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佳
信息技術的使用最初給老師的印象是課堂容量大,效率提高了,所以老師們特別是年輕老師都非常歡迎。但在使用中又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把黑板放棄了,這是一個不好的趨向。所以,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去考慮。
一、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演示式,是授課人向學生演示的;另一種是交互式,用網絡讓學生參與到里面學習。
信息技術的使用,我覺得應該把握這樣的原則: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確實差異很大,這就給老師提出了新的話題,即學習方式隨著物質文明的提升要不斷變革,更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拓寬他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成為未來高效的學習者。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充分運用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擴大知識容量,還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拓展語文教學中的信息通道。視聽結合,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感染力強,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大都由教師主宰,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不能以它為主
不要認為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了這就是一節不錯的課,有一句話不是說“畫虎不成反類犬”,忽視文本,盲目使用,現在真正能自己制作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并不多,而互聯網上課件頗多,在起步階段,能主動拿來,總歸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課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的課件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思想、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畫蛇添足。所以,在使用多媒體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自己的實際教學特點、教學目標、重難點等,自己制作課件這樣才能使教學更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習效率
當用不省,當省不用,在制作課件時,既要進行教學手段性的思考,也要進行教育目標性的思考。對多媒體的使用方面,要適時、適度,力求科學有效,做到“當用不省,當省不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適合的切入點,才能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在語文學科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中,我們要明白:“多媒體技術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終歸只是一種提高語文能力的輔助性教學手段,只是為學科課程服務。”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讓它凌駕于語文學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優勢與不足,讓它與語文學科有機融合,更好地進行教與學。
參考文獻:
舒慧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審視[J].教學與管理,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