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芝
人們常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少年強,則國強,是國家發展的未來。雖然我們的實際工作中一部分“花朵”茁壯成長,能嬌艷地盛開,惹人喜愛,一部分“花朵”中途凋謝,惹人憐憫。但是我們要用全身心的愛培育每一朵“花朵”。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為好學生”,就像每位士兵都想當將軍,每一位運動員都想當奧運冠軍,為國爭光一樣。在這么多年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由于學校生物老師較少,我接了六個班的生物課。然而每個班的學生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就像苗圃里等待修剪的花苗,怎么樣能把因材施教做到極致,就成了我最大的愿望。記得弗蘭西斯·培根說:“上帝是公平的,他給予你彼,就不再給予你此。”這句話用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閃光的一面,也會有不足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每一名學生將來都能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我自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所以每當上課的時候看到不注意聽講的、睡大覺的學生,總是要認真地說上幾句,哪怕他們這耳朵進,那耳朵出,我相信方法對了,剩下的就要一次次去熏陶,孟母三遷,不就是為了讓孟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嗎?我一次次的提醒,讓積極的學生去帶動那些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久而久之,學生會有所改變,這點我堅信不疑。記得一次上課,一個坐在前排的學生玩手機,這個學生學習成績挺不錯的。我當時并沒有沒收其手機,而是叫起來回答問題。他站起來后,顯得很驚慌,低著頭一言不發。趁著這個機會我就說:“為什么回答不上來?”其他學生也沒有說話,好像自己也犯錯了似的。我問學生:“父母給你們買手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在上課的時候看小說、上網嗎?我們來這兒的目的又是什么?是為了在這消遣,等著長大嗎?”你們這個學習態度,能考上大學嗎?現在的中國飛速發展,高中文化將來也只能在家種地,你們愿意種地嗎?你們愿意頂著炎炎夏日在地里干活嗎?我并沒有用苛責的語氣說這些話,但此時班里很安靜。或許他們在為剛才的行為自我反省,或許他們在思考自己的未來。之后的課堂上,這個班級的學生很少有玩手機的了,我對他們的改變感到非常欣慰。有人可能會說,你說他們一次,他們就都學好了?這不太可能吧!當然,這不是第一次批評他們,以前有,以后也會有。我認為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重要的還要傳授做人的準則。有錯必改,方成大器。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每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老師就像一盞指明燈,指引著學生通往成功的方向。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部分老師都帶著眼鏡,希望“四只眼鏡”能夠看到更多優秀的學生。以一種發現美的眼光、寬容平和的心態去欣賞我們的學生,這樣就會發現,原來每個學生都有很多優秀、可愛的地方,這些足以照亮自己的將來,成為社會的閃光點。作為老師,總喜歡關注好學生,對“學困生”似乎存在偏見。我的愛人是一名跆拳道教練,他總是對我說,哪怕再差的孩子在他父母眼里都是寶貝,都是優點,你要像他們真正的父母一樣看待他們,那樣他們就會有許多許多的潛質,讓你去發現、去發掘。能當CEO的不一定都是學習成績最棒的。一次考試前一天,好多學生都把書搬到宿舍了。當我走進教室準備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說:“老師,書都拿回去了,就別上課了。”我當時就很嚴厲地說:“有書的時候你也沒聽過幾回!”那個學生就很委屈地說:“老師,你怎么能這么說我,不信下次你看我記的筆記!”我知道我傷害了一個學生的自尊心,由于所謂的面子在作祟,我沒有向那位學生道歉,但是很懊悔自己太沖動。從那節課開始,那個學生就不怎么聽課了。這件事之后,我深刻意識到每位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和情感的個體。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中,思考和探索都是重要的,為人師者只有用心去發掘,他們才會“綻放”的更加耀眼和璀璨。
每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以后會是什么樣的生活。當我看到學生懶散、松懈的狀態時,就詢問他們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多數學生都說考大學,學生就很想知道大學會是什么樣的生活。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給學生創造夢想,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我告訴他們,大學生活就是你們現在渴望的自由生活,在大學里有很多社團、課外活動,學習也沒有現在這么枯燥,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和科目,更沒有這么多的考試和壓力……所以,為了明天的自由,你們現在只有加倍努力!俗話說:“澆花要澆根,育人先育心。”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遠勝過嚴厲的批評和責備。
因此我們要用一顆寬厚、仁愛的心,去觀察和引導每一位在校學生,讓他們在家長與學校的關愛和呵護下健康成長,對待他們,我們要堅持做到“不放棄,不拋棄”。“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我們對學生的愛要持之以恒,相信總有一天會有回報。