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珍
此次到西南大學的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但卻讓我接觸到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年輕的副教授趙鑫提到的關于“零作業批改”的說法特別吸引我,使我有種想要嘗試的沖動。因為自己在平時的工作中深受批改作業之苦,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經常為了改作業延遲下班時間,甚至將作業帶回家批改,從而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最關鍵的是總覺得自己這樣改作業并沒有多少成效,學生并不買賬,甚至很多學生對待作業都是敷衍了事。而且由于改作業耗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基本就沒有時間更深入地去了解學生,也就不利于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最后還是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面對這種高耗低效的狀態,自己很痛苦,也嘗試了一些方法來改變,比如有時也開展學生互批作業,或叫小組長批改本組的作業,不過由于沒有系統化,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所以,一接觸到“零作業批改”時,感覺到好像看到了曙光,都說要想行動有所改變,理念要先行,終于可以為自己的改變找到理論支持了。
回來后我迫不及待地上網搜集關于“零作業批改”的相關信息,找到了一篇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早在2007年就已經發表在《中國教育學刊》的文章,看來關于“零作業批改”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來了,但為什么中學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呢?為什么這么好的東西得不到推廣呢?我反復研讀了這篇文章,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思考,就有了一些困惑:文中提到零作業批改可以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增強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能力,是說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做什么作業嗎?就現在的實際情況,學生學習非常被動,他們會主動選擇做作業?很多時候老師布置了作業都不完成,很多學生要么抄襲別人的作業,要么自己亂填答案。這當然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科目很多,各科之間作業布置沒有協調好,作業布置不合理,作業布置過多過難。另外,也有主觀原因,比如,不愿做作業,看電視玩電腦占據了大量的課余時間等。所以我想我們首先要改變的是布置作業的方式,只有讓學生能真正認真對待每天的作業,談怎樣批改作業才有意義,否則不管用哪種方式改作業都是無效的勞動。那么作為教師到底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怎么樣讓一個六七十人的班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愿意做作業并且能夠獨立完成呢?特別是對于英語科目,布置的作業很難和上課內容配套,很多題目都是不配套的,我們英語老師又不可能都有能力有時間去原創。而且還有很多讀背作業,這是英語學科中很重要的一環,怎么來監督都是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如果不背單詞,或者初中的詞匯也沒掌握,那怎樣去完成高中的作業?總感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的,誰不想花更少的時間有更大的效益了,誰不想達到“質性”而非“量性”敬業呢?可是有誰告訴我到底該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這么多的困惑在心中無法釋懷,我又反復研讀了熊教授的論文,想想自己全批全改作業無非是想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的作業,想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現實是很多學生對待作業態度很不好,英語作業又有很多是客觀題很好敷衍,而且辛苦批好的作業發下去大部分學生看都不看一眼就丟在一旁。很多時候邊改都會邊說自己在做無用功,那既然無效,為何還要堅持?何不把時間騰出來,多花一點時間去關心學生呢?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從作業的布置方式上多下工夫,放棄全批全改后,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選擇針對本堂課的作業或者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同時選擇性跟蹤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既可以大體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又可以集中發現不同層次學生的普遍性問題,這樣也更利于問題的解決。
“零作業批改”還要求實現學生“最小作業量”,即只讓學生做課程標準規定的作業(學有余力者,可申請更多的作業或其他學習內容),以免由于作業過于繁雜而使教師難以研究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這在客觀上減輕了師生的負擔。由于學習負擔減輕,學生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解決關鍵性的作業題上,學習的積極性和質量隨之得到提高。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帶動和影響學生。
寫到這,心中又重新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生活燃起了新的期盼,也許一個人的力量確實很有限,但只要你始終有一個愿意為更好而努力的心,那么我想一切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正如有句話說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要停下我們追逐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