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軍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進,初中思品課標和教材也作出了相應調整。作為初中思品教師,應根據課改精神,結合思想品德學科特點,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準確定位教師角色,讓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綻放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教師角色;課堂效率;信息資源;控制;評估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探究性教學,不斷探索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一、學習技能的傳授者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教師應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能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要使學生能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對于思想品德課而言,教師首先應對學生加強預習指導,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自覺獲取知識創造條件。其次,聽課方法和課堂筆記指導。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多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并將有價值的資料、疑難問題、課堂中重要的心得體會、思想火花及時做筆記,課后進行歸納整理。第三,傳授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如,發散性思維方法、辨證思維方法、逆向思維方法、比較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思維方法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而且是為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提供了一把鑰匙,對他們將來走上成才之路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然而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限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在新課改形勢下,人的發展需要適應社會的要求,老師的作用不能僅僅局限在傳道、授業、解惑上,激發學生的潛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教師更重要的責任。筆者認為,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講臺不應成為老師獨霸的專利品,而應該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從角色看,教師不應是一個空洞的說教者,而應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三、教育過程的控制者
從控制論觀點看,教學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學目標不明確,控制程序未具體說明,反饋低效,缺少對教學的控制。要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就離不開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教師要成為教育過程中優秀的控制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要制訂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實施計劃、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是前提。(2)要控制好教學過程。如,組織一堂課,從導入→閱讀→提問→回答→討論→結論→小結→作業等每一步驟都應在教師的控制下開展,以期實現教學目標。(3)研究教學反饋,建立有效的反饋系統,采取有效的反饋方法。如,授課時從學生的神態中得到反饋,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僅顧自己講而不顧學生聽不聽,懂不懂,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察言觀色,從他們的情緒、神態中體會學生對授課方式的喜好程度,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以便做出適當調整,以利師生默契配合,從而達到控制目的。(4)對計劃規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檢驗,取得合乎實際的檢驗結論,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改進教學,從而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駕馭力和教學過程的控制力,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
四、信息資源的提供者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課堂容量大大增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廣泛搜集教學資料,重新整合教學資源,成為學生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廣泛搜集與思想品德課教學有關的資料,構建資源庫,不僅可以擴大教師的知識領域,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筆者在講授九年級《計劃生育關乎國計民生》時,從世界人口日說起,在報紙雜志上摘錄了關于世界人口的增長數據資料,我國的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在網上下載了大量有關人口問題的資料及圖片,結合學校周邊實際的人口現狀,使學生明確我國嚴峻的人口形勢。只有嚴格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以順利進行。這正體現了信息資源的魅力。
五、客觀公正的評估者
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需要學校和社會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有事實表明,一個學生在初中階段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將來會善待人生、善待社會。一個學生如果在初中階段遭到不公平的對待,他將來會對社會發泄、報復。這就要求教師應做一名客觀公正的評估者。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教師必須拋開庸俗的金錢、地位、親疏等因素,摒棄自己的主觀好惡,根據學生的身體、心理、能力諸方面,全面而客觀地評價。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差異,對學生要有愛心。評價學生要多采用正確引導的教育方法,把目光和微笑投撒給每位學生。
總之,我們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育觀念,重新進行教師角色定位。當好學生學習的導師,扮演學生學習技能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客觀公正的評估者,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鐸.中學教學全書思想政治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
[2]馮克誠.中學課堂組織調控使用手冊[M].1版.中國致公出版社,2000-10.
[3]李秉德.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