。這樣不僅讓學生覺得單調乏味,也難以讓學生抓住重點,學生也難以理解文章的寫作目的和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老師應該充分地做好課前準備,擴大自己的知識量;在講課時讓自己身在其中,生動形象、帶有感情地將故事情節呈現給學生。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分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重點內容和中心思想。
其次,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忽略了描寫在小說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小說中各種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大多都是通過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刻畫出來的。例如,在《蘆花蕩》中,通過描寫老頭子將近六十歲了,渾身很瘦,卻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出沒蘆塘,做交通員等細節,生動地刻畫了老頭子這一抗日愛國的人物形象。在小說中運用細節描寫更能生動形象地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同時也可以渲染人物心情,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例如,在《臺階》中寫道父親坐在綠蔭里,目光一直專注地看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這處細節描寫既渲染了父親那種羨慕、向往的心情,也推動了后文的故事發展,以至于父親花費一生的經歷,將臺階從三級筑到了九級。很多作者都是通過環境描寫來表現當時的背景環境的。例如,《駱駝祥子》中通過描寫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一樣打著卷,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塵土飛起很高,深刻地表現出祥子的拉車生活很艱難。通過環境描寫更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質,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蠟燭》中,對炮火的多次描寫,交代了戰爭的環境,也反映了老婦人對于戰爭勇敢不屈的品質;對蠟燭的多次描寫,渲染了當時戰爭的氣氛,表達了南斯拉夫人民對于紅軍的哀思,象征著兩國人民抗戰的友誼。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這兩種描寫方法不僅適用于小說中,也適用于閱讀和寫作中。所以在小說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描寫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小說的故事情節。學生熟練地掌握描寫方法,可以很好地體會閱讀文章中的環境背景、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同時,將描寫方法應用于文章的寫作,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很多老師在小說的教學方法上單調無趣。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特別是在小說的教學上,有些故事情節和中心思想讓學生很難明白。所以,教師在小說的教學方面應該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故事情節,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對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有了更好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小說時,一般都是默讀,整個過程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所以老師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小說里的人物形象和環境。例如,在《蘆葦蕩》作者通過“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等環境描寫,表達了對蘆葦蕩美麗景色的欣賞和喜歡。之后通過“可是,在這美麗的周圍,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的轉折,表達自己對于戰爭的厭惡和憎恨。在朗讀這篇小說時就應該通過環境描寫注意到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
小說中既蘊藏著豐富的文學內容,又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小說教學中,老師要與時俱進,改變單調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小說教學中,更好地感受小說中的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
參考文獻:
[1]于春波.中學語文小說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與實施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2]孫逸生.中學語文小說教學[J].寧夏大學學報,1986.
[3]楊建全.中學語文小說和劇本教學雜談[J].中國農村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